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阿布拉莫维奇的“须臾之物”与水墨人生

黄松 高丹 李梅 陆林汉
2023-05-09 08:19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五月,京沪两地的艺术展览十分活跃。在上海,被称为“行为艺术之母”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个展中,《须臾之物》 源自她与昔日情人乌雷结束徒步中国长城的经历;艺术伉俪宋冬、尹秀珍,展示了当代玻璃艺术;艺术家姚清妹、施勇、钟天铎、陈辉、陈久双,西班牙艺术家帕科·波梅特都有个展开启,其中,既有艺术界的情侣聚散,也有书画水墨里的平和人生。《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

《须臾之物》,灵感源自长城徒步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4月28日起,被称为“行为艺术之母”的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ć) 在位于外滩的里森画廊上海空间开启个展,展览汇聚了她的《须臾之物》(Transitory Objects) 系列 、记录1970年代行为艺术的摄影,以及一件影像装置。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1946年出生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自20世纪70年代,她开启了行为艺术上的实践,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着自身身体和精神的极限。在表演中,观众常常受邀参与到艺术行为中,是她的作品的共同创作者。作为行为艺术的先驱,阿布拉莫维奇在过去的50年里获得了广泛赞誉,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之一。

展览现场,《须臾之物》系列

展览现场,右为《艺术必须美丽,艺术家必须美丽》。

展览中最为人关注的作品《须臾之物》源自1988年,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 (Ulay) 徒步长城,该系列作品 ,灵感来源于她行走过的地面上不断变化的地质和多种多样的矿物。离开中国后她随即开始这一系列的创作,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将其持续发展。《须臾之物》的另一重要意义还在于,这是阿布拉莫维奇首个引入公众参与的系列。通过石英、水晶、铜、铁和木头等材料,艺术家邀请观众和作品直接互动,接收它们的能量,作为一种通往冥想状态的途径。

展览还带来了阿布拉莫维奇于2002年创作的单频影像装置《斯特隆博利岛 1》(Stromboli 1) 、由20帧照片组成的《艺术必须美丽,艺术家必须美丽》(Art Must Be Beautiful, Artist Must Be Beautiful ,1975/2010) 等作品。

展览将持续至7月22日。此后,阿布拉莫维奇的大型个展将于2023年9月23日至12月10日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呈现,展览将回顾艺术家逾半世纪的艺术生涯。阿布拉莫维奇也将凭此展览成为学院主展厅举办大型个展的女性艺术家。(文/黄松)

宋冬&尹秀珍

以玻璃制作工艺表达当代

宋冬、尹秀珍

艺术家宋冬和尹秀珍夫妇一起参与和见证了过去三十多年当代艺术在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他们的作品,各有其美学框架,但都关注急速发展变化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个人情感、记忆和命运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近日,宋冬、尹秀珍双个展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开幕。该展览也是上海玻璃博物馆“退火”项目,也是宋冬、尹秀珍首次以玻璃为首要核心材料的个展,对材料所包含的哲学及社会意义的进一步探索。

其中,宋冬个展“退火不退火”围绕“退火”概念进行申发。室内展览空间中的四组作品《无知》《无量》与《无要》深入探讨、表达玻璃的精神性,作品“因”“果”相连,互为转换,有头无尾。户外霓虹灯装置《退火不退火》则将“文字”提炼为“图像”,通过不同速度的闪耀节奏产生不同语义和模糊表达。而户外作品《无痕》则使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概念,鼓励邀请观者加入其中,用毛笔蘸水在喷砂玻璃上自由写绘,使之成为吸收自然和公众一同创造的平台。

宋冬《无要》

尹秀珍个展“涟漪应力”则关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经验和微妙感受,同时对材料提出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其作品《大喇叭》与《潜喉》色彩独特,置于内外墙肉感十足的作品将空间变成了有机的生命体。作品《108口气在上海玻璃博物馆》邀请了108位参与者留下“一口气”与收集来他人衣服相结合安置在原本建筑的通风口中。作品《涟漪应力》展现了不同的力相互作用、角力,哪怕表面波澜不惊。同时,宋冬、尹秀珍和女儿宋儿睿合作了作品《筷道:品光》。(文/陆林汉)

艺术家帕科·波梅特

结合绘画与文献的诙谐世界

帕科·波梅特

帕科·波梅特(Paco Pomet),1970 年生于西班牙格拉纳达,并一直在家乡生活和工作。他先后毕业于格拉纳达大学、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了班克斯在英国滨海韦斯顿策划的“DISMALAND,Bemusement Park”、村上隆和埃文·普里科在西雅图Pivot Art + Culture策划的“Juxtapoz x Superflat”等展览。近日,帕科·波梅特个展“热图”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

