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500千卡一周食谱示范——糖尿病患者

2023-05-19 13: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

王兴国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主任医师,中国营养科学十大传播之星(2017),新浪微博十大影响力医疗大V(2016)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营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营养师协会副会长,大连市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理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生态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出版饮食营养保健类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营养保健科普文章数百篇。

姜丹 食品科学硕士,注册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辽宁省营养学会健康宣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营养师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营养师协会食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今日头条签约作者。出版图书多部,发表科普文章千余篇,参与科普讲座千余场。

文章来源书籍:《减糖控糖饮食书》,中国妇女出版社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发布

1500千卡食谱适用于身高在158厘米左右、体形正常(不胖不瘦)、从事轻体力工作的女性糖尿病患者,或者身高在169厘米左右、肥胖、从事轻体力工作的女性糖尿病患者,以及其他经过计算每日总能量级别为1500千卡的糖尿病患者。

一周食谱按照“3+2”模式(3次正餐、2次加餐)设计。各类食物平均每天大致摄入量是主食180克、蔬菜525克、水果135克、肉类和鱼虾120克、鸡蛋50克、大豆25克(或相当的大豆制品)、奶类285克、烹调油24克,盐5克。每天具体食物安排见表2-9~表2-15,供读者参考。

一周食谱营养素分析评价见表2-16,供读者进一步了解食谱的营养内涵。平均每天能量摄入1505 千卡,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49%;蛋白质75.6克,供能比为20%;脂肪供能比为31%。三餐供能比分别为34%、35%、31%。

表2-9

注*:早、午、晚三餐和加餐的照片及点评见图2-7~图2-12。

早餐和上午加餐食谱点评:

红豆是特别适合血糖管理的主食,既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钾、铁、硒等,又富含膳食纤维和多酚类抗氧化物质,而且GI很低。红豆可以与大米、黑米等混合做饭或煮粥。红豆需要提前浸泡8~10小时。

菠菜木耳拌魔芋丝包含的三种食材都是很值得推荐的。菠菜是营养丰富的绿叶菜之一,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木耳中含有木耳多糖,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益;魔芋含有较多葡甘露聚糖,这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在小肠能抑制葡萄糖吸收速度,从而抑制餐后血糖。三者放在一起,可以凉拌,也可以清炒。

午餐和下午加餐食谱点评:

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敢吃面条,因为普通面条会让餐后血糖快速升高。但如果用全麦面粉自制面条,或购买全麦面条、荞麦面条,再搭配较多蔬菜(茄子、胡萝卜等)和蛋白质食物(肉末)一起做成焖面,其血糖生成指数(GI)就降低很多,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不但焖面里要放蔬菜,吃焖面时还要另外搭配蔬菜--捞汁素什锦。捞汁素什锦所用的金针菇、海带、苦菊、秋葵等都是含膳食纤维较多的蔬菜,进一步抑制餐后血糖升高速度,还可增强饱腹感。

下午加餐选用的草莓不但含糖量较低,血糖生成指数(GI)也较低,仅为40,与脱脂牛奶混合做成草莓奶昔,既可以缓解两餐之间的饥饿感,又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平稳。如果不方便做成奶昔,二者单独食用亦可。

晚餐食谱点评:

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吃白米饭,要吃大米与全谷物或粗杂粮混合烹制的杂粮米饭,比如红豆糙米饭。其中大米约占原料重量的2/3,其余1/3为红豆和糙米。当然,大米的比例还可以更低一些,降至1/2左右。红豆可以换成等量的绿豆、扁豆、芸豆、花豆等。这些豆子都需要提前浸泡8~10小时。糙米也需要提前浸泡6~8小时。

这一餐的虾仁豆腐能够提供约15克优质蛋白。两个素菜彩椒炒西芹和油菜炒鹿茸菌提供200多克蔬菜。粗细搭配的主食,加上蛋白质食物和蔬菜的组合,构成了糖尿病患者每餐营养搭配的模板。

表2-10

注*:①荞麦面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再加上菠菜、香菇、西红柿等蔬菜,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②黑胡椒鸡腿在制作时要将鸡腿的外皮去掉,腌制后轻煎,用黑胡椒调味,可以少放一些盐,有助控制食盐摄入量,做到低盐饮食。

③酸辣汤中要加入较多新鲜蔬菜,包括木耳、金针菇、黄花菜等含膳食纤维较多的蔬菜,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糖尿病患者的汤品都应有意多加一些蔬菜,以增加蔬菜摄入量。

表2-11

注*:①西葫芦鸡蛋饼又叫“锅塌子”“糊塌子”,是老北京的一种特色小吃,做起来非常方便,味道鲜美。把嫩绿的西葫芦擦成细丝,放入鸡蛋、全麦面粉,调成稀面糊,在不粘锅里烙熟即可。其实做这种摊饼放什么菜都可以,比如菠菜、土豆、胡萝卜等。这种混入蔬菜的面食对餐后血糖格外有益。

②藜麦红豆米饭是在红豆米饭的基础上又加了藜麦,大米占1/2、红豆和藜麦共占1/2。藜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主食类食材,富含蛋白质、钾、钙、铁、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等,尤其是膳食纤维含量高达7%,高于其他全谷物或粗杂粮。藜麦对防治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有不俗的表现。

