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的上海智慧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邹娟 记者 徐祯曜
2023-05-10 06:59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大调研 >
字号

一座桥,一脚踏在上海青浦,一脚踏在江苏吴江。

一段上班路,一头是上海张江研发中心,一头是苏州工厂。

一条科创走廊,串联起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九座城市。

5月5日-5月9日,“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采访在上海进行。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五个年头,上海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澎湃新闻记者随团先后深入黄浦、浦东、青浦、闵行、松江等区调研采访。作为引领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上海正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立潮头,更好地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

一座桥,一江水,两岸人

走在上海青浦元荡桥上,一脚踏在上海青浦,一脚踏在江苏吴江是真实的写照。

这是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打通的首条省际“断头路”,此举将两地通行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5分钟。

元荡桥  受访者 供图

元荡位于沪苏省际边界、示范区“水乡客厅”北缘,是“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生态格局中生态绿心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沪苏湖高铁、沪渝高速和东航路进入上海的门户。

青浦区水利管理所副所长向赟旭介绍,元荡湖泊总面积12.90平方公里,岸线全长23公里,其中吴江段16.8公里,青浦段6.2公里。2019年底示范区国家战略明确后,确定实施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整体上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青浦区随即与吴江区共同对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和湖滨生态修复方案进行整体策划,形成“一环、六湾、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2020年起,青浦区以示范区一周年国家现场会为契机,携手吴江启动实施了元荡生态岸线整治,积极统一理念、标准,创新审批、推进机制,青浦段一期(1.2公里)、二期(1.9公里)、三期(3.1公里)均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完工。

摄影爱好者陆文忠拍到的飞鸟。 受访者 供图

元荡桥建成后,“交融”的魔幻感,使之迅速成为“网红地标”打卡点。

家住元荡湖边的摄影爱好者陆文忠经常在这里“出没”,不是为了打卡“网红”桥,而是为了观鸟、拍鸟。

“夏天的时候,我在湖面上惊喜地发现了一大批须浮鸥,它们在野生菱角上筑巢、生蛋、孵小鸟,非常有趣,这也充分证明了元荡湖周边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儿前来繁衍生息。”陆文忠说。

共谋一个项目、共建一批机制、共绘一张图。上海青浦、江苏吴江,为跨域生态环境一体化联保共治,提供示范区样板。

硬核产业集聚,引领未来发展

“从张江的研发中心到苏州的工厂开车大概一个半小时,如果坐高铁的话更快了。”钧舵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张伟说,2021年,在苏州已设立制造基地的钧舵机器人将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落在了张江机器人谷。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年轻”企业,凭借“电动夹爪”等创新产品,服务的上市公司已超140家、中小企业上万家,2022年营业额逾亿元。未来,公司将有更多的升级产品从张江研发,落地苏州制造,销往全国和全球市场。

张江机器人谷展示厅,作画的机器人。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

自2020年11月4日在浦东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正式亮相后,张江机器人谷通过三年的发展,目前园区已经聚集ABB、傅利叶智能等一批机器人优质企业,年工业产值221亿元。预计到“十四五”末,张江机器人谷将形成机器人产业发展空间100万平方米,产业产值总规模达到700亿元。不久的将来,张江机器人谷将打造成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基地。

“中国智造”机器人链接全球,“5G+”产业迎头赶上。

“从1G的时候,我们跟跑,到2G慢慢追赶,随着越来越多卡脖子标准和技术的突破,5G时代我们已经能领跑全球。”在金桥5G产业生态园,咪咕视讯总编辑李喆说。

金桥5G产业生态园。 受访者 供图

金桥5G产业生态园于2020年3月开园,同年6月正式授牌,成为首批市级特色园区。包括大视讯产业在内,金桥5G产业生态园聚焦5G+未来车、5G+智能造、5G+大视讯三大硬核产业,引入重大功能平台:提供全方位5G技术支持的华为上海5G创新中心,布局5G+重点垂直行业创新应用的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5G应用创新中心,承担国内最权威5G认证和检测的中国信通院5G标准开放实验室,聚焦5G+未来车领域发展的上汽联创智能网联创新中心,和最新成立的阿里云创新中心—宝马初创车库联合创新基地。

“未来,金桥股份会依托自身转型,进一步助力产业生态成长,通过建立面向5G的产业基金实现资本助力,形成‘产业龙头+创业引导’的产业特色服务体系等,全力打造5G产业生态园,提升金桥5G产业核心竞争力。”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淼说道,金桥面向全球招引“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5G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包括小米科技、斑马汽车、理想信息、华录科技、环球网、英正辉等在内的超60个企业或项目入驻,园内高新技术企业共29家,拥有发明专利数270余个。

硬核产业集聚,引领未来共同发展。

科创策源,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科创策源,始于自主研发。

钻井平台安防、水底声呐、农机自动驾驶、外骨骼机器人,甚至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的背后,都离不开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

北斗卫星技术“加持”,可实现自动插秧、收割的精准农业自动驾驶系统。 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图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位于上海青浦的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是中国北斗系统产品研发及科技创新当之无愧的“摇篮”。

“北斗西虹桥基地立足西虹桥、辐射长三角,在长三角一体化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北斗西虹桥基地办公室主任杨红革透露,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赵巷园区预计于2023年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整个项目在2024年完成竣工交付。

从上海地铁5号线剑川路站出来,往东走上几分钟,一片颇具现代感的厂房映入眼帘,这里便是“零号湾”园区,也是“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核心地带。

