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区级博物馆透视(下):深挖地方文脉,如何扬长避短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陆林汉 李梅
2023-05-18 17:16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上海的区级博物馆这些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嘉定博物馆、松江博物馆,还是近几年新建成开放的奉贤博物馆、闵行博物馆新馆等,或不遗余力地发掘和打捞本土文脉,或采取“拿来主义”,立足大文化视野的引进文物展,都各有特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上海的区县博物馆在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不均衡,且多少存在着藏品不足、学术策展力量薄弱等现状。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澎湃新闻将聚焦上海各区级博物馆的发展与现状,听上海区级博物馆的馆长们谈他们眼中的博物馆。正如一位博物馆长所言:“我们资源有限,经费也有限,要做成像上博那样的现象级大展,不太可能,所以我们就转换一下角度,调整一下思路,觉得还是要深挖自己本地的文化资源与文脉。“

奉贤区博物馆馆长张雪松:让文化和旅游结合

几年来我们都是本着认认真真做好展览,仔仔细细讲好中国故事这么一个理念,本着对周边观众比较负责任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引进一些好的优质展览。上海在打造五大新城,新城的文化属性要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我们博物馆要助力新城文化建设,打造文化高地,这也是我们城市居民的刚需。其次在上海全市范围内,我们也参与到美育大课堂、大博物馆计划当中。从市民需求来讲,郊区好的文化、文物资源还是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区县博物馆发挥着平衡作用,促进市区与郊区的互动,包括延伸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互动。

上海奉贤区博物馆

从新馆开放以来,我们举办过很多雅俗共赏、具有比较大文化属性的文物展,深受观众的喜爱。比如2019年的开馆首展——“雍正故宫文物大展”,2021年举办“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2022年“日月光华——江西省博物馆藏明妃首饰精品展”、“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等临展。

“雍正故宫文物大展”

“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

今年我们在展览策划当中又深入一步,策划了“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以中国汉字为主题的一个原创展览,汇集全国10个省市26家博物馆,涉及文物数量180余件,呈现中国汉字的发展变化。在全国范围内如此体量的汉字文物展应该还是不多见的。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没有中断,它凝聚了我们中国人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智慧与创造力。

“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

我们的引进展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很多都带有原创展的色彩,是经过我们自己的策划与学术梳理的,比如“雍正文物展”,此前故宫博物院没有举办过雍正时期的瓷器大展,他们相当于重新梳理了一遍雍正文物;“古蜀之光”也不是简单展示三星堆出土文物,而是找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切口,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关系进行梳理。这次的中国汉字文物展更是一次原创展,将各个馆借展的跟中国汉字相关的重要文物进行重新梳理、整合,策划了这个主线的展览。通过这个展览,观众对我们的汉字一定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然后会爱上我们的汉字,这是我们策划此次展览的一个初衷。

“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展厅现场

在挖掘本地文化方面,新城去年也有举办过一个“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五大新城可能每个区域每个新城的文化属性、文化特征都不尽相同。我们的新城文化其实就是重新阐述了我们的江南文化当中一个全新的面貌,我们的人民怎么在新江南文化中获得自己生活的一种满足感。我们在策展的时候也会把我们的文化属性跟展览做一些融合。

今年2月份,我们举办了“奉海荣光——柘林遗址考古成果展”,柘林遗址年代早至良渚时期,是奉贤乃至上海地区重要的古文化遗址。此次展览是我们跟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合作,首个立足奉贤的考古发掘成果展,为良渚时期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也展示奉贤地区史前考古文化特征。呈现了良渚文化时期奉贤先民的生活场景。这类展览对于新江南文化的阐释、新城文化特色的打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馆举办任何展览,都是兼顾多方面考量,从文化地标的打造,到文旅结合都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博物馆跟旅游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可以做到以文促旅。奉贤博物馆所在的周边区域现在有4个公园,除了金海湖,还有青年艺术公园、泡泡公园共同组成了这么大一个区域,周末有很多人露营,也有很多人会进到我们博物馆来参观,呈现一幅非常协调祥和的画面,做到了文化和旅游非常好的结合。