帕科·波梅特《一个议题》布面油画 130x150cm 2022

在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帕科坚持用绘画为媒介表达自我对世界的图像化理解。在他看来,现代人已经不是被生活中大量不同媒介、渠道的大众文化符号、图形所包围,而是已经内化为这个图像化世界的一部分了。所以,与“景观世界”所持的批判态度不同,艺术家自然地接受这个视觉新世界并热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为此,帕科用具象绘画的手法,结合历史老照片、电视新闻图片、漫画等元素,来创造超现实物理的空间。他擅用黑白灰为基调,使画面有一种时间间隔,又用“单一”的艳丽颜色来“打破”其中的时间和空间模式,并创作出一个充满灰色幽默的新世界。而这种灰色幽默,则可以在西班牙文化艺术的“戏剧性”中找到根据。

此次展出了帕科·波梅特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的创作,从中既可以看到他的经典语言方式,又能看到过去三年中特殊环境对他艺术思考产生的影响。而在作品之外,艺术家还为展览提供了相应的图片、文献,以更好地呈现其艺术语言。展览将展至6月4日。(文/陆林汉)

艺术家姚清妹

个展“鼹鼠”在西岸美术馆开幕

4月29日,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推出联合策展项目姚清妹个展“鼹鼠”。作为艺术家在中国的首个美术馆个展,姚清妹延续其一贯对于行为艺术与影像的探索,通过为西岸美术馆创作的近十件全新影像作品,邀请观众步入身体与空间的多重景观,感受虚构与现实的交融,在叙述和沉思之间游走。

“鼹鼠”展览现场

在展览“鼹鼠”中,西岸美术馆展厅0内设立了多个彼此独立又交错的房间,探索着人物与空间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关系,从影像内部的空间环境映射到外部的展厅空间,以一种挑战常识的逻辑联系在一起。展览以展厅0中央的作品《鼹鼠》为中心,开启一段段似梦非梦的时空错位体验,黑暗中的舞者、办公室的职员、待在床上的奥勃洛莫夫、美丽的鼹鼠等,作品中的人物皆依靠各自身体的独特性和自身的活力来克服周遭环境带来的压力,他们好奇地探索着所处环境中最微小的细节与可能性。进入到每个空间,观众得以拥有私密的空间与作品相处,沉浸其中并自行探索。

姚清妹,鼹鼠,2022-2023年,单频道视频、彩色、有声

该展览亦是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于展厅0呈现的又一当代个案。该系列将持续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一些艺术家提供自由和实验的创作场域,邀请观众步入难得一见的突破常规、拓展视野的前沿风景。展览将持续至9月3日。(文/黄松)

艺术家施勇

个展“我忘记了那个问句”

地处上海市常熟路地铁站附近的WS Gallery展出的“我忘记了那个问句”展览,近日集中呈现了施勇近十年内围绕文字语法与物的切割重组作为创作方法的系列作品,包括《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规则之下》等,以及新创作的装置《幸福250-A》。展览特别呈现了一件艺术家于世纪之初的创作《你可以飞得更高》,作为那个遥远语境下的幻觉现实,与其它近十年来创作的作品形成了有意味的上下文关系,引导观众进入施勇与现实环境紧密关联的自由且充满抵抗性的观念艺术创作之中。

施勇作品

展览标题取自同名作品《我忘记了那个问句》,这句话节选自乔治·巴塔耶的著作《不可能性》。原文“我忘记了那个句子:伴随它的是一种明显的变化,好像切断联系的顿悟。”施勇将其中的“句子”改写为“问句”,为观者留下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直接指向了艺术家“干预”式的创作方式:对包括文字在内的现实生活进行语法重构。施勇像个游戏者,他以另类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日常物,以切割、重组、抹去等创作手法强制介入其原本的运行轨道,从被干预的习惯中揭露隐藏的权力现实。

施勇,1963年出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现在工作和生活在上海。施勇作为中国较早从事装置与影像媒介的代表人物之一。自1993年起,他的作品就在国内外被广泛展出。早期创作致力于揭示现实内部的意识形态;九十年代开始关注改革开放神话下的当代上海的转型概念,继而引向更宏观的全球化,消费文化等层面。2006年,从作品“2007没有卡塞尔文献展”始,施勇将质疑的目光落实于艺术界本身,思考如何通过“搁置”创作来予以抵抗。2015年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既是之前创作的延续,又传达了其未来意图在表面“抽象”之下展开对于“控制”的反思与实践。(文/李梅)

书画家钟天铎

展现近四十年的水墨人生

为了迎接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开馆十周年,由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主办,上海百乐雅集艺术中心、东吴印社协办的“水墨人生——钟天铎艺术展”正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展出近百幅书画作品,是钟天铎近四十年来克服足疾病痛,辛勤笔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钟天铎作品

