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藏”在文化遗产里的古代水利衙门

中国水利网
2023-05-18 21: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澎湃号·媒体 >
字号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太湖水利同知署静矗在古朴幽静的江南园林中。它是太湖流域唯一保存较好的古代水利衙门,更是“藏”在世界文化遗产里的水利博物馆。今年“五一”假期,来自中国水利报社的迟诚来到此处,“触摸”了近300年的时光。本期夜读,将由她为我们分享游历此处旧址的感悟。

“藏”在文化遗产里的古代水利衙门

今年“五一”假期,我来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同里古镇。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不仅有优美的风光,还有厚重的文化和诗意的生活。

柔美而古朴的江南水乡——同里古镇 迟诚 摄

行走在同里古镇,三步一拱,五步一桥。古镇里家家临水,户户通舟。一支支摇橹船徜徉在水面上,船夫前后摇摆船桨,搅动着水面上的倒影,泛起一圈圈涟漪……好一幅江南水乡图景!

我原本只是想在同里看流水与古桥、赏园林与建筑,却偶然发现,在河岸边一条巷子的深处,竟然还“藏”着一座“水利博物馆”——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

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位于同里古镇的巷子深处 迟诚 摄

这是一座典型的苏式园林建筑,同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退思园相毗邻。始建于清早期的进士宅第,于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设为水利官衙,距今已有293年的历史。这是目前太湖流域唯一保存较好的古代水利衙门。

雍正当时为何在太湖流域设立一个水利衙门,又为何将衙门府选择在吴江?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它,也仿佛走进了一部太湖流域的千年治水史。

太湖古称震泽,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历朝历代对太湖流域的治理都极为重视。吴江地区位于太湖之东,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据《太湖备考》记载:每逢“太湖水灾,吴江最当其冲”。为此,雍正八年(1730年),朝廷特设太湖水利同知署,隶属苏州府的“专司(太湖)水利”官衙,驻当时的吴江县同里镇,管辖范围为江浙沿湖十县的水利事务。

走进旧址,亭台轩榭布局简约而不失精致,古朴宁静,幽雅厚重。

小院落承载大历史 迟诚 摄

馆内设太湖千秋、智慧水利、包孕吴越、当代成就四个单元,用410张图片、80余件(套)实物、书画和文献资料系统地展示了太湖流域的治水历史。

太湖地区江海河湖通流,山坡平洼交错,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有其有利条件,又涉及蓄与泄、围湖与蓄洪滞涝、挡潮与排涝、引灌江潮与河港淤塞等一系列矛盾。千百年来,太湖人通过开运河、筑海塘、修塘浦、造闸坝等水利建设,不仅创造了具有地域性的独特水利工程与技术,且使太湖地区逐渐成为“苏湖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成为具有丰厚底蕴的太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馆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太湖流域治水史 迟诚 摄

在这里,除了了解到太湖流域的水利发展史,更有数不尽的人文典故。吴国第一代君主泰伯,因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深受当地人敬仰;伍子胥为吴国效力期间,为发挥吴国水军优势,开胥溪,入太湖;钱镠,五代十国吴越国的创建者,在钱塘江修建海塘,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正所谓“圣人治世,其枢在水”。

院内一角,古朴宁静 迟诚 摄

小小院落,载满了近300年的起伏兴衰。

走出展馆,再看河道纵横的古镇、历经沧桑的古桥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耳畔传来宛转悠扬的苏州评弹,心中感慨万千。

一部水利史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文明兴衰史、文化传承史。今天在水乡古镇游览的人们,或欣赏园林,或感受文化,或品尝美食,但说到底,其实都是在看“水”。

水,泽润万物、孕育文明、繁荣文化、承载历史。

太湖清,运河长,一湾绿水逶迤向前,吟唱着古老的歌谣,诉说着新时代的动人故事。

主播、作者丨迟诚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责编丨邓婉颖

美术设计丨王子月

音频丨燕乃一

校对丨王子月

(收听《水之物语》故事,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夜读获取更多内容。)

原标题:《“藏”在文化遗产里的古代水利衙门》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