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寻巴记”里挖呀挖呀挖,挖盛赞关公的“俎豆千秋”

2023-05-10 17: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寻巴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列展·贰”向观众展示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巴人往事及特色文化,探源中华文明的多元之迹。

今天起,中国航海博物馆推出“寻巴记——故事里的文物”系列推文,从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出发,讲述不一样的文物大事。

《三国演义》第77回

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手下将领擒获,

孙权劝降无果,将关公父子杀害。

后人有诗叹曰: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

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诗中讲到的“俎豆千秋”是什么意思

又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我们且从

“寻巴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列展 贰” 中

“挖挖”蛛丝马迹

寻“俎豆千秋”之谜

先秦时期,俎和豆都是较为常用的盛食器。俎既可以作为直接载牲的盛食器,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提到的俎;也可以用作承放各种器皿的承托器,比如“寻巴记”展览中展示的铜俎。

▲ “王子臣”青铜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寻巴记”展览中展出的战国俎豆夹组合

豆是盛食器,主要盛放肉酱、腌菜一类食物,用途与现在的碗相类似。王公贵族一般用铜豆,普通百姓则大多用陶豆,下图这种矮柄豆是战国时期巴人最常用的餐具。

▲ 小田溪遗址出土的青铜 & 冬笋坝遗址出土的陶豆

此外,俎和豆也是宗庙祭祀及丧葬场合常见的礼器,与鼎、簋类似,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后世常将这两类器物并称,用来泛指各种祭祀场所使用的礼器,后来成为祭祀仪礼的代名词。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礼记·礼器》

“寻巴记”展出的这套俎豆夹组合出土于重庆涪陵小田溪,包括1俎、8豆、2夹。该组合情况及器物样式均为目前国内仅见,是巴人上层社会饮食、礼仪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 俎豆夹组合出土照。8件铜豆中有3件安放在铜俎上,2件铜夹分别放在豆内。

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件铜豆内有明显的附着物痕迹。据《周礼》记载,豆常用来盛放“葵菹、蠃醢、脾析、蠯醢、蜃、蚳醢、豚拍、鱼醢”,即秋葵的腌菜或酸菜、田螺肉酱、碎切牛肚、蚌肉酱、蛤蜊、蚂蚁卵酱、小猪仔肩胛肉和鱼肉酱。这小块痕迹经检测判定为鱼醢,正是对史书中记载内容的生动诠释。

▲ 带鱼醢的铜豆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在铜俎盘面底部,这里有5个隐蔽的小挂钩,应该是为张挂綪幔所设。史书中记载了铜俎在仪礼中有“綪”和“不綪”两种情况,“綪”指的是红布,由此推测巴王在盛大隆重的场合会把铜俎围上红布,烘托仪式的氛围感。

划重点:“俎豆千秋”,后引申为世代受到供奉,常用来表示怀念祖先或英雄。如山东曹州木版年画墨印彩绘“永言思孝”家堂挂轴中,祠堂正门贴有“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的对联,寄托了后人希望家族祭祀千秋永在、支脉绵延百世的美好愿望。

▲ 山东曹州木版年画墨印彩绘“永言思孝”家堂挂轴

来源 | 中国航海博物馆 陈列展示部

原稿 | 陈晨

原标题:《在“寻巴记”里挖呀挖呀挖!挖盛赞关公的“俎豆千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