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游记》里的通天河老鼋真的存在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博物 ,作者谢翃瀚
博物.
博物,自然知道! 有赞店铺:博物文创旗舰店 合作:bowuboc@cng.com.cn
博物(ID: bowuzazhi) | 来源
谢翃瀚 | 作者
赵璐 | 编辑
上个月24号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目前全球唯一一只性别确认为雌性的斑鳖,在越南同莫湖(Dong Mo Lake)去世。自此,确认仅存的斑鳖仅剩下两只,分别是苏州动物园饲养的一只年迈雄性,以及越南春庆湖(Xuan Khanh Lake)中一只性别不明的个体。斑鳖的灭绝似乎已经步入倒计时,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01
通天河老鼋究竟是什么
东亚地区是鳖类的起源中心,化石记录能追溯到距今1.5亿年的晚侏罗纪。而斑鳖的起源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密切相关,渐新世的青藏高原海拔要比如今低得多,气候也较为温暖湿润,斑鳖的祖先畅游在此时东亚到中东一带遍布的大量广阔巨湖中。
但在随后的岁月里,随着青藏高原逐渐隆起,气候也愈发干旱,再加上一些连带的地质运动,斑鳖的祖先被迫分居两地,一支向西来到两河流域,并演化成幼发拉底河鳖 (Rafetus euphraticus);另一支则向东来到长江流域,其后代便是斑鳖(Rafetus swinhoei)。而在更新世的某个时期,因为地质运动造成长江短期改道,一部分斑鳖迁移到红河流域,形成了独立的红河种群。
上为幼发拉底河鳖,下为斑鳖
图源: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Joel Sartore
作为中国本土物种,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自然不乏斑鳖的身影出没。在古代斑鳖常被称为“癞头鼋”,得名于头颈部酷似“小疙瘩”的黄斑。斑鳖顶着癞头鼋这个名字,在经典名著中都有登场,像《西游记》中驮着唐三藏师徒过通天河的老鳖就是它;《红楼梦》里面贾宝玉为了哄林黛玉就说过:“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以及古本《水浒传》第二十二回的标题“癞头鼋乡里逞豪强”。
小时候真的好奇什么东西能驮动这么多人
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在一些器物中也有斑鳖的形象。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作册般鼋”。鼋背铸铭文 4 行 33 字,记述丙申日商王行至洹水,射鼋,商王射1 箭,作册般(商代末期的重要史官)佐射3箭,全部命中,商王将射获的鼋赐给作册般。
被生活背刺.jpg
在古汉语中,如果鳖大到一定程度,则称之为“鼋”。而斑鳖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被古人视作鼋的一种,古代并没有成体系的博物学,古籍中的名称不等于学名。其实古籍中很多的“鼋”,仔细联系上下文,就会发现十有八九都是斑鳖。
斑鳖其实与真正的鼋(Pelochelys cantorii)有着很大的差异,斑鳖的鼻吻部短而突出,头部轮廓明显,而且有着明显的黄斑;而鼋却头部扁平、身形浑圆、颈部肥厚,不具斑点。青铜器作册般鼋的外形轮廓,比起鼋,显然更类似于斑鳖。
鼋是真的圆,甚至感觉有点好rua
图源:restorespecies.org
02
您到底叫什么呢?
虽然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就认识到斑鳖的存在,但真正对斑鳖进行系统性研究还是要等到近代由西方学者开始,并且也是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早期错乱的分类所导致的,据不完全统计斑鳖的曾用学名多达16个。
给斑鳖上“户口”最早可以追溯到1873年,英国动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根据在上海所捕获的样本,将其命名为斯氏鳖(Osaria swinhoei),“种加词”意在纪念著名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文豪。
约翰·爱德华·格雷还是“海狮科”的建立者
而后在1880年,法国传教士韩伯禄根据产自上海黄浦江和苏州太湖的几件斑鳖标本,建立了Yuen属,属名正是汉语的“鼋”。韩伯禄是一位“分类狂魔”,仅根据标本的细微差异,就将斑鳖一分为五。
这荒唐的分法自然遭受到学界的质疑,1889年英国动物学家乔治·博伦格认定Yuen属为无效属,但却错误到把斑鳖归到了寻常的鳖属(Trionyx)。但不久之后的1893年,斑鳖又移到了中华鳖属(Pelodiscus),也就是和日常吃的一些甲鱼归到一起。而1935年出版的《中国爬行动物志》中,美国动物学家克利福德·蒲柏更是将斑鳖视作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注:最常见的养殖食用品种】的同物异名。
可食用甲鱼
图源:hongkongsnakeid.com
“斑鳖不过是超级大的可食用甲鱼”这个明显的错误,在此后半个多世纪内被不假思索地沿用,直接导致斑鳖长期被社会各界所忽视。终于在1988年迎来转机,美国两名动物学家在进行了多次研究后,正式确定了其独立物种的分类地位,正确归到了Rafetus 属(后中文名规范为斑鳖属)。到了2006 年,中国学者赵肯堂先生正式确定“斑鳖”为中文正名。
尽管屡屡被错误归类,但斑鳖绝对是整个鳖科独树一帜的存在。首先,就是它们傲人的庞大体形,成年斑鳖背甲长度可达1m以上,体重超过100kg;实测最大的斑鳖是越南著名的龟祖(Cụ Rùa),这头老年雄性斑鳖标本全长近2m,体重近170kg。虽然极限大小略小于马来小头鳖(Chitra chitra),但考虑到斑鳖长期缺乏研究,已知的样本十分有限,有理由相信斑鳖的体形其实是有明显缩水,也许《西游记》里能驮人过河的“老鼋”还真不是作者刻意夸张!