奉贤金海湖

我们作为区级博物馆的优势就是奉贤区委区政府的领导都非常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博物馆项目,这是我们的一个坚强后盾。这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给了我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讲好自己的中国故事。从劣势角度来讲,是我们的馆藏资源相对比较少,这也是区县博物馆的一个通病。比如上海博物馆有着100多万件馆藏,它可以慢慢研究策划,也可以跟其他馆换展,甚至引进海外展览,它作为一个中心区域的大馆,是有优势的。我们作为区域性、地方性的综合馆,在资源上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可以扬长避短,跟其他馆多沟通交流,把好的资源多引进,搭好平台,做好策划,同样也可以吸引非常多的观众来到我们这边来参观,共享博物馆的美好空间。

青浦区博物馆馆长王辉:传承古文化,弘扬水文化

上海青浦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镇。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地下文物埋藏,是上海考古遗址分布最集中的区,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2021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还曾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立足于青浦的历史人文,“传承古文化,弘扬水文化”便成为我们青浦博物馆的学术定位,这几年青浦博物馆的展陈策划也是基于此展开的。

青浦博物馆

2018年,青浦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的支持下,在青浦区文广局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克服资料少、文物少、经费少、沟通渠道狭窄等诸多困难,成功筹办了“月朗山高——元代青浦任仁发家族特展”,同时举办任仁发学术研讨会,出版家族文物集萃,在业界取得良好反响,以此作为突破口,重点精力放在挖掘和弘扬本土名人文化上。

2020年,青浦博物馆承担了青浦区实事工程——知道书院暨青浦名人馆的筹建。这个名人馆是一个独立的展示馆,展馆里面展示了我们青浦从古代到近代现代的45位名人,这个只是展板上的,多媒体里面的更多,将近200位,这是我们青浦很好的历史文化资源。

我们每年都会策划青浦历史上相关名人的展览。比如我们去年推出的“韵度清越——元代画家曹知白诞辰750周年纪念暨山水画展”即详述了曹知白这位上海本土画家的其家其事,尤其以曹知白书画和雅集为重点,描绘了元代上海地区名人辈出、鸿儒谈笑的文化盛景。并编辑出版了《元曹知白画集》,这是国内首部曹知白画集,填补了曹知白山水画作独立出版的空白。

“韵度清越——元代画家曹知白诞辰750周年纪念暨山水画展”现场

《清凉晚翠图》 绢本  水墨   纵二一·二厘米  横二一·二厘米  上海博物馆供图

每一到两年,我们也会引进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展览。比如2019年,我们推出的“丝路遗韵五彩龟兹——龟兹石窟壁画艺术展”,展览同时按原大比例复原了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2020年,我们开展的“沧浪帆影——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文物展”,以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文物为主,简要阐述宋代青龙镇和元代太仓港的关系,生动再现了元代太仓港的繁荣,揭示古代太仓在国家海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沧浪帆影——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文物展”

学术力量薄弱、藏品短缺是我们博物馆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区县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下子很难改变的,这就需要博物馆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青浦博物馆历年来一直注重对学术力量的培育,我们主要通过原创策展、课题研究来提升博物馆人的专业水平,这是一个培养后备队伍和专业力量的很好的途径,包括我们每年引进的展览和其他展览,都是有我们专业的人员参与进去。

在藏品上,青浦博物馆这几年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征集,丰富馆藏。一是社会捐赠,二是在财政的支持下,通过上海文物商店、拍卖会征购藏品。近几年我们确立了以江南水乡文化主题为重点的文物征集方向,逐步形成特色系统的藏品体系,同时,我们大力征集青浦历代名人书画和文献,鼓励当代名人艺术品和文献的捐献,建立和完善青浦当代名人库,充实和完善青浦历史文献特色数据库,同时适时适度向社会开放。

在未来的规划上,青浦博物馆要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走出馆外,主动融入社会,为基层街镇提供更好的文化支撑和文化服务。比如许多街镇利用文物建筑或其他空间来正在打造特色展示馆、书画馆,我们将尽力给他们提供相关文献和智力资源的支持和帮助,以助力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