科创源头,“源”于校园。念通智能是一家聚焦前沿科技的创业公司,位于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束小康表示,念通是2016年从上海交大孵化出来的成果转化团队,是一个师生共创的企业。

大零号湾科创大厦。 受访者 供图

束小康表示,作为学院派创业者,市场经验不足,但是在“大零号湾”,初创企业可以享受到产业辅导,比如每周四的“创始人例会”,“大零号湾”可以邀请到非常优秀的企业创始人或者创业者来分享创业经验。

“剑川路越来越堵了,证明来这里创业和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了。”束小康认为,这是园区发展越来越好的信号。数据显示,“大零号湾”目前共集聚硬科技企业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563家,上市企业9家,“独角兽”企业2家,估值超10亿的企业有22家。

科创策源,源于打破边界的相扶相持。

从学术到产业一直有一道鸿沟,被称为“死亡之谷”,阻碍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2021年成立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是为解决这样的难题。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

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被称为“改革试验田”,由科技部批复、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牵头,联合江苏、浙江和安徽相关机构共建的综合类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其一个功能定位就是推动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支撑全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国创中心不是想办法把一个科学家变成企业家,而是提供一个平台,通过给科学家资金、政策、专业化的培育,整合相关的团队和资源跟其匹配,使得其能够快速从学术走到技术和产业,这个团队可以跨过从学术到产业的桥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谭瑞琮说道。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国创中心已在上海和江苏布局建设了92家专业研究所,拥有研发人员近15000多人,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与环保等领域,转移转化技术成果近6000项,服务企业累计超过20000家。

科创策源,长三角共同体正在形成。

5月5日,由科技部战略规划司牵头,会同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门、G60九城市齐聚芜湖,召开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专题会议。

松江G60科创走廊展示大屏。 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图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重要任务、重要品牌,如今已进入第5年。上海长三角G60科创经济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由杨介绍,2023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已超过全国的五分之一,G60科创走廊成为企业登陆科创板的沃土,完全自主孵化的企业解决了集成电路半导体光刻胶等卡脖子工程的硅片、光刻胶、G60星链、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系列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攻关并产业化。

城市更新:外滩“第二立面”风貌和烟火并举

发展的基础和终点,都是人民。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黄浦区域),面积78公顷,涵盖30个历史风貌街坊,有177幢建于1949年前的老建筑。临江36幢建筑,是外滩“第一立面”;非临江141幢建筑,即“第二立面”。

今年“五一”假期,外滩“第一立面”流光溢彩,人流如织。而在距离外滩不足1公里的外滩·中央广场内,穹顶、爵士乐、市集、3D巨屏,演绎了另一种人间烟火。

从外滩·中央广场穹顶一角看到的建筑。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

外滩·中央广场这处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共空间,正是上海黄浦完成改造外滩“第二立面”项目之一。公开资料显示,外滩·中央项目(179街坊)位于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与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的交汇之处,由南京东路、四川中路、九江路、江西中路围合而成。街坊内现存1911-1930年间建成的四组老建筑(中央商场、美伦大楼、华侨大楼、新康大楼)和两条独特的十字形内街(沙市一路、沙市二路)。这一项目的改造,将为其他百余栋外滩历史保护建筑提供范本。

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总体要求,上海黄浦分两期进行179街坊的保护性更新,依据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和修缮原则,提升建筑的结构可靠度和安全性,通过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让市民能够在消费的同时体验历史。外滩投资集团副总裁、外滩老建筑公司总经理朱亦锋告诉澎湃记者,外滩·中央项目开发前里面曾住着1000多户居民,房屋都不成套,还有数百个小产权单位。产权复杂,置换难度非常大。

7年后,这里终于实现了“腾笼换鸟”。2021年7月,外滩·中央内庭4000平方米的玻璃穹顶正式亮灯,成为南京东路百余年来首次出现的穹顶景观,也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增添了一道新风景。

“外滩区域城市更新将充分继承和延续金融功能,凸显金融、商业、文旅功能的融合,同时也通过改造修缮,留住城市烟火气。”黄浦区建管委(滨江办)副主任姜澳米介绍,上海黄浦正推进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项目。根据规划,到2030年,位于“第二立面”的141幢老建筑将完成更新改造。

“家门口”的健康守护:是医院,又不止于医院

看病一定要挤大医院?上海闵行区古美社区给出另一种解决路径。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它把疾病的筛查和预防做在了前头,关注居民全生命周期。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智能康复训练设备。 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图

在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你对自己的健康不放心,可以来慢性病管理中心做个监测。甚至,它想到的比居民更早。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宦红梅介绍说,古美社区深入排摸社区居民整体健康状况和疾病谱,着眼全生命周期健康,重点关注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它让数字代替人“跑”起来。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创“智慧健康驿站”,让古美社区的居民们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居民个人的健康管理当中。

中心以“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为创新驱动,社区居民在“闵行捷医APP”上,能全程体验预约、挂号、支付、查看就诊队列、查看化验报告及在线申请签约服务等功能,大大缩短排队时间,简化付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便捷就医签约服务。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做到让‘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跑路’,把医生和药物直接送到居民家中。”中心医务科科长金鸣介绍。

据了解,目前,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与上海市所有二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检查项目的互联互通互认,促进全系统医学检验检查工作同质化、标准化,实现实时查阅和互认共享。

白浪 设计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