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际博物馆日|文学博物馆,让美好的生活更加辽阔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王斯勤
2023-05-18 21:1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文学,不仅记录生活、阐释生活,也在参与生活、改变生活。那些在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作家和作品,为生活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文学博物馆保存了这些特别的记忆,并让他们“活”起来,成为塑造未来的力量之一。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这一天下午,一场由巴金故居公众号、视频号发起,中国现代文学馆领衔全国各地文学博物馆、作家故居共同主办的文学博物馆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李健吾之女李维音、施蛰存之孙施守珪、郑振铎之孙郑源也来到了现场,分享他们对祖父辈手稿、遗物整理与保存的感受。

“来到博物馆、来到文学馆,让美好的生活更加辽阔。”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作家李敬泽说,“博物馆通常被认为是保存着过去,但在可持续性的视野里,博物馆应该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中间体。它不仅保存着过去时间中那些珍贵的记忆、重要的事物,而且,它要让这些记忆、这些事物活起来,成为参与塑造未来的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博物馆不仅仅是庄严的殿堂,它应该没有墙,它应该向着此时此刻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开放,它把记忆、审美、知识、梦想带给来到这里的每个人。”

李敬泽

文学博物馆的主体性在哪里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

“博物馆已经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大概20年前我们还不敢说这样的话,但是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了。博物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花瓶和点缀,而是纳入到整个社会,甚至纳入到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巴金故居

谈及文学博物馆的转型与探索,周立民坦言“抱残守缺还是迎头赶上,随波逐流还是独立潮头”已经成为当下文学博物馆无法回避的问题。“文学博物馆,作家故居的主体性在哪里?即我是谁、该做什么、成为谁?在博物馆广受欢迎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新技术日新月异的碾轧下,如何利用新手段有效地传播藏品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如何让技术服务于内容而不是浮于形式?我们是做文学科技馆,还是文学的儿童乐园,还是灯火昏黄的守门人?”

他也乐观地表示:“我们文学博物馆人克服了各种困难,以自己的奉献和热忱,在人们奔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中,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出我们的贡献。”

数字如何赋能文学博物馆

今年元宵,中国现代文学馆新制的人文漫谈节目《文学馆之夜》进入公众视野。戴锦华、贾樟柯、刘震云、李洱、梁晓声、李诞、双雪涛、张泉灵等诸多名家在馆内畅谈文学与世界,七期节目总播放达1.7亿;到了世界读书日,直播探馆“跟着书本逛现代文学馆”又一举收获73.3万人观看;而在近期举办的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剧作家活动日”中,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抖音号粉丝从900人直线上升到1.1万人,视频号直播的莫言、梁晓声、刘震云对谈更吸引来198.3万人观看……

“这些都启示我们,不断提高运用新媒体和数字信息技术的能力,探索推动文学跨界 ‘破圈’传播。”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如是说。

1985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巴金等老一代著名作家的倡议下成立,迄今总藏品数量约89.59万件,数字化藏品数量约9.27万。王军介绍,借助“剧作家活动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也正实施中国现代文学馆优秀剧作典藏计划,还有蒋胜男等4名网络作家作品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不久前,中国现代文学馆与浙江文学馆签约成立了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促进文学馆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数字赋能文学的全新应用。王军表示,未来要拓展文学传播的新方法新路径、实现文学的跨界融合,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推动文学馆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博物馆、作家故居负责人纷纷热议新技术、新媒体对文学博物馆的影响,未来如何挖掘自身特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馆长何瑛分析如何挖掘内涵、拓展外延,为公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刘欣分享了北京鲁迅博物馆展览业务工作;冰心文学馆学术部副主任鲁普文讲述冰心文学馆藏品的数字化建设;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分析了网红时代的文学馆“生存”,等等。

北京鲁迅博物馆

冰心文学馆

青岛文学馆

这个5月,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也将陆续展示与会文学博物馆、作家故居的风采,走进这些场馆,分享他们独有的藏品,邀请读者一起聆听藏品所蕴含的万千历史故事,探寻藏品承载的灿烂文明。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