青浦博物馆临展厅空间较小,一些大型的展览或是特展,我们的空间现下是无法满足的。所以立足我们自身的定位,未来我们在注重馆际交流合作的同时,也会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整理、研究与展示,提高博物馆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扩大青浦文化影响力,促进青浦新城的文化建设;也让市民分享到更多的文化成果,实现文化惠民,演绎好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

金山博物馆馆长余思彦:挖掘金山的历史人文底蕴

金山博物馆可能是上海唯一的一个把文化遗产工作纳入一体的机构。

现在上海郊区博物馆比较多的是可移动文物,以及不可移动文物。我们这里则是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以及非遗。我觉得博物馆要学习非遗的活态传承,非遗可以向博物馆学习它的学术研究。

金山博物馆

这些年,从2016、2017年开始,我们金山博物馆也在摸索,探索出举办原创展览的一条路,这也是这些年比较大的特色。

白蕉先生铜像,由何鄂雕塑院制作。基座上镌刻着白蕉语录:“艺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为它代表了真理”(白蕉语录)

白蕉艺术馆

白蕉艺术馆

我们举办过白蕉艺术馆的“君子如兰”白焦展。“抗日烽火中的朱学范”是在上海工人文化宫举办,通过文物讲述朱学范在抗战中的贡献。之后,我们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南社的展览,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创展览。这也是走到上海中心城区举办的展览,影响力也挺大的。

在金山区域内,我们近期举办了“古地图里的金山”,从地图这一维度来讲金山的历史变迁。之前,我们举办过“上海考古从这里出发”,也是金山博物馆建馆30周年的纪念特展。此外,我们还举办过“万梅花开——金山与南社”这样的原创展览。之前与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合作,做过一个拓片展,展示唐代的墓志拓片,影响蛮大的,市区的艺术爱好者都慕名而来。

金山博物馆展厅

此外,我们也帮助基层,在基层的乡镇,包括一些单位学校,提供一些帮扶工作。比如说我们给亭林镇办过一个关于亭林镇的专题展。

我们做的原创展览是比较多的,因为我们在馆内推行全员策展的理念,所以馆内负责研究的同事都曾独立承担过大纲撰写的任务。这里也说明我们比较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今金山卫城墙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致力于挖掘金山的历史人文底蕴,从原创展览到原创展馆的路。实际上金山博物馆是一个博物馆集群,包括金山博物馆、白蕉艺术馆、朱学范故居、上海南社纪念馆、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金山规划展示中心、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些点位就形成了一个集群。

朱学范故居原先不是我们运营管理的,随着这几年我们做的原创展览,以及将原创展览带入市区的成绩和影响力,区里决定将朱学范故居交由我们管理。我们对朱学范故居的重新规划布展就是依托于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请高校及专家的研究力量。从展览到展馆的落地,是我们这几年的成就。另外一个特色,就是这些年,我们试图讲好金山的故事,讲好地方历史文化的故事。我们通过金山博物馆的公众号“金小博”来讲述故事。“金小博”里是我们的研究员队伍。我们会每周发一篇原创的,关于金山的推文,大概2000字到3000字,坚持了好多年。

“建筑可阅读”之寿带桥模型制作体验

从中说明的是我们博物馆面临的转型,我们不仅是一个研究者,也是一个讲述者。这个转变意味着擅长写万字文学术文章的研究者,要开始写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带有科普性质的文章。同时,我们今年推出了博物馆的视频号。这也是我们面临的另一次转型,从千字的科普文字转向几百字的脚本文字,并最终将文字转变为视频的呈现。这也是我们不断地根据这个时代的需要做的转型与发展,也是我们积极面对时代的举措。

第三点,我想讲的是博物馆的教育。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离不开社区对它的支持。包括博物馆的愿景,我觉得也是要扩大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认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跟认知,然后形成爱乡,爱国。

金博红领巾“小小讲解员”沉浸式情景演绎

这些年我们也致力于加强馆校的互动。今年518,我们会推出第一批的“文博教育资源包”,就是把我们做过的展览、讲座、科普送入学校。随着我们的发展,实际上我们培养了一批队伍——讲师团,他们可以把课程送入学校。我们还开发了一些社会教育的课程,如,建筑可阅读夏令营,华严塔的模型制作,古船模型制作等。这些活动也是在扩大我们的影响力,特别对下一代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教育。我们场馆比较多,各个场馆他联系的学校也不一样。我们有5个市级爱教基地,所以本身也有三公里文化服务圈的需求。但相比过去,我们想重新梳理、整合。博物馆无外乎就是走出去,请进来。把孩子请进来之后,你能给他什么?然后走出去,你能带着什么走出?我们的拳头产品就是我们的研究、展览、讲座。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的特长。我们想做比较系统的梳理,然后可以往外推。

