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谭卓:生命短暂而宝贵,我不愿意花在让我后悔的事情上

2023-05-16 1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是一刻talks的讲者谭卓、关佳彦、沈奇岚的分享。三位共同创立——艺术创新单元(new Movement),其中大师影像展《幻想的诗学》,邀请到了7位国际顶级艺术家的16件作品,他们以影像打开思想的边界,是视觉的也是心灵的诗人。幻想和诗,至今依然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滋养着我们对世界的新想象。

诗意幻境

影像的表达与诗的遐想

谭卓:我这几年,其实一直都在做当代艺术,然后影节那边其实也留意到,希望有一个合适的艺术作品来合作,但是了解到了影节的诉求之后,自己也是一直在思索,如何突破创新。我们应该这个门打开的更宽,各个门类,在我看来很多事情其实是无界的,我们就碰出来了这样的一个想法。大师影像展,这次我们邀请的安东尼·蒙塔达斯,他是录像界的元老,这次带来的作品《阿尔法城及其他》,杨福东老师,这是中国顶级的艺术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这些邀请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在艺术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影节的领导也非常的期待和支持,觉得那如果要做的话,就快点去把这个事情做出来。

▲ 著名演员、艺术家谭卓

从确定了合作,然后走完合同各方面,就剩一个多月的时间,所以是很难以想象的一个事情。因为我是发起人,我要把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我先要有一个策展人,第一位邀请的沈(沈奇岚)老师,然后空间设计就是找Seki这都是我的朋友,我说做这个事情,他们也非常有兴趣去做,我也很希望他来做这个事情,一切都落定之后要找到合适的场地,确定各个方面合适的合作对象、作品的数量、作品的形式、空间设计完,开始制作。

沈奇岚:今年年初的时候,正好参加一个活动,我觉得是命运的巧合,碰到谭卓了,他就说沈老师,我找你有个事儿,她有这么一个愿景,就是会在北影节有这么一个艺术创新单元,她说他想做一个这样的影像展,然后让我开始考虑起来,那后面就是春节,大家各忙各的,但是我也就在陆陆续续地做功课、收集素材,也跟一些艺术家打了招呼,他们说好的,一定支持,谭老师就跟我说做吧,那我们就开始做了。

▲ 策展人、作家、文化学者沈奇岚

首先就是,对于这个命题的选择和决定,那幻想的诗学是琢磨了很久,因为这是一个就是大的context,因为谭老师跟我说,她是想做来刺激一下电影行业以及想在当代艺术跟电影之间找到那些火花,那我想它们之间的火花是什么,我自己就做了很多思考,当然就是关于影像艺术,因为我自己本人非常的喜欢诗歌,它是一种高度的人类浓缩的精华所在,几十个字就能够表达无尽的含义,在这两个共性下,那我觉得我们的主题就有了,那就是幻想的诗学。

因为时间紧张,那就赶紧就跟各个艺术家,以及就是有一个乌雷基金会,然后以及跟他们相关的画廊,就马上联系。

谭卓:因为邀请的都是世界顶级的大师,要求极其高,他们对设备的要求、对于环境的呈现、搭建,到地毯中间的这个隔音的材料、墙壁的颜色,很细微的。哪怕有一帧的停顿、恍惚,他们都能察觉出来,我始终是站在非常理解对方的角度,因为我想,如果他们没有这种极致的一个要求,甚至一种偏执,他们不会成为最厉害的人。

沈奇岚:我们就把作品交给你了,那我们就说请相信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去做它,那最后就这样完整的呈现出来了。

关佳彦:我在大学的时候毕业作品,是一个没有展示品的美术馆,只有影像的美术馆,这个就是对我来说一直一个梦想,所以感觉这个时候,还有这种这个机会,可以来实现,所以我自己那个时候也挺兴奋的,而且就是也有蛮挑战性的。

