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漫长的季节》带来的信号是什么
《漫长的季节》剧照
关于《漫长的季节》有多“好”,这几天人们已经谈论得够多了。但回过头来看,心中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明明本剧的诸多特质并不符合时下的流量密码,它是怎么红起来的呢?
首先,作为一部悬疑剧,本剧并不悬疑。如果单看案件的复杂和曲折程度,不要说《沉默的真相》《无证之罪》,本剧甚至可能比不上不久前热播的《尘封十三载》。剧情进行到后半程,聪明的观众基本上已经猜透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其次,本剧也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爽剧”。沈墨事隔多年后成功复仇侵害其一生的大爷和大娘,但走出医院的她只有一脸麻木,屏幕前的观众也丝毫没有观看《狂飙》或者韩剧《黑暗荣耀》时的那种快感。同样,本剧组团探案的三老的人生结局,都算不得圆满。王响将带着丧子之痛度过余生,马德胜的推理能帮助破案但改变不了前途尽毁的现实,龚彪就更让人唏嘘了,没能挽回爱情还被生活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最后,本剧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热点”。当下的影视剧要火,似乎总离不开话题的助推——《三十而已》《欢乐颂》对都市女性话题的呈现,《小欢喜》《小舍得》对育儿、成长话题的讨论,《都挺好》对家庭话题的描述等等。有话题,就有热度,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影视剧被话题牵着鼻子走,把文艺作品曲解为网络热搜的大集合。而我们很难对《漫长的季节》进行类似简单粗暴的概括。
归结起来,本剧最缺乏的或许是针对广大观众的“感官刺激”,而人们似乎已经太习惯这样的刺激。比如充斥着无止尽反转和故弄玄虚的悬疑剧,比如为观众带来好梦一场的“大女主剧”,又比如宣扬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复仇剧,还有谈谈恋爱打打怪的玄幻武侠剧以及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校园甜宠剧……它们的存在和流行,作用无非是为我们送上连续不断的刺激。
但是刺激过后呢?留下的或许只有精神上的空虚和荒芜。因为感官刺激不能真正安慰人们的工作焦虑,无法减轻大众的生存压力,陶醉在虚幻的梦中当然也不是什么积极的生活方式。
而这恰恰是《漫长的季节》想要极力避免的情况。在本剧导演辛爽看来,刺激的案件元素并不能刺激他的创作激情,“我每拍一部作品都希望能跟观众达成精神层面、情感层面的共鸣,而不是情绪层面的共鸣。我拍一部作品不是为了让人觉得恐惧、害怕,而是希望我的表达变成情感层面的一个主题”。
有情感的共鸣而非由感官刺激造成的情绪共鸣,这是《漫长的季节》成功之处。但还要追问一句,这又是如何做到的?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本剧和现实生活发生了碰撞。确实,从经典现实主义理论来看,客观再现社会现实是现实主义最根本的意义。但我们又可以清楚地从本剧中找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痕迹:第六集结尾,王响载着儿子在玉米地中骑行,转身却发现他已经不见踪影;第十二集结尾,王响在早已不存在的铁轨边与多年前的自己迎面相遇。
这是内容决定了形式。由时代创伤造成的记忆编码错乱,会引发记忆的闪回,甚至是不断重复的梦魇,使得本剧中的创伤叙事往往携带着一种使它抵抗叙事结构和线性时间的精确力量。也就是说,本剧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反映,更不是所谓“时代的琥珀”,而是对生活的深入探索和严肃反思。
本剧的环境中,没有一个人物具有坚定的、使他能充满自信地行动的道义基础。王响、龚彪、马德胜等人想要寻找安全和稳定的企图,都被时代的转换所打破。正确和错误成为相对的,服从于一切不可预知的畸变和混乱。由于总体性的破碎,对本剧中的人物而言,生活重新成为令人不安的谜。
这就是情感共鸣的真正来源。在王响们逐渐进入暮年的今天,《漫长的季节》开始理解并拥抱他们,并且试着重新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在面临下岗的情况下依然极力维护桦钢工厂公共财产的劳模王响,在生活处处不如意的情况下依然笑对人生的龚彪,为了追索正义甚至不惜牺牲前途的马德胜……当我们观看他们失败,甚至荒唐到可笑的生活时,就是从“子一代”的目光中重新出发,在人群中最终找到了“父亲”,也读懂了他们的尊严,重新认识了生活。
如果说一切以感官刺激为最终目的的文艺作品弥漫着纤弱的虚无、可笑的自恋,造作的修辞,那么《漫长的季节》里那些似乎已经随风而去的岁月,突然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分量。这也是为什么前者只能引发短时间、小圈子里的狂欢,而异军突起的后者却能穿透社会各个阶层、角落,形成不可抵挡的观影热潮——《漫长的季节》不仅用充满创造性的形式将生活凝聚为艺术,而且从本土历史经验出发,让我们真正开始思考尊严、命运与生活的关系。
所以,重要的不是《漫长的季节》在网站上的评分有多高,它有没有“封神”,而是应该清楚、明白地看到它所传递出的意义:感官刺激能带来“爽快”,但精神世界不能只有一片荒芜,今天的人们,依然需要对生活严肃的思考、深刻的反思。
打个响指吧,他说。
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
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
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
本剧中,王阳写的这首诗反复出现,成为对人物命运和故事走向谶言式的总结。有意思的是,代表着理想和追寻的诗似乎早已被认定为“虚幻”“不实用”,但这一回,非但没有人嘲笑王阳,反而有太多人深深爱上了这首诗。这或许正是《漫长的季节》带来的信号:我们不愿把自己封闭在自我感情世界之内,也不愿沉醉于享乐、空虚的生活场景,我们要寻找的,是生活带给心灵的震动,哪怕它会让我们感到沉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