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

2023-06-15 21: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进入新世纪,进入信息时代,人人共享城市景观成为真正的可能。而城中滨水工业建筑,其进也勃,其退也忽,真正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又有庞大的尺度和特别的形态。倘若能真正成为人人可达,时时开放,全天候为不同的人所使用的城市空间,那么水岸就将成为我们理想的彼岸。”

李振宇

摘自《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序言

滨水工业遗产既是城市文化的基因载体,更占据大量优质的滨水空间。在工业遗产保护已成共识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将封闭、孤立的生产遗址转变为所有市民共享的生活岸线,是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共同面临的挑战。

“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最新出版的《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从共享的空间组织方法和滨水工业遗产更新的大背景切入,在苏州河滨水工业遗产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共享的岸线作为水岸更新的目标与愿景。滨水工业遗产应当成为共享的城市景观,具备历时性、渗透性、分时性、多元性和日常性。共享会对滨水工业遗产的更新和城市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朱怡晨 著,ISBN:978-7-5765-0353-1,同济大学出版社

本书聚焦上海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的更新。从城市更新问题的三个维度而言,本书的写作是从共享(sharing)作为城市空间使用和感知的现象与趋势出发,以苏州河工业遗产作为空间研究的对象,从社会空间视角探讨滨水工业遗产空间改造发生的动力,并最终提出基于共享的空间更新设计方法。

共享的岸线,是本书提出的愿景。共享是公共资源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利用,其实质不在所有者的权益,而在于空间是否最利于“公共使用”。以黄浦江、苏州河为代表的上海岸线,虽然已被视为城市最具代表性的、被设计有公共功能且为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但其公共性的表现,即被公众所使用的效率,仍有待分析和进一步探索。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是本书的论述基础。

正如英国地理学者多琳·马西(Doreen Massey)所言,不存在纯粹的空间过程,也不存在任何无空间的社会过程。上海的岸线,从经济岸线转为景观岸线;从工厂、仓库、码头、单位垄断的封闭岸线,到由开发商为主导建设的部分群体私享的岸线,再到今天政府主导对全民开放的岸线贯通;这既反映了规划设计思想、城市理念演变带来的空间形态变化,也是生产关系变革下的社会空间演变。

滨水工业遗产应该是共享的城市景观。无论从形态学和类型学出发的苏州河空间形态分析,还是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的空间更新历程和社会空间演变,都是为了通过滨水工业遗产这一特殊的城市空间,更好地理解苏州河,理解城市遗产的过去、当下和城市的未来。然而,作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方向出发的研究,对空间形态、设计创新的研究始终是建筑师关注的中心。归根结底,城市的故事发生在空间中,城市的更新体现在城市空间的推陈出新。因此,研究最后指向一系列基于“共享”的应对策略和方法,从滨水工业遗产切入,将“共享的城市景观”作为苏州河滨水工业遗产更新的目标,以整体提升滨水空间的公共价值,实现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

作为空间改造者的一员,我相信共享会对滨水工业遗产的更新和城市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作为城市的一员,我希望共享能够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可能。

朱怡晨

节选自本书前言

目录预览

内页预览

作者简介

朱怡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出站博士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工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近年研究方向:滨水景观建筑设计、景观遗产保护与规划设计、共享建筑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