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欧森林为何能“越砍越多”
【编者按】
据中国林业局起迄于2014-2018年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森林覆盖率为22.96%,在近十年来呈逐步增长的态势。2019年,中国已与56个“一带一路”国家签署了双边林业合作协议。
整个4月,中央气象台发布多次沙尘暴预警引发民众热议植树造林这一话题。4月16日,上海图书馆联合《商业生态》主办“北欧森林: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和创新”讲座,邀请两位深耕于北欧森林产业的专家进行分享与对话。以下是讲座内容整理,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标题为编者所加。
从大兴安岭的苍茫白桦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森林像一个美丽的符号,让人心生向往却又一直与我们保持着距离。在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着与森林密不可分的北方国度。
共享的森林文化
在全球领先的材料科学公司担任亚太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的肖翔曾在世界最大的森林工业集团之一的芬欧汇川集团、欧洲林业研究所等机构担任重要职位。往返于北欧和中国的7年工作中,她深刻体会到了北欧的森林文化和可持续森林经营的智慧。
芬兰享有森林王国的美誉,其陆地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6%,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约30%),森林为地球上超过80%的动植物和昆虫提供了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生计来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芬兰,森林相关行业为约65000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私人小型林场主是其中的主力,该群体一年的总收入高达16亿欧元。尽管如此,在65000这个数字之外的所有居民,仍平等享有享受自然资源的权利。即使某片林地归场主所有,其他居民仍然可以去采摘林果和蘑菇,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这在芬兰被称作为“每个人的权利”(Jokamiehen Oikeudet)。
林业蓬勃的北欧对木材的利用量巨大,但其林地总数非减反增,这都是可持续机制的功劳。具体的措施比如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水体周边区域建立缓冲区、增加树种和森林结构的多样性、保留自然形成的枯木生态系统、可控燃烧以减少野火等不可控的影响,以及针对地衣、苔藓等脆弱物种覆盖造林。此外,为了操作安全且有效率地获得经济效益,使用轮伐等先进的采伐方式能在管理森林质量的同时进行森林抚育。
在肖翔看来,“这种机制的运行建立在北欧长期以来对森林与环境保护的观念之上。在选择如何发展的道路上,如果没有这样的可持续管理机制,往往很容易就将天平倾向眼前的利益,在一些热带欠发达国家,森林保护常常会给能解决温饱的农田让路。”
目前,林业已有了较广泛应用的可持续森林认证,比如在我们日常购买的产品上经常能够看见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标志,它意味着森林产品的可持续经营来源。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主动选择购买森林友好的产品。“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森林就没有生命,没有我们的栖息地,也就没有我们的未来。”肖翔说道。
用技术提高效益,用细节保护资源
芬林集团担任亚太区市场与传播总监的章洁雯同样有着在北欧公司工作的经历。芬林公司Metsä,其名即取自芬兰语的“森林”,公司由9万多名私人林场主共同控股,所拥有的森林面积占整个芬兰经济林面积的一半以上。
“一棵树从树苗到成材要花费40到90年的时间,假如我们在今天种下一棵树,也许要到孙辈才能变现。林业漫长的收获期注定会抛弃急功近利的从业者,在芬兰,林场主做的是未来的生意,追求可持续的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章洁雯说道。
芬兰的森林
平衡的第一个手段是提高经济效率,在保持效益不变的前提下,消耗更少的自然资源。目前,人工智能、机器识别等新技术逐渐应用至木材行业,通过机器扫描计算出最优的切割方案,木材的材料效率被极大地提高,产能也将随之飙升。
除了对现有流程的优化,森林工业也在寻求应用上的创新。比如芬林集团所成立的创新公司芬林之春,在不断开发生物基产品的更多可能性。
平衡的第二个手段则是对自然资源的养护。章洁雯以“高伐桩”的概念为例,即在离地2到4米的位置砍伐树木,以此保留底部昆虫及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对于在工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则在排放之前先通过水冷却塔空气散热,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否则若直接排放入海,对海水温度的影响会间接改变海洋生态。
除了工业以外,北欧国家对于森林和木材的利用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大名鼎鼎的桑拿,其实是音译自芬兰语sauna,原意是指“没有窗户的小木屋”。桑拿房多是木材建造的,蒸腾之中木头的味道也沁入每一个毛孔。
“由于推崇平等的社会氛围,高福利的社会制度,北欧地区常常登顶最幸福的国家榜首。在森林静默的能量滋养下,在一个人与自然相互关怀的环境中,森林与推崇平等文化之间,似乎也有着某种连接。”章洁雯说道。
对话:可持续森林的背后
针对北欧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商业生态》主编孙海燕与二位嘉宾展开深入对话交流。
提问:在北欧公司参与森林议题,对你们个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章洁雯:北欧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让我念念不忘,他们完善的制度保障了工作中人性化要求的落地,同时GDP持居高位,这一定是有很多秘诀。现在中国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工作环境,我希望能学到这些秘诀,结合中国的现实,走中国化的平等之路。
肖翔:北欧森林议题在学生时代打开了我的世界观,对森林专业的学习也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我的职业发展和我的专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在精神层面,我印象最深的是芬兰文化中对竞争概念的弱化,与之对应的是浓厚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工作中,所有人都在努力完善自己来进步,而不是建立在打压别人的基础上。
孙海燕:多年前我去北欧采访,讲到北欧创新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平管理(fair management)的价值观。在这个价值体系里,管理者相信每个人都有其擅长的领域。在北欧公司里轮岗是非常普遍的,因此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的职位上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提问:为什么北欧公司愿意在尊重森林的基础上管理森林?他们又是如何投资与创新的?