这次就是全部都是影像的,这个作品的展览,然后有十六个作品,然后一开始,谭老师跟我说了说,我先想象了一下这个空间应该会变成怎么样呢,你首先我是空间设计的话,都会有功能性的东西需要满足,那这次的话,这个功能性内容,是艺术家的作品,我们需要搭建很多很多空间,每个作品都不能干扰那个,然后我们来这个场地去看的时候,和整个空间的这个比例尺度,我有一个这个感觉。

关佳彦:原来的空间的体量,观众要进的一个房间,里边看一个作品,然后再出来,然后再进另一个房间再出来,就是这个反复的动作,但他可能不会去意识到,现在在什么地方。我就是抓住这个点,就把整个这个空间展览的这个动线,从这个作品到这个作品,作品这个时间轴里边融入进去,这个是一个我的出发点。

我叫它是盒子,原来这个是这样的盒子,每个盒子有一点点大小都不一样,然后我们在每个盒子中间,有设了一个灯,故意是照那个盒子的侧面,根据每个空间,那个作品的大小或者要求,这个盒子的大小也不一样。可能就是一开始,不会注意到那么多,但就是会慢慢慢慢,怎么会这种形状,怎么会这么不一样,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对空间和观众的对话,一个就是原来不会注意到的东西,通过这些前后的关系,和那个空间的特色,让人家就觉得这个,就是有机会去和空间对话。

UCCA的那个尤馆长,也聊了说有说过,我们最近就是很多话题就是说,艺术的边界,观众的边界还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不管是艺术、不管空间、建筑什么的,就是这个边界是在我的设计里面,也是一直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说我们空间的话,是室内室外的边界是一个很直接的;然后人和空间的关系;人和各个物理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个关系的边界就是一个是很需要大家去好好思考去,然后要创作什么东西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元素,然后就是在日常里边,看怎么样把这些艺术什么的融入到里边,然后让人家感觉很静,就是很自然地就可以接触到、感受到,这个是很重要。所以我们在这一次的空间里边做的,也就是说,我就是一直强调就是说,我们整个的空间的体验感。

我在这个盒子里面有做,在吊顶上面有开一个这个天窗,然后这个天窗是一个什么作用呢,就是走在这个桥上面的时候,每个作品的这个光会露出来,很亮的时候、暗的时候都不一样,所以不是每个人过那个桥的时候,每次都可以看到那个光的感觉,当有时候会遇到这个时候,就感觉就是这个空间,每个盒子在呼吸,然后就会有一定的那种,生命感的那种感觉会在那里。

沈奇岚:它的空间有它的信息和能量所在,然后它跟作品结合在一起,它会产生很大的一个,我们叫aura就是氛围、灵韵所在,那其实进入展厅它去捕捉的,也是去被这个灵韵所滋养。

沈奇岚:这些艺术家有同样是共性,他们我觉得是一种心灵的和视觉的诗人,把这些新的对世界的观察带给观众们,而且是用非常轻盈的方式,但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就非常舒适的进入到一个深刻思考的状态,就是这个是我觉得,迷人的作品它真正的魅力所在。

比如说这次我们的,梁绍基老师《蚕潺潺》,大家进去以后都会觉得,这个很有趣,它的展陈方式也很特别,那不就是蚕宝宝在吐丝吗,然后再去往前看,那是蚕的一生,再听那个声音,那个细细流水一样的声音,其实是蚕吐丝的声音,那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歌,也是蚕的生命之歌,就是如此细微、轻盈、美妙的一个作品,但他在谈最最本质、深刻的生命的命题。

英国籍伊朗裔的艺术家,Shirazeh 施拉泽,她的作品是那个弧形墙上的《A cup and a rose》我很爱这个作品,因为我觉得,她也是用非常轻盈的方式,你看到上面就是一个杯子,让水进去,然后它破碎了,但你那个时候就知道,原来自然和文明的张力是这样子的,以及在毁灭与重生之中,是这样的一个辩证关系。

