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好故事有技巧,首期“上海故事创作讲演培训班”结业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3-05-19 14:2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罗阳每天无法回来看母亲,他的汽车开到母亲窗下,会打个电话回去:‘妈妈我来了’,母亲会把窗户打开向儿子招招手,儿子的车子这才离开,这就算他们见过面了。这一天罗阳牺牲了,驾驶员知道他母亲还等着他,就照惯例把汽车停在母亲家门口,却没有人打电话了,母亲在窗口使劲往下看,却始终听不到儿子的电话。” 原上海民协主席、《故事会》主编何承伟老师对于金山曾经举办的一场央企英雄人物故事汇中的这个情节印象深刻。故事的主人公罗阳曾任歼15飞机的现场研制总指挥,他在岗位上劳心劳力,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故事中加入这个情节,强烈的感染力让在场所有人动容。何承伟以此说明“该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5月19日, “首期上海故事创作讲演培训班”结业仪式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领导和专家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优秀学员进行了故事展演。在为期4天的培训班中,来自各行各业的近60名青年学员在专家指导下创作故事作品,学习故事演讲技巧。

本次培训面向基层,首次采用“带作品入班”的形式:讲演和创作学员分别带着作品和视频报名,通过评审方能获得入学资格。

上海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黄震良就《故事讲演的五大要素》传授讲演宝典

专家集中授课,传授“讲故事之道”

主办方根据学员专业方向和自身特点,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原上海民协主席何承伟就《继承和延续中国故事的文脉》进行集中授课,著名电台主持人葛明铭就《新故事及纪实性故事创作初探》分享经验,上海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黄震良就《故事讲演的五大要素》传授讲演宝典,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新伯讲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红玉和《上海故事》主编方红艳对学员作品进行了悉心点评。

梁祝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很多人不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情节,与男女相爱的核心故事情节的产生相差四五百年。何承伟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诞生于晋末,两百年后,才有两位年轻人同入墓穴的故事,到了唐代才有化蝶的情节。故事中的精华片段口耳相传,在传播过程中讲述者会不断添加新的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是这一类,它汇集了人类共同的智慧。

“故事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脉。” 何承伟认为,既然是文脉,“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切实保护、倍加珍惜。”故事自古就有,老百姓并不把故事看做文艺,而是看做生活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教科书。何承伟表示,故事创作讲演培训班培训的是作为舞台表演的故事,“它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是用语言的力量调动观众的思维,完成形象的塑造。”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新伯讲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这几年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普及性越来越广,但有的故事人物有些简单化。”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苏州评话艺术家吴新伯认为,故事的起承转合,语言艺术的逻辑性、合理性和丰富性决定了这个故事好不好听。

故事创作的内核是相通的,因此,故事创作者和表演者也可以从当今流行的语言表演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吴新伯的经典之作《夜走狼山》中,除了精彩的语言艺术,还有惟妙惟肖的表演。吴新伯认为苏州评话海纳百川,“一直在不断吸收其他艺术种类的养料”。苏州评话的传统表演中吸收了不少京剧的表演形式,这些年,他们这代人又借鉴了不少影视作品的手法,演现代作品的时候常会使用闪回、蒙太奇等的手段。

但为了保持苏州评话的特点,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丢掉的,例如方言。虽然有些人认为方言阻碍了评话进一步传播,但这是苏州评话的“生命线”,“没有哪一门艺术能受到所有群体的喜爱,只要有一部分人喜欢,你就成功了。”

吴新伯认为这次培训特别有益,对故事创作者和演讲者既是普及也是提升,他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出现这一领域的骨干选手,“我们都在不断探索之中,这次结束还要总结经验,培训还会持续下去,希望后面的两届三届培训越办越好”。

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红玉

创作和讲演结合,学员收获叠加

故事是生活的教科书,老百姓口耳相传讲故事的能力无需培训。但要在舞台上讲好一个故事,却绝非易事。创作一个故事需要将百姓口耳相传的内容用文字固定下来,为再传播创造条件,对文学性和故事提炼能力都有很高要求。在舞台上表演讲故事也是一门学问,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担此责任。虽然故事创作讲演培训班只有短短4天,但大咖云集的阵容还是让学员们受益匪浅。创作和讲演结合的培训内容,也让学员们从中系统了解了故事的“方法论”。

松江文化馆的周昱灿是创作组学员,她曾创作过小品《护照》《破产夫妻》参加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去年也创作了一篇故事,“比想象中难度系数高。”这次参加培训,她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看看能否通过培训入故事创作的门,写好故事。”“顺带还可以为自己六个多月的女儿讲故事”,她俏皮地说。听完课,她觉得这种创作和讲演结合的培训很有用,一下子打开了创作思路,甚至还在故事讲演的课程里找到了一些曲艺创作的一般规律。

表演组学员司红来自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她表演的故事《弄堂里的小先生》《三个白眼》曾荣获市民红色故事大赛优秀“红色故事传讲人”称号和倾听上海——第三届上海市故事大赛“优秀故事员”。

“这次培训既能学写故事又能学讲故事,是一种收获叠加。”听完培训司红受益良多,培训内容有待通过练习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也让她对故事创作和表演有更多的思考。讲故事是一种二次创作,赋予故事更鲜活的生命,如何紧贴时代特色进行二次创作,她将和同仁们一道不断探索。

学员在课堂上交流

10年培育集聚一批故事骨干

“小时候,一本《上海故事》,一本《故事会》,是我印象深刻的读物。”市群艺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也是故事的忠实读者。《故事会》的影响力遍及大江南北,群众对故事的喜爱一直都在。

吴鹏宏介绍,早在1982年,市群艺馆就举办了“首届上海市故事会串”,10年间从本市延伸到长三角,不断发挥着上海故事在全国范围的引领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打下日益深厚的群众基础;1985年在市群艺馆创刊的《上海故事》40年坚持首发原创故事,为各类故事讲演活动提供了扎实文本;刚度过十周岁生日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每年都会在市民红色故事大赛、市民写作大赛等各项讲演、写作活动中,源源不断涌现出讲故事、写故事的新秀力量,每年的新人新作,群星奖的获奖作品,也都离不开一个个生动好看的故事核……故事,这个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正在当下文旅融合的背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多姿多彩多元的文化生活里,助力着社会公众文化素养和美育素养的提升。

吴鹏宏认为,上海故事创作讲演培训班的举办很有必要,“希望通过培训,大家能创作出更高质量的故事。”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陆琪雯也表示,上海民协和市群艺馆合作举办上海故事汇活动整10年,培育集聚了一批故事骨干,尤其是各区群艺馆和文化活动中心,通过上海故事汇平台取得长足发展,故事活动活跃,故事新人辈出。为进一步整合上海故事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推出故事优秀人才和创新作品,专家协会与市、区群艺馆联手举办故事培训活动,以此打通故事创作和讲演专业、联合市级和区级层面、发挥故事老专家作用,培育故事新力量,为讲好上海新时代故事,推动公共文化普及发挥作用。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民协、上海市曲协三家单位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