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南合作,中国助力非洲马拉维应对洪水
3月15日,马拉维布兰太尔市,在为气旋“弗雷迪”遇难者举行的一场集体葬礼中途,一名受伤的妇女被背到帐篷里。图片来源: Eldson Chagara / Alamy
马拉维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及其加剧的极端天气的影响。
今年3月11日至14日,热带气旋“弗雷迪”(Cyclone Freddy)造访马拉维,暴风骤雨给这个东南部非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近500人死亡,50万人流离失所。这场席卷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及马拉维的风暴是有记录以来历时最长的热带气旋。
这并不是马拉维第一次遭受热带气旋的重创,并且人们普遍认为随着气候变化,热带气旋的影响会变得愈发极端。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数据,2015年的严重洪灾导致马拉维30万人流离失所。2018-19年的暴雨导致约9万人背井离乡。“因为我们村地势稍高,所以那些被迫逃离家园的人们都到我们村子里避难,”欧文·姆维尼特(Owen Mwenitete)回忆道,他是卡龙加(Karonga)北部地区的一名村民,在一个避难所里当帮手。2022年1月,热带风暴“安娜”(Tropical Storm Ana)来袭,再次让20万马拉维人无家可归。
这一系列破坏性事件强烈说明该国迫切需要加强备灾工作。
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2014年,马拉维、中国和联合国开发署启动了一个合作项目,支持当地社区降低灾害风险。
该项目向包括卡龙加在内的农村脆弱社区提供小额赠款,提高他们抵御洪水的能力。在2014年到2017年间该项目的第一阶段,中国捐助了50万美元,开发署捐助了40万美元。
这可以算是“南南合作”的一个典范。“南南合作”是指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源、技术和知识交流。在2022年11月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7)上,中国重申了自己的立场,将继续通过这种合作向各国提供援助。在中国这么做的过程中,马拉维以前的经验为各国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的准备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模式。
建设韧性社区
马拉维的合作项目成果,是建造了四个避难救助中心。据马拉维灾害管理事务部发言人奇皮里罗·卡穆拉(Chipiliro Khamula)介绍,位于卡龙加区姆瓦兰博(Mwaulambo)的救助中心不止为灾后流离失所的社区居民提供庇护,还通过承接婚礼和社区会议等活动创造收入。他补充说,部分收入正用于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措施,以便进一步增强其抵御灾害的能力。
姆瓦兰博救助中心主要用于为灾后流离失所的村民提供庇护,同时也可以租来举办婚礼和社区会议等活动。图片来源:Blair Mhone
姆瓦兰博的这座救助中心于2020年竣工,耗资约3.9万美元。
该救助中心代理秘书欧文·姆文尼特(Owen Mwenitete)说,2021年4月,洪水袭击了姆瓦卡博科(Mwakaboko)和基利普拉(Kilipula)的12个村庄,摧毁了当地的房屋和农场,于是洪水幸存者都涌向了这个中心。
“那段时间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我们明白为了给那些受灾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需要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姆维尼特说。他补充道,人们在这里待了大约两天,直到灾难过去。
姆瓦兰博救助中心代理秘书欧文·姆文尼特。图片来源:Blair Mhone
第一批到达避难所的洪水幸存者之一、来自姆万贾西(Mwanjasi)村的贝内迪克托·姆文达(Benedicto Mweniwanda)描述了自己的经历:“洪水半夜突然就来了,像往常一样,我们不得不跑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寻求庇护。当我们到达姆瓦兰博时,我们被指引到避难中心。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有食物、可靠的住所和……干净的卫生设施。”
避难所还可以解决灾害期间教育工作受到影响的问题。卡龙加地区委员会灾害管理事务部的救济和重建官员谢泼德·杰里(Shepherd Jere)解释说,学校在过去常常被变成避难救助中心。
“教堂也会被利用起来,使宗教集会受到影响,”杰里说。
他补充说,避难所内有性别区隔的房间,这为女性创造了一个更加私密安全的空间。
社区自主权
姆瓦兰博的救助中心由当地传统领袖和一个村委会管理。
据杰里介绍,设施移交后,当地社区通过植树造林来巩固河岸,并精心维护社区菜园,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提供食物。
“该地区已经加强建设早期预警系统,以及提高村庄民防委员会在备灾方面的能力,”他说。
他补充说,当地政府还修建了几处防洪堤坝,并在灾难发生后参与了“由其他发展伙伴和非政府组织共同组织的食品分发和现金援助工作”。
马拉维非政府组织环境政策和宣传中心(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Advocacy)高级项目官员多萝西·滕博-赫莱马(Dorothy Tembo-Hlema)说,马拉维需要更重视灾害准备工作,必须摆脱对发展伙伴的过度依赖。
“我们有了独立的避难救助中心,而且由社区负责管理,这非常好。”她告诉中外对话,并补充说,这就带来了“可持续性和主人翁责任感”。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方伟华教授在2018年参观了姆瓦兰博避难救助中心,他说:“当地社区已经建立了确保救助中心可持续运营和正确维护的机制。我们在洪灾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认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联合项目建设的另外三个救助中心分别位于马拉维南部的恩桑杰(Nsanje)、曼戈奇(Mangochi)和萨利马(Salima)。
该项目还帮助奇夸瓦(Chikwawa)南部地区的廷巴村(Thimba)修建了一座堤坝,大大减少了雨季山洪暴发的危险,提高了该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韧性。
合作项目还帮助南部德扎区(Dedza)利武莱齐河(Livulezi River)周边社区开展了沉排护岸工程,即利用由成千上万根细枝条编织而成的大垫子来保护河岸免受侵蚀。在采取这项措施之前,当地村民的庄稼有时会毁于暴雨后的土壤侵蚀。
走向永续的解决办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马拉维国别小组代表茂树小松原(Shigeki Komatsubara)说,他们的目标是找到永久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他说:“受灾社区正在采取措施恢复生计。与此同时,我们所有人都要为其提供支持,帮助满足他们的恢复和重建需求,关键原则是重建得更好,不让任何人掉队。”
3月18日,气旋“弗雷迪”过后,村民在马拉维和莫桑比克边境的洪水区穿行。图片来源:Esa Alexander / Alamy
小松原补充说,马拉维-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是南南合作的最佳典范之一,中国一直是确保包容性灾后恢复和抗灾能力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我们与国家和地方机构合作开展了几项减少灾害风险的举措,其中包括加强天气和气候预测以及……向易受灾害影响的社区发出警报。”
“我们正在努力通过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措施和私营部门的参与,包括采用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来提高社区的韧性。”
但是环境政策和倡导中心(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Advocacy)的滕博-赫莱马(Dorothy Tembo-Hlema)指出,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我们应该为汛期做好准备,尤其是在每隔一年就会受到影响的灾害高发地区,”她说。“作为准备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开展了一些行动。但当灾难来袭时,我们往往会想,为什么我们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她建议马拉维政府建造更有效的堤坝,并考虑将住在低洼地和河两岸的家庭搬迁。然而,后者遇到了阻力。
气旋“弗雷迪”造成的悲剧说明,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恶劣天气模式正在造成越来越极端的影响。随着马拉维开始从最近经历的悲剧中恢复,决策者和市民们不能忘记的一点就是需要进一步做好应对自然灾害影响的准备。而马拉维-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伙伴关系则提供了一种可以帮助马拉维提高气候韧性的模式。
本文首发于中外对话网站。
■ 布莱尔·莫尼(Blair Mhone),马拉维记者。他的报道发表在全非洲(AllAfrica)、《马拉维邮报》和马拉维广播公司等媒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