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家话上海:唐廷枢的庄严转身

2023-05-11 10: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熊月之 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唐廷枢邀请李鸿章等一批北洋大臣乘坐火车巡视铁路(摄于19世纪80年代)

今年是上海开埠180周年。围绕上海开埠,可以展开的话题很多,可以阐释的空间很大。笔者近些年一直沉浸在上海史资料当中,日之所接,夜之所思,感慨良多。纷纭复杂的事件,灿如明星的人物,交错闪现在眼前,产生一种奇特的蒙太奇效应。这种穿越时空的联想、凝视、对话,可以让我们对上海开埠的意义,多一些更加深入的理解。

上海开埠以后,不到十年便成为中国外贸中心。日趋繁盛的对外贸易,带来众多的致富机会。最先捕捉到这一机会的,是一批随外商来到上海的香山买办,唐廷枢便是其中之一。

唐廷枢(1832—1892),读过6年教会学校,在香港、上海等地当过10年英语翻译,1861年进入上海英商怡和洋行工作,两年以后,正式成为怡和洋行买办,一干就是十年。那年头,买办是最难之事,也是最肥之缺。所谓最难,因为这一位置对任职者素质要求极高:既要通外语、懂市场、谙行规、机智灵活,又要品格醇正,诚实可靠,为洋商所信任。所谓最肥,指的是买办除了能获得较高固定年薪之外,还可以在每笔交易中获得2%到3%颇为不菲的佣金。如果他在帮洋行服务的同时,自己顺带做些生意,那获利更无可限量。合格的买办,是通商口岸最为紧俏的人力资源,各大洋行都在争夺。这两方面,唐廷枢都很匹配,且极出色。他在怡和洋行买办位置上,先是如鱼得水,推销进口货,收购蚕丝、茶叶、棉花,事事成功,样样出色;继而风生水起,建议老板投资当铺,老板从之,大获成功;建议老板投资盐业,老板从之,又获利极丰;帮助老板在华商中发展轮运业务,又旗开得胜。如此所向披靡,捷音连传,让怡和洋行对唐廷枢大为满意,评价很高。

唐廷枢(1832-1892)

唐廷枢也像其他买办一样,一边给洋行打工,一边经营自己的商号,投资典当、钱庄、茶栈、保险,以及丝、茶、棉花贸易和漕粮运输等诸多方面,自然,每个领域,他都长袖善舞,利源滚滚。

就个人发家致富而言,唐廷枢成功了。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已是上海乃至全中国商业方面屈指可数的成功人士,是通商口岸买办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然而,1873年,唐廷枢的人生路径突然转向。他毅然辞去买办职位,接受李鸿章邀请,担任成立不久、没有任何起色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此后,他努力引进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增强招商局的商办比重,扩大资本,加强管理,改善经营,勇敢地与洋商进行竞争,使得业务大为扩展。不到十年,招商局已拥有江海轮船26艘,中国少溢出白银不下数千万两。这一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贡献,不但国内官绅交口称颂,也得到其国外同行或友人的高度评价,“不论是大清首次大规模引入火轮船,抑或是借此使华人体验崭新而高效之商业模式,招商局之举,举足轻重,不容低估。倘非阁下倾心力,用才情,讲信用,明忠心,此举断无成功之理。是故,阁下之名,当与李鸿章大人阁下之名并用”。

唐廷枢之名,是否已经达到能与李鸿章并用的程度,暂且不论,但是,就洋务运动而言,如果称李鸿章为运筹帷幄、擘画全局的帅才,唐廷枢为开疆拓土、闯关夺隘的将才,则合乎实际。继招商局之后,唐廷枢主持开采开平煤矿,开创华商保险业,兼营承平银矿、建平金矿,每一项都实行先进的管理制度,大获成功。唐一生自营、合营、参与、主持的各种企业,涉及航运、矿业、铁路、保险等诸多方面,每一样他都事必躬亲,仔细琢磨,由外入内,认真学习,力求最好。在比利时考察矿务时,一矿深至三百余丈,唐廷枢为了看得真切,亲自缒至井底,细加考究。

