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84岁索尼娅重返上海,至今仍在整理上海犹太难民名单
5月17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举行,来自海内外几十家博物馆、机构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围绕“纪念馆的国际推广和传播”“纪念馆在国际青年中的影响力提升”“凝聚犹太后裔共同传播这段历史”等议题展开讨论。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为摩西会堂旧址,位于长阳路62号。2007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成立,并恢复了1928年作为犹太会堂时的历史风貌。过去三年中,纪念馆完成了扩建。展陈面积扩大了十倍。通过近一千件珍贵文物史料,以及160余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纪念馆力求生动真实呈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犹太难民与中国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的历史故事。
会上,年过八旬的索尼娅·穆尔伯格(Sonja Muhlberger)作为大屠杀幸存者的后裔,讲述了她的故事。1939年,索尼娅在上海出生。战后,她回到德国成了一名教师,常常向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和那段历史。2000年,索尼娅得知维也纳有一份上海犹太难民名单,便几经辗转找到该名单的持有人,此后开启了整理研究上海犹太难民名单的工作。如今的她依然努力地寻找着这些名字与之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截至目前,名单上已有19730个名字。
索尼娅表示,上海是她的第二故乡,她一直试图在这里寻找并联系和自己命运相似的人,不断地搜寻相关历史资料以及那些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包括我自己的出生证、上海的照片。我记得有一次,在德国的犹太人纪念馆中,当时我的一些同伴在看到上海的纪录片时,讲到‘这是我父亲’‘这是我的叔叔’。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想要把很多的点联系起来。”
索尼娅·穆尔伯格
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赫蒂·伯格(Hetty Berg)通过远程视频分享了柏林犹太博物馆和上海的渊源。如今柏林犹太博物馆保存着约70个上海家庭的收藏,其中包含文件、照片和物品,讲述了1939年至1941年有关德国犹太人逃往上海的历史。1997年,柏林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展览,名为“等待室中的生活——流亡上海1938-1947”。直到柏林犹太博物馆开馆,犹太人的逃亡历程和在上海的生活仍然是重要的主题。如今,他们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藏品,希望未来可以将有关上海的藏品和家庭档案等,以电子藏品的形式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共享。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杨洁勉在会上表示,纪念馆希望能寻找到更多的犹太后代,将他们聚集在一起,扩大犹太社区的力量,传递和传承这样的文化。“我们的纪念馆,应该是这样一个机构,需要去结合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我们人类总有离开的一天,但我们的纪念馆会永远地留在这里。纪念馆,是体现和承载,它能够去重现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杨洁勉说道,“纪念馆会持续地去收集历史史料、文物,同时为一些古老的物件和历史资料赋予新的意义。对于所有经历过大屠杀的幸存者还有难民来说,我们的纪念馆,是一个庇护所,可以去保护他们以及保护他们的历史。”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