嘉定博物馆副馆长诸雯:深耕地方文化,精细专业发展

嘉定博物馆我们自己总结有三个宝,一个是嘉定竹刻,一个是我们馆的特色科举馆藏,还有一个是嘉定孔庙。嘉定孔庙是嘉定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嘉定孔庙即将迎来大修,它的修缮现在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嘉定博物馆

我们资源有限,经费也有限,要做成像上博这次这种现象级大展,不太可能,所以我们就转换一下角度,调整一下思路,觉得还是要深挖自己本地的文化资源。

“一代儒宗——钱大昕纪念展”清《钱大昕行书轴》 嘉定博物馆藏

我们这几年策划的原创性展览有“一代儒宗——钱大昕纪念展”,这是嘉定博物馆立足于发掘嘉定本地文化名人的展览展示;还有“西门人家——西大街历史与人文主题展”,西大街是我们嘉定的一个风貌保护区,承载着很多嘉定人的历史记忆和深沉感情。而嘉定竹刻作为嘉定地方文化最突出、最亮眼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我们持续不断深入挖掘的文化,前几年我们举办了“竹缘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珍藏展”、“疁城仙工:明清嘉定竹刻展”两个竹刻大展,在嘉定竹刻这个圈子里影响很大。现在正在举办的“甲骨文记忆展”是我们今年的年度原创展,其实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和国家图书馆基本敲定,受疫情影响,一直到现在才展出。

“竹缘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珍藏展” 明 朱三松 竹雕高士听泉烹茶图笔筒 

清早期 吴之璠 竹雕松荫浴马图笔筒

“甲骨文记忆展”

当下,嘉定孔庙即将迎来闭馆大修,嘉定的另一个地标法华塔最近也在修缮,我们有意向再策划一个关于法华塔的主题展。当年法华塔天宫、地宫都出土了一些文物,现在主要收藏在上海博物馆。2019年在嘉定博物馆建馆60周年、嘉定孔庙建成800周年时,我们与上海博物馆合办了“ 疁城遗踪——嘉定出土文物展”,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不少重要文物“归宁省亲”。我们正在协调上博借展,文物更加系统全面,使内容呈现更加立体。

“ 疁城遗踪——嘉定出土文物展”明 铜鎏金阿弥陀佛像 上海博物馆藏 1996年嘉定法华塔天宫发现

嘉定孔庙

我们的本馆基本每年会举办5-7个临时展览,其中会有1-2个原创展览。我们的展览主要有两块,一块是原创展览,一块是引进展。今年已经敲定的一个原创展是关于“秋霞圃”的主题展,围绕秋霞圃这一主题,展出一些历史文献、馆藏书画和金石方面的遗存;还有一个是关于少数民族的精品展,因为我们和楚雄是对口援建的,这个展示将展示少数民族风情,前几年也做过像贵州的傩展,苗族的服饰展等。在展览的主题方面我们尽量考虑多元化一些。

我们更精于做一些小切口、本地化视角的这种展览,这几年做的还是深耕我们地方文化特色,精细我们自己的专业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做好我们的展览展示和宣传教育。可能受限于各个方面,我们还是要做强我们自己的品牌,做出我们自己的特色,这可能是提高我们自己显示度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我们全年最高的参观量是排在上海市区博物馆前列的。疫情前我们全年最高参观量达到120多万人次,因为我们有4处场馆。即便在疫情的情况下,我们每年的参观量大概也能维持在80万。上海地区有一个社会影响力指数排行榜,之前我们的社会影响力排行榜在区县博物馆里排在第一位。最近几年,因为奉贤、闵行都建了新馆,势头一下子就起来了,我们的显示度有所下降。

