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成熟的MDT模式结合创新药,为攻克神经纤维瘤病带来希望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2023-05-17 14:0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5月17日是世界神经纤维瘤病关爱日,这种罕见病有何特点,诊断和治疗有何新进展?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简称“NF”),是一大类罕见的累及神经等多个系统的综合征,临床上有三种类型,包括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II型神经纤维瘤病(NF2)和神经鞘膜瘤病(SN)。其中,NF1最为常见,往往在儿童期发病。

公开数据显示,NF1的全球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3000,中国推算发病率约为5/100万。因其罕见性,公众对这一疾病的知晓度有限。

正值世界神经纤维瘤病关爱日,小儿神经内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王艺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等媒体采访时表示,NF1是罕见病里的常见病,也是一个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所谓显性遗传病,就是指只要爸爸妈妈有一个染色体上存在NF1基因的缺陷,就可能致病,致病率大概为50%。

NF1的突变基因在受精卵时期即发生突变,不同患者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王艺说,有的小孩在腋下会有雀斑,骨骼上出现生长障碍,比较重的可能会有虹膜结节,疾病的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儿童患者刚开始出现症状时会以牛奶咖啡斑为主,随着孩子病情进展,该疾病还有惊厥、癫痫等症状,发展成累及皮肤、骨骼、神经等多系统慢性综合征。

“有一个小孩因为惊厥到我们诊室里来,我们看他的皮肤有6个以上的牛奶咖啡斑,或者单个牛奶咖啡斑的直径超过5mm,这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就考虑这个疾病。”王艺介绍。

一些NF1患儿还会出现行为认知方面的问题,比如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孤独症等。更严重的是,部分患儿的神经纤维瘤会发生恶变,这时候患者大部分是都成人了。

在疾病诊治上,王艺表示,通常MDT(多学科诊疗)是所有罕见病的诊疗模式之一,因为罕见病的特点是会累及较多脏器,神经系统常常首当其冲,占比超70%。面对NF1,不是神经科一个学科能够应对的,同样也需要多学科参与,比如皮肤科、外科、骨科、眼科、遗传科、药剂、护理、心理等,共同围绕着这种疾病所累及的脏器开始整体性地评估、诊断、治疗、管理、干预、康复。

复旦儿科医院,从2016年起就开始建立面对NF1的专科专病MDT团队,把至少5-6个学科组建在一起,再加上护理、康复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科,这些年来,对神经纤维瘤病患儿的治疗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王艺还谈到,过去神经纤维瘤患者面临着无药可医的困境。手术治疗风险非常大,很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出现复发。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抑制性药物也往往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NF1作为罕见的疑难杂症,长期以来是患者之痛、医者之难。

近年来随着创新药的出现,使得这一难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的NF1治疗药物是在2020年由美国FDA批准上市的Selumetinib(司美替尼)。2023年5月,司美替尼也在中国获批上市,开启了NF1患者治疗的新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进展。

王艺表示,没有创新药干预之前,NF1治疗缺少一种“刹车”机制。面对NF1病人,治疗团队主要以随访和治疗并发症,为病人建立队列等为主。在复旦儿科医院、上海九院等医院病例较多,医院将病人进行管理,评估患者病情进展,并开展相关治疗。比如当患者出现骨骼畸形、脊柱侧弯、虹膜结节,或者神经纤维瘤越来越大了,通过MDT的模式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病痛。

而如今,在创新药的作用下,疾病的进展就能够受到很大抑制,相当于一种“刹车”机制,在王艺看来,这对疾病诊治非常重要。成熟的MDT团队加上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为攻克NF1带来了很大希望。随着更多相关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出台,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国的NF1疾病诊疗水平和研究水平。

王艺认为,接下来一方面要在药物上市后进行相关应用和评价,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包括剂量、给药时间、依从性管理等等。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公众科普,让更多普通人乃至医务人员认识和了解神经纤维瘤病,推动早诊断、早干预。

此外,王艺还认为,应推进罕见病的相关立法工作,让罕见病的定义、用药、治疗和保障等有更加明确和完善的标准,获得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并通过医保、多层次保障等手段,提升各类罕见病的药物可及性,惠及所有罕见病患者和家庭。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