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生活在南京》再获重磅奖项,这一次,世界在南京被拯救

2023-05-16 11: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5月13日,第十四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大会在四川广汉召开。刘慈欣、韩松、姚海军、何夕、董仁威等一众国内著名科幻作家与评论家相聚盛会。天瑞说符创作的一部以南京为背景的科幻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荣获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并同时摘取2020-2022年度新星金奖桂冠。

《我们生活在南京》颁奖现场

《我们生活在南京》讲述了两个生活在2019年和2040年的南京年轻人通过一个老旧的业余无线电台进行时空通联,最终在末日里拯救世界的故事。这是一部非南京籍作家写出的有关南京的科幻之作,天瑞说符并非南京本地人,也没有在南京上大学,但这部关于南京的科幻小说却把南京的地理环境描写得惟妙惟肖。

“青涩的高中生视角,老辣到不可思议的谋篇布局,个人的命运、南京的命运、全人类的命运悬于一线,以人定胜天的勇气,与命定的结果赛跑,这是中国式科幻的魅力时刻!”这是华语科幻星云奖评委会对《我们生活在南京》作出的评价。

2022年度长篇小说金奖《我们生活在南京》颁奖词

评委会主席姚海军认为《我们生活在南京》这部小说弥合了网文科幻和传统科幻的鸿沟,扩展了科幻的成长空间。

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董仁威说,“本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大的收获是一批科幻新星的涌现。”年度科幻新星金奖由95后著名网络小说作家及科幻小说作家天瑞说符夺得。

2020-2022年度新星金奖获得者“天瑞说符”颁奖词

此前,在澎湃新闻的一次采访中,天瑞说符谈到了《我们生活在南京》的故事设定以及他对科幻小说的认识,以下为部分采访对话。

澎湃新闻:在《我们生活在南京》里,从无线电交流开始,涉及到2019年和2040年两个年代的跨时空互联,这个设定是怎么来的?

天瑞说符:无线电交流的设定纯粹是巧合,我朋友里刚好有玩无线电的,就找他们讨教。从无线电延伸到时空穿梭,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展开,其实不稀奇。为什么是2019年和2040年,因为这是一个现代背景的故事,需要找一个自己熟悉的年代,我对1999年没什么印象,但是对2019年是很熟悉的。至于2040年,小说需要给末日后世界一个位置,写时间上的错位,其实是科幻作品里一个非常传统的问题。

澎湃新闻:《我们生活在南京》里,2040年的女主角半夏独自生存在像是废土世界的环境里,从《死在火星》到《南京》,都是从小人物独自面对末世、互相支持、拯救世界来展开的,这种主题是你在科幻写作里的一个内核吗?

天瑞说符:其实2040年的设定也不是废土,废土是很荒凉的,但是半夏生活的环境其实是有生机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反废土的。之所以写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里,我是出于一种对美感的考虑,我觉得这么写审美上会好一点。最早对于2040年的人物设想是一个生活在战争年代的战士,在抵抗外星人入侵或是别的问题,那样写出来的故事矛盾在剧情架构上要方便得多。但最后这种设定被放弃了,一来我觉得写打仗很老套,再来我觉得它在审美上没有目前设定的世界那么高明。

澎湃新闻:之前你在讲座里说到受日本科幻的影响比较大,日式科幻里就有很多年轻人孤独抗争末世命运的设定。你所说的这种科幻的审美是怎么形成的?

天瑞说符:因为我看的日式科幻比较多,从小看《哆啦A梦》,后来看《高达》《EVA》,现在还有看新海诚的电影,所以很自然地受到影响。在国内,人们所熟知的欧美科幻主要还是那些以前黄金时代的经典,而日式科幻毕竟是东亚文化圈的东西,可能和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更契合一些。另外日本科幻在整个世界科幻圈里有很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可能未必是关于年轻人、孤独的人,只是说他们对于人物的塑造、人物内心的剖析很擅长,这恰好也是我很喜欢的部分。

关于科幻审美,我觉得不需要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好的科幻作品会有它的某种特质,让你觉得它的审美是很厉害的。它表现在方方面面各种细节上,没法用一两个词把它概括起来。

澎湃新闻:对于不同时代的科幻写作,除了背景不同,作者的想象力和技术可能还有一个互相追赶的过程,是否可以说现在这一代的科幻写作和过去的思路已经不一样了?

天瑞说符:我不认为50年前的科幻作家想的东西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因为大命题都是一样的,科幻小说的大命题,无外乎一个是文明的向外拓展,比如你写《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写地外殖民、写航天宇宙;另一个就是关于他者,比如人类成为造物主,创造出另一种生命,像人工智能、《终结者》里的机器人反叛等都在这一大命题之内。

无论是5年还是50年后,你会发现科幻作家的思路都是一样的。无论怎么写,人类面临的问题就是两个:向外和向内。我们现在写和星际相关的科幻小说,上世纪的人也在写,我们写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上世纪的人也能想象得到。区别在于,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纯幻想,但现在,这些东西开始入侵现实了,给人的冲击是不一样的。

这种想象会有尽头吗?如果说的是科幻小说的点子的话,我认为点子是有限的,但是这个不要紧,在长篇小说的创作里,点子或者说设定只占很小一部分。在整个科幻的小说、电影、游戏等文艺作品里,有很多设定是约定俗成的,比如曲率驱动、跃迁,只要你写这一类作品,肯定就会用上这些框架,甚至大家对老的框架和套路更容易接受。重要的是你需要在一个可能不是很新颖的点子上,写一个新的故事出来。

澎湃新闻:《南京》里有提到“拯救世界无线电紧急通联指挥部”利用人工智能来帮他们判断时空慢递可能成功的场景,还帮他们解决了不少问题。你觉得未来科幻作家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会是怎样的?

天瑞说符:在客观世界,科幻作家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与其说科幻作家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不如问未来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历史上绝大多数科幻作家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不准确的,而在现在的时代,信息这么发达,会有很多专业人士来为我们讲解相关的知识。

站在科幻作者的角度上看,我个人是比较乐观的。因为我是“降临派”,相比于你在有生之年可能看到的社会的巨大变革而言,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的。我也不担心像ChatGPT会取代作家,不是因为我认为它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我觉得如果它能替代我,也能替代国内大约90%的科幻作家,大家都一样,所以我不担心。

澎湃新闻:前面提到欧美、日本的科幻,你觉得目前中国的科幻是否也可以被统领起来?

天瑞说符:我觉得还不行,原因在于国内的科幻力量太弱小。在整个科幻发展史上,无论国内国外,文本在整个科幻文艺的框架里都是很小众的,科幻主要不是靠文本支撑起来的,而是靠电影,靠游戏。像日本的科幻主要是以动画和游戏为主要的产业力量,美国的科幻电影就更不用说。但是在国内,类似的下游衍生品太少,电影的数量很少,其他那些支撑整个科幻的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现在国内还在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像《流浪地球》两部成功以后,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前段时间网上有个笑话,说《流浪地球》第二部拍出来以后,中国电影虽然没有走到工业化,但终于走到了工地化。这其实也是很大的进步,科幻电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以前我们都是小作坊,现在走到工地,下一步可能就是工业了。

【相关图书】

《我们生活在南京》

天瑞说符 著

中信出版·大方 2022年12月

原标题:《《我们生活在南京》再获重磅奖项,这一次,世界在南京被拯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