法华塔

我们的馆舍主要包括嘉定博物馆本馆、嘉定孔庙和法华塔院三处。在去年我们实行了一塔三馆。“一塔”指的是嘉定法华塔,“三馆”分别是位于法华塔院内的顾维钧陈列室、胡厥文生平陈列馆和新融入的嘉定竹刻博物馆。现在我们叫法华塔院,是我们下设的一个展区。

嘉定博物馆

秋霞圃是我们隔壁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典园林,2013年我们建本馆的时候,把秋霞圃和我们馆之间的围墙打开了,所以我们借了秋霞圃的一部分景。去年我们为了在文旅资源方面进一步融合、优势互补,实现“馆园融合”,将隔断的墙打通,设置为秋霞圃的第三出口。市民在游览秋霞圃后,可直接通过该处进入嘉定博物馆参观。“馆园融合”也是我们区文旅局加强文旅融合、惠民利民的一项重要举措。

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馆长彭烨峰:以古开今,探索董其昌的价值

上海松江这一江南地区一直文风极盛,人才辈出。在中国古代书画史上曾出过众多书画名家和理论家,其中董其昌无疑是明清以来最受瞩目的一位,作为书画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其有关“文人画”与“南北宗论”书画观点的提出,直接影响了明清以来四百多年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方向,也成为近代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即是以整理和研究、展示董其昌书法艺术的成就为主,兼顾松江画派和云间书派的整理工作及松江府文化的研究为辅的学术定位。同时,我们也是当代松江书画艺术的研究、展示与推广的重要平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400年前的董其昌总结过往的艺术史,开辟了新阶段。我们不仅要继承其艺术,更要继承这种传承创新的精神。我们研究展示董其昌及古代书画艺术,不仅仅是想研究清楚古人经典,更是想以古开今,探索董其昌在当代新的价值,希望能真正地在当代产生新的影响、产生新的启发。

“云间三友,逸笔丹青”——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书画艺术特展 展览现场

这些年我们的一系列展览策划也是围绕着我们博物馆的定位展开的,如2018年与上海博物馆合作的开馆展集中展出了董其昌和云间书派、松江画派作品真迹30件套;2020年的“云间三友,逸笔丹青”——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书画艺术特展呈现上海博物馆馆藏12件真迹,包括莫是龙《山水图》册、董其昌《“渔舟”诗札》页、陈继儒、董其昌《雾村图、仙坛记》书画合璧卷等;2022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山水画特展”展出了上海博物馆馆藏5组董其昌真迹,浓缩了董其昌的艺术成长历程,包括罕见的被确认为其早期作品的《山居图》,及艺术中后期和成熟期的画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山水画特展”展览现场

董其昌  《山居图扇页》(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基本上一年我们只做一个古代的书画真迹展,不管是从展品的选取,还是策展思路上,我们的定位都是相对具有学术性的。延续这一策划思路,今年秋天我们还将继续推出“云间书派”为主题艺术特展,展示云间书派至今的千年脉络。

当然,作为一个区级博物馆,在策划和展览的过程当中,短板是普遍存在的。拿我们博物馆来讲,人员配备较少,学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是比较明显的缺陷。但是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几年下来,我们依然和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学、华师大等高校美院保持着一个密切的合作。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拓宽馆际合作的其他渠道,包括我们跟故宫博物院及其他省市的博物馆也在密切的接洽中。

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

作为一家才开放没几年的名人专题博物馆,在策展过程中,藏品的薄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方面,我们积极寻求与其他文物藏品保管单位合作,比如上海博物馆、松江博物馆等,通过商借的形式,在高质量的展览项目上获得相对稳定的文物藏品支持。另一方面,在未来的博物馆规划中,我们更多的工作是放在研究和整理的板块。比如我们开设的“玄外之音”的栏目,就是想通过赏析董其昌的作品来整理这些藏品的基本信息,包括它的馆藏、尺寸、年代、印章、题款等等,以此来建立起一个董其昌的数据库中心,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可以做的。

对于当下的很多“吸睛”的网红特展的合作,我们在未来也不排除。我觉得只要是能跟我们的研究主线配合起来的,我觉得都没有问题,当然,围绕我们自己的自身定位的来说,还是希望脚踏实地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与松江文化有关的整理、研究与策划、展示的工作。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