乌雷的作品《情人·长城》,乌雷和他的当时的恋人Marina Abramović,分头从长城的两端走,然后三个月之后相逢,当时他们约定要结婚,但后来见面的时候就,觉得那刻他们得分手。那我们就觉得,这是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但是你真的看到画面上他们跋山涉水,你会知道,对爱情的付出其实是人类共通的,那真的是一个爱情真正的质量所在,是值得去向往、值得去追求、值得去付出的。这次关老师的设计上,我们在里面走了一圈,然后上面有一个桥,然后你再往下走的时候,你会再次经过这个作品,就像走了一段长城,远远地看他们两人,就是像看这段爱情故事,然后看他们重逢,而观众本人和这个作品又重逢了,这个时候就是双重的重逢,他对作品的理解会更多一点,就那一刻,他心中一定是奇妙的感受。

谭卓:我们其实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相当繁琐的工作量,最大化地利用时间,然后能够降低这个时间的成本,即便如此,还是有三波团队24小时不眠不休、轮流工作,最多的时候,展厅有150多个工人在里面施工,基本上团队都是平均是20小时工作,其中有一天我睡了一个小时,因为我与此同时还在拍摄,我觉得我要对另外一边负责任,哪怕半个小时我也需要睡,我要尽量保持好的状态,去面对我的另外一个工作。

UCCA这边跟我合作完,给我叫催命的女老板,我出现在各种群里,监督催促他们的工作,然后我有一个剧组的小助手,他就问我的同事,他说老板都不睡觉吗,为什么凌晨两点给我发信息,凌晨五点还在给我发信息,因为我如果不做决策,所有的事情没办法往前推进,所以就只能是非常快速清楚的,去要求各个部门,紧密地衔接配合。

关佳彦:我有说过是不是还是明年再做,她说明年就没有用了,要做就是现在做,但是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到就不要担心,就做我的设计就好了,她压力肯定很大的,但是一定很有自信,然后行动力,就是一直往前一直推进,各种方面在推进。我的平时的工作状态,强度也挺大的,然后各种就是汇报、赶汇报、提交图纸、方案什么的,赶时间的比较正常,但是没有这么的赶过,然后就是我本来,平时做的那个状态,我本来以为是我的极限,但这次就感觉就极限在升级了。

▲ 日本建筑师,KiKi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关佳彦

沈奇岚:我觉得她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勇猛的人,而且永远那么有激情,在每个群中活跃,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这是一个让我觉得非常好奇,而且觉得很新的、很有能量的一种存在。就对我来说,可能在加入这个项目当中,最大的收获是和这样子一个发光体在一起工作,然后她转速超级快,那就跟着卷进去,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也是一种挑战,但就是这个过程很有意思,看到她是如何脚踏实地的,然后冲在第一线,很勇于担当,我觉得很尊敬、很钦佩她。

谭卓:如果做事情,我就希望可以尽善尽美,如果要是还能超出能力,做得更好更好那就太好了,包括我自己做艺术作品也是,在做事情的时候也是一直是这样的一个要求,做演员的时候大家采访就说,很拼什么这种的,其实我不太认可这种感觉,因为我不处在这种立场,我自己的标准就是希望,我做凡事都是希望它是完美的、超越的,超出想象、超越地球,是更好更好。因为我相信人有很大的潜能,有很多的可能性,我们所谓的,我们做的到达了一个程度。如果要是可以适当地休息,这个事情就不会在今年完成了,就是凡事都有代价,但是我不倡导这种方式。我觉得因为我是这个发起人,我要给所有人一个交代,这是我们的态度。

▲ 著名演员、艺术家谭卓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合作团队,都给了我特别大的帮助支持,完全都非常主动的,从他们自身出发,尽心尽力地,帮我如何更好地去实现,包括中间碰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没有第一个说,先是指责你或者是发牢骚,或者是各种不愿意,而是马上主动地面对承担解决。极其地用心在做好这个事情,让我特别的感动。我也觉得这次格外的幸运,做成这个事情,天时地利人和。到最后完成开幕,我觉得这一切就是个奇迹。