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开平矿务局(摄于19世纪80年代)

在外交方面,唐廷枢也曾一展身手。他曾协助福建将军文煜、福建巡抚丁日昌,处理发生在厦门的中英之间关于电报线的交涉;协助闽浙总督何璟,协助李鸿章处理英国人马嘉理在云南被戕案,均能以宏大的国际视野,以刚直之气据理力争,再三辩论,既维护了中国的权益,也让外国人衷心钦服。时人总结唐廷枢办理外交的成功之道,在于“观察精通西学,誉满瀛寰,讲求洋务,得风气之先,能识大体,迥异时流”。

唐廷枢从最杰出的洋行买办,转身为最杰出的洋务干才。这是一个弯度极大的转变。梳理这一转变的思想脉络,不难发现,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士大夫精神,刺激着唐廷枢,推动着他的转变。

唐廷枢这次庄严转身,有近因,也有远因。

近因是,他在怡和洋行,尽管为洋行拓展业务、增利甚多、贡献极大,但他始终改变不了自己的雇员身份,无法获得老板发自内心的信任,更无法获得与老板平等的地位。就在唐廷枢持续为洋行开辟诸多新业务的同时,洋行也在不断设法监督、限制他的权力,甚至不止一次地怀疑他的品行,疑心他有贪污行为。这对于一向严于自律的唐廷枢来说,不啻奇耻大辱。

远因是,唐廷枢长年生活在挨欺被打的文化态势下,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工作在洋行里,生活在趾高气昂的洋人鼻息下,强烈的耻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激荡他的心灵。他曾说过自己的一段经历:一次,他乘船由上海回香港,途中遇到风浪,其船避风,洋人船主限给每位乘客一壶水,约重一磅,饮用洗面均在内。船中有一百多头羊,则满桶水任其饮用。唐廷枢受此人不如羊的刺激,大为愤恨,从此萌发与洋人争利的思想。

人在满足了衣食住行、安全等基本需求以后,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便会上升到突出位置。近代众多香山籍志士仁人,如容闳、郑观应、孙中山等,都是在个人学业、事业取得一定成就以后,转身投入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都不是为了解决小我需求,而是为了实现大我目标。当买办是为己,办洋务是为国。唐廷枢的这次转身,既是工作性质的变化,更是思想境界的升华。诚如他的好友袁祖志所云:唐廷枢“性情耿直,一意孤行,惟以忠君爱民为心,他则不遑顾及。故于洋务一道,独能洞中机宜”。

中国近代化不是内源型、先发型,而是应激型、后发型,是在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侵略刺激下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的,也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缓慢走上觉醒之路的。缺少近代化意识,缺少近代化知识,缺少近代化实践,缺少近代化人才,是中国走向近代化之路最早面临的紧迫难题。处于中西交汇前沿,最早接触、吸纳西方文化的沿海地区,包括澳门、香港与上海、广州等早期通商口岸,便成为最早滋生近代化意识、知晓近代化知识、启动近代化实践的地区,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化人才产生与成长的地区。唐廷枢,正是从这些地区走出来的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化人才中的佼佼者。

唐廷枢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他是能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同时看到西方与中国、并对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比较的双视野人,能够做到洋为其表,中为其里,洋为中用,中洋融合。时人对此有至为精当的评价:“观察虽不以科第进,而能识大体,其与泰西之人交接往来,总以忠信为准绳,故西人亦深信服之,而凡事又能持重,不使我中国贻讥贻笑于西人,此又凡办洋务者所不能及”。用今天的话语,他是能够自觉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人。这就是唐廷枢之所以成为唐廷枢的地方。

从唐廷枢的庄严转身,我们对上海等城市开埠通商的意义,也能多一些更为宽广、长远与深刻的理解。

END

制作:王 哲

原标题:《【百家话上海】唐廷枢的庄严转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