章洁雯:因为芬林的股东是由林场主组成,所以便理所当然地更加重视发挥森林的可持续价值。另外制度保障也非常重要。芬兰的森林法已经存在100多年了,其对森林的使用和保护的研究都非常完善。
一个例子是法律对蓄积量的规定,蓄积量是指在原有森林的基础上自然生长出的木材体量,在砍伐的时候,大约只允许采集蓄积量的80%。如此一来,原有森林量不仅不会减少,反而是在不断增长的。在过去40年中,芬兰的森林总数增长了60%,瑞典则是翻了一倍。
另外一种制度保障是在企业中的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文化建设,即多样性、平等、包容。多样性带来不同的思维,而平等对待个体的尊重带来企业文化真正意义上的落地。无论是企业的创新还是竞争力,甚至于经济上的成功,都建立在这种制度保障的基础上。
肖翔:芬兰和瑞典都有很多的百年企业,在北欧公司工作时,我发现他们一直都是以长期、可持续的眼光来经营自己的企业,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公司在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走得比较靠前。
孙海燕:其实今天从两位的分享里面,我们看到北欧是一个森林资源非常发达的地区。全球范围内,亚洲和南美也有森林资源充沛的地区,但只有北欧的森林管理呈现出了非常现代化和可持续的状态,这背后有相应价值观理念的支持,也有对科学和教育的投入。2019年我在芬兰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赛事大会,整个大会都是完全由阿尔托大学的学生来策划并推动的。在会上,我发现未来的创新和投资热点都和可持续息息相关,比如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业作物的生长,或者如何支持认知障碍的儿童更好生活……科学和技术在北欧可以真正成长起来并为商业所用,然后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影响日常生活。
芬兰林场伐木
提问:森林和材料行业是息息相关的,两位认为未来的材料会呈现什么样的一些形态?
肖翔:我目前供职的公司以材料科学为主,我们生产的原材料其实绝大部分是石油基的,但石油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和资源短缺也让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很早之前,我们已经在做一些储备和转型了。比如我们已经开始采用一些生物基、木质基的材料来替代传统塑料材料,和甘蔗基、淀粉基等传统生物基材料相比,使用木质基材料不会与生产食物的需求发生冲突,也不会改变土地的用途。
章洁雯:木质基原材料在近两年更受追捧,跟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分不开。因为可持续发展政策出台和市场上消费理念的转变,我们作为可持续材料的供应商,明显感受到需求量的剧增。当下消费市场认知上的改变,增强了环保标签的作用,材料的可控来源成了产品的竞争力之一。
孙海燕:顾客掌握了投票权,每个人都可以投票给负责任的可持续产品。目前2030、2060等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其实是在市场中投出了一个标价。目前这个标价的最终答案还不明确,但经过各方努力,产品的可持续性总有一天会变成实在的成本,可持续的产品也会逐渐显现出竞争力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环境法规飞速进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大气、水、土、碳、循环经济等相关法律法规,随之发生的是商业的重新洗牌。这也是我们今天谈论可持续森林的意义。
从纸巾到塑料,木质基材料展现出了强劲的开发潜力,在北欧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下,森林产业找到了经济与生态价值的微妙平衡。在保证森林总量不减反增的前提下,北欧的森林产业为更多人提供了生计,也为生态环境减轻了压力。
北欧人与森林密不可分的生活方式、对森林生境的尊重,以及平视看待其他物种的价值观,也在无形中促进了平等的社会氛围的形成。每一个可持续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的消费认知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