我们邀请的艺术家宋冬老师,他的作品是叫《父子照镜子》,是以前在中国从来没有展出过的,我们一听名字就知道,它其实有父亲的镜子和儿子的镜子,两个镜子来对照,我们是20号开幕,19号宋冬老师来调试作品,镜子也那天运来,下来之后来了一个镜子,然后我说另外的一个呢,工人说没有做,就非常紧张,它这个镜子我们在制作的时候,是一个巨大体量的,纯木制作,它里面有轴承非常沉,那个底座就当时有八个成年的男人去抬,都很吃力。

这一个镜子就是在工厂加工,不眠不休十七天,当时我们其实也很担心,因为作品对于艺术家来说,太重要了,而且宋冬老师这么支持我们,而且又只有一个作品来参展,其他作品是否来得及替换、是否有制作的需求、是否适合这个空间,所以我们马上就跟宋冬老师联系,在第一时间告诉他这个情况,其实也比较忐忑,但是宋冬老师来到现场之后,知道之后就说没关系 没关系,你们都不要担心,他说我来想一个新的方案,然后马上就在手机上画。

他说因为所有人,都不是在努力把这个事情要做坏,都是努力要做好,那出现了这种意外变化,这就是艺术,他说而且在这个之前,我一直是用这样的方式,去呈现这个作品,那因为有了这次的一个意外,让我有了一个全新地呈现方式,这就是一种创新。

他说,谭卓,这个不就是你做创新单元的意义跟目的吗,那因为这种情况,我也带来了一个创新,就跟你这个是更好的一个结合了,我们当时不仅是感动,而且很感慨,觉得一个在国际上这么有知名度、影响力的一个艺术家他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此的处变不惊,如此宽厚地去善待别人,然后这么睿智地去理解事情,安抚我们,非常有格局,以及他深厚的积累,快速地给出了一个应对方式,我们的制作方张洪福老师,马上就下发指令去制作,各个部门的衔接极其完美,让我特别地感动,这种我相信是我特别的一个福报,然后才能今天与这些人相遇,这个事情变成这样,要不然它本来是个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这种奇迹,真的是我很大的幸运。

▲ 谭卓在展览现场

包括我们的平面设计何见平老师,他是国际上很厉害的一位平面设计师,我们也是好朋友,何老师开始只是设计一些物料,后来变得无休无止,我什么都跟他要,只要跟设计有关系的,我简直是觉得,这辈子都没有脸皮这么厚过,但何老师就特别好,没有跟我提任何的其他的要求,就探讨这个设计本身他的想法,他也有一些疑惑和障碍,担心是否适合这个环境,我说你不要担心何老师,我一定会力保你的设计,因为我知道什么是好的,那这个也是我要表达的,也许它不是大众的,也许是有争议的,但是这是我要做的事情,我要传递的东西,我必须有我的立场和我的坚持。

但是出来之后,反响全部都特别好。所有人的这个付出,没有让大家白付出,我觉得这个是最大的意义。北影节再继续有一百年,这个单元也许也会有一百年,那时候可能我们这些人都不在了,但是有这样的一个基础,这个单元还会存在,还会有其他人继续下去,去做更好的往前的一个推进,对现在未来更远的未来有改变。

我觉得生命是非常短暂而宝贵的,你的时间很快就飞逝了,我实在是就是不愿意,把我的生命花在一些,我觉得会让我不舒服,或者后悔的事情上面,因为这种感觉是你,以后也没有办法去磨灭的,你可能会带着这个遗憾进入坟墓,会有遗憾,人生不会完满 也不会完美,但是那个部分可能就是说面对,我们面对一些,无力去改变的时候的事情,更多的是学的一个接受和放下,但是我觉得在现在,而且有些事情,如果说我能去试着改变的话,那从我自己来说,我希望可以先去有能力去做的一些改变。

- END -

原标题:《谭卓 | 生命短暂而宝贵,我实在不愿意把我的生命花在一些让我不舒服或后悔的事情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