③全麦豆沙包要自己在家制作,而不是外出购买。自己制作可以选用真正的全麦面粉,豆沙也更名副其实。市面上出售的豆沙包或豆沙一般都去除了豆皮,损失了不少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些还额外添加淀粉和糖。自己在家制作豆沙可以用高压锅把红豆煮烂后捣碎,保留外皮,营养价值更高,稳定血糖效果也更好。

表2-12

注*:①如果想吃一顿方便、快捷的控糖早餐,那么“牛奶+蛋类+燕麦片/全麦面包”组合当仁不让是首选,再加上一些蔬菜,堪称完美。燕麦片可以直接泡在牛奶里,无须任何烹调就做成了牛奶燕麦粥。燕麦中的 β-葡聚糖能提供黏度,获得粥的口感。β-葡聚糖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和血脂。不过,在选购燕麦片时,要注意产品配料表,只买纯燕麦片,不要买添加了其他谷物(如糯米、大米、玉米等)或糖、油的“营养麦片”“早餐麦片”“果味麦片”等。

②多吃一些蔬菜有助于控制血糖,这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每餐都搭配一些蛋白质食物(鱼、肉、蛋、奶和大豆制品)也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该食谱中牛奶、鹌鹑蛋、豆腐、蛤蜊、牛排、酱牛肉等都是典型的高蛋白食物,均匀分配在早、午、晚三餐中。进餐时,应该按照先吃蔬菜和蛋白质食物,最后吃主食的顺序进行。

表2-13

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尽可能均匀分配,每餐摄入的能量相对固定。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难免某一餐比较丰盛,吃得稍多。这样吃也不是绝对不行,但要注意调整搭配。比如,该食谱的午餐就相对更丰富一些,尤其是水煮肉片带来较高的能量摄入。针对这种情况,午餐主食的量要适当减少,午餐主食55克(生重/千重),比晚餐(主食70克)要少一些,使整顿午餐的能量摄入不超标。

表2-14

注*:①家常蛋炒饭用糙米(需浸泡6~8小时)而不是普通白米做,有助于增强饱腹感和控制餐后血糖,还能保持炒饭的颗粒感。同时添加一些胡萝卜、毛豆等作为配菜,还配有凉拌心里美萝卜和蔬菜汤。包含全谷物和较多蔬菜的蛋炒饭才适合糖尿病患者,普通白米蛋炒饭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②薏米要提前浸泡8小时左右,再与大米混合做饭。

③西蓝花炒三文鱼可以说是“王牌”食材的组合。三文鱼富含DHA、EPA等Ω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D和虾青素,对心脏、血管、大脑和骨骼健康格外有益,能调节血脂、血压和免疫功能。西蓝花学名绿菜花,是营养价值较高的绿叶蔬菜(其花是变态的叶子)之一,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C、钙、钾和膳食纤维等,还富含大量植物化学物质,如叶黄素、玉米黄素、类黄酮、硫氰酸酯类等。这些成分具有消灭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降低血脂、抗癌、保护眼睛等多种作用。

④白菜干贝豆腐汤中的白菜丝、胡萝卜丝、木耳丝、魔芋丝等提供了足够多的蔬菜和膳食纤维,豆腐和干贝丁提供蛋白质,干贝丁还让整道菜肴鲜味十足。

表2-15

注*:①合理加餐让血糖管理事半功倍。研究表明,在一日食物总能量不变的前提下,三餐之外合理安排加餐往往比只吃三餐更有利于控制血糖。合理的加餐既可以分担上一餐中的碳水化合物,也可以降低下一餐的餐前饥饿感,避免摄入过多食物。上午加餐花生牛奶杏仁露,花生、杏仁、牛奶可以做成混合食物,也可以单独食用,非常方便。牛奶和少量坚果的组合对管理血糖十分有益。坚果含不饱和脂肪酸,进食后可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通过神经调节途径抑制食欲。下午加餐是柚子,柚子的血糖生成指数(GI)很低,只有25,含糖量不到10%,是糖尿病患者加餐水果的首选。类似的水果还有草莓、樱桃、猕猴桃等。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每天加餐可以适量食用100克~200克食物。

评价结论:

①能量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符合1500千卡能量级糖尿病患者需要。

② 维生素 A、维生素 C、维生素 B2、叶酸、钙、铁、镁、锌等均达到推荐量的 90%以上,能够充分满足糖尿病患者的营养需要。

③ 维生素 D、维生素B、硒略有不足,建议通过营养补充剂适量补充。

④食谱中食材种类多样、齐全(日均摄入20种以上食材)。其数量兼顾营养素、饱腹感和血糖控制,突出了全谷物/粗杂粮、蔬菜、菌藻类和奶类摄入量,多次食用魔芋制品,肉类、鱼虾、蛋类和大豆制品摄入量亦有保证。

⑤三餐能量分配合理,供能比合理。加餐多采用奶类(脱脂牛奶或不加糖酸奶)、坚果及Gl较低的水果。

⑥烹调油推荐使用橄榄油、茶籽油、亚麻籽油、香油等多种植物油,全天约25克;建议使用低钠高钾盐,全天用量不超过5克。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