Cụ Rùa本尊,也不知道是不是吴承恩真见过
图源:southphillybar.com
斑鳖的习性也完全不同于常见的鳖类,大部分鳖都是天生的伏地魔,喜欢把自己埋在沙石中,只露出眼睛和鼻子,会一动不动地静候几个小时,守株待兔偷袭路过的猎物;而斑鳖则活跃得多,会选择主动出击,在大江大河的深水区追猎。因此,斑鳖对生境有着特殊的偏好,尤其喜爱多条支流交汇的水域。通常而言,河口带会形成大片深水区,意味着丰富的食物及更多的沙洲。
没点本事怎么长那么大
图源:zoochat.com
03
如此神兽缘何消失!
行文至此,我们不禁要发问,斑鳖这个历史上曾广布于南北各大水系,在各类古籍中频繁出现,“鳖”丁兴旺的家族,是如何走到如今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绝境?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斑鳖如今的境地几乎都是近代以来的人祸造成的。
去苏州看看现在能见到的最后两只斑鳖之一吧
在传统文化中龟鳖向来是一种疗养佳品,一直是野味滋补的重灾区。但民间一直对巨鳖等灵物有“千年成精”的迷信,因此很少主动捕杀成年斑鳖,即使偶然误捕也会选择放生,以祝祷平安。可外形酷似中华鳖的亚成体斑鳖及鳖卵并不在禁忌范围内,常被捕捉食用,严重影响到种群的延续。
相比人为捕食,真正让斑鳖几乎灭绝的根本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斑鳖本就是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的生物。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全面深入,众多水域遭到污染,诸多船只掏泥挖沙,众多水域被开垦成农田或果园……
红河上游主干元江,可能的斑鳖栖息地
可悲的是,大众对斑鳖的保护行动或许来得太晚了。先是长期混乱而错误的分类,直接影响了一系列基础研究,而当这一问题解决时,斑鳖已经错失了保护的最佳时期。最典型的,上世纪各地动物园和寺院的放生池曾经是斑鳖的庇护所,然而这些斑鳖却被当作寻常的鼋鳖饲养,一个池子一大群。殊不知斑鳖这种擅游、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有着很强的领域性,可谓“一湖不容二鳖”,本该为种群延续做出贡献的无数斑鳖就这样死于与同类的“无意义”内斗。
让人家多自己待会儿吧
而等本世纪初斑鳖保护工作缓步启动之时,野生的斑鳖几近“归零”,有据可查者仅有 2 只且都在越南,还剑湖 1 只雄性、春庆湖 1 只雌雄不详。人工饲养的斑鳖也屈指可数:上海动物园 1 只雄性、苏州西园寺 2 只雌雄不详、苏州动物园 1 只雄性。
而其后便是保育计划的接连失败:2006年年底,上海动物园的斑鳖死亡;2007年8月,苏州西园寺的2只斑鳖,一死亡一失踪;2016年1月,越南还剑湖的斑鳖死亡;2007 年初,长沙动物园意外确认园养的1只是雌性斑鳖,2008年5月被送至苏州动物园,欲与那里的雄性斑鳖配对,无奈经国内外专家团队十余年试验,未果,于2019年4月死亡;而在2020年10月越南同莫湖新发现的那1只雌斑鳖也在上个月24日不幸离世……斑鳖的灭绝似乎已成定局。
送到苏州的那只雌性斑鳖
未受精斑鳖卵
朱鹮、蓝岩鬣蜥绝处逢生的奇迹会降临在斑鳖身上吗?很遗憾地说,希望渺茫。“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仅仅是斑鳖,我国35种原生龟鳖的生存状况都不容乐观,砂鳖、小鳖、东北鳖,这些曾经混淆于“中华鳖”名下的隐存种,正在重复斑鳖的命运。只有保护好眼前濒临灭绝的龟鳖,才能告慰斑鳖的“在天之灵”。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博物(ID: bowuzazhi),已获得转载授权。
原标题:《《西游记》里的通天河老鼋真的存在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