谈到以“艺术 生命 传承”为本次展览的主题词,钟天铎说:“这是灵感突发”。其实,这是他长期从事书、画、印艺术的切身体验,是他呼之欲出的艺术观念。钟天铎书法始习颜真卿,上溯秦篆汉隶,直追三代文字,数十年来在古文字上用力尤勤,善写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和秦篆汉隶等。此次展出的十余米长卷《甲骨汇编》,洋洋洒洒,几乎囊括了三千年传承下来的甲骨象形文字;又如大篆对联:“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法度规正,古气盎然。

展览中,一幅丈六整宣大草作品——陆游的《草书歌》,格外引人注目。钟天铎腿有疾,书写如此巨幅榜书,由四位助手拉扯并移动宣纸,天铎艰难地站立挥写,待到书成腿关节肿痛难忍,但整幅作品气脉相贯,毫无迟滞之处。

他以书法入画,展出的《秋荷》《潇湘夜雨图》等大写意花鸟画,笔势奔放,泼墨淋漓,尽得似与不似意韵;《食之长寿图》《春常在图》等小写意,显示了出色的造型能力和生动的气韵。《秋山野郊图》等山水画,线条飞白和水墨絪緼对比鲜明又和谐统一。

钟天铎,原名恩惠、恩蔚,曾用名钟洪、汉簃,号受斋、涂客、二可居士。1943年生于苏州,祖籍浙江吴兴。少时以足疾克励自强,即以素描、水彩画见称于吴中。稍长则致力于传统书画,精山水、人物、花鸟诸画科,并雅善书法篆刻,尤长于鉴定书画文物。其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得时论好评。又曾应邀两度赴日本、三度赴新加坡进行艺术交流。(文/李梅)

 篆刻家陈辉

海派篆刻印跋艺术展

4月29日至6月25日,“铁渍痕——海派篆刻陈辉印跋艺术展”在上海市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展出。

海派篆刻家陈辉深得钱君匋先生衣钵,几十年如一日苦耕,运刀如笔。其所刻印章流转婉约,平和冲淡,古意盎然,边款印跋历经多年积淀,刀痕完美呈现浓淡干湿的墨韵,犹如各种字体跃然纸上。

陈辉长跋巨印作品

陈辉印章边款亦常喜作四面,真、行、篆、隶、草五体皆能,且能以历代著名碑帖为体式作文入款。又擅印谱钤拓、装帧与修补,1984年曾为老师钱君匋制《钱君匋获印录》原拓印谱二十部,历时三载。

此次展览汇聚海派篆刻家陈辉长跋巨印作品三十余件,及海派篆刻先贤吴昌硕、钱君匋的印跋作品原印,加上赵吴黄诸家印作边跋原拓印谱等珍品互为印证。(文/陈若茜)

艺术家陈久双

艺术中的“方言”

陈久双的个展“方言”近日在北京悦·美术馆呈现。展览包含绘画和音频类作品。

陈久双作品

聚焦于“方言”的主题,策展人张宗希认为,陈久双绘画作品里的人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出离状态,这些形象的性别、年龄、肤色,艺术家都未曾有过预设,但是“每一个人都在沉思、注视或被注视”,艺术家谈道:“‘他们’似乎在迎接或遭遇着荒谬和畸形之殇,似是在卑微与痛苦中呈现的荣光,又似在自我的放弃和顷空中打破沉默的黑暗”,像是一位又一位的身边之人,又像一个又一个的他者,异质化的形象通过艺术家之手之思跃然画布,疏离,却又有当下的代入感。

现场的一个音频作品是用方言吟唱灵歌。艺术家说:“这些歌曲伴随着童年的成长记忆,每当生病或不舒服的时候,奶奶就会用方言唱起这些安慰、医治之歌;第二个是我用地方语言(温州话永嘉场口音)朗读两处与方言有关的文本。第一处是关于语言的变乱、分裂,也就是关于方言开始出现的叙事,第二处则是关于方言重新合一的叙事。”(文/高丹)

艺术家周子牛

书画篆刻作品集首次出版

日前,学者、艺术家周子牛的首部书画篆刻作品集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周子牛自幼耳濡目染,和书画篆刻结缘近五十年。先后受教于北京大学艺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系并获得了艺术学、美术学双硕士学位。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其作品先后参加了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第六届篆刻作品展,第二届全国山水画作品展等,多次获奖。世纪之初,其理论研究逐渐展露,理论研究成果先后入选国内外学术论坛和论文作品集;学术文章、书画作品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文艺评论》、《书法导报》、《中国书法》等;此外,周子牛还出版了文艺理论作品。

周子牛书画篆刻作品集

周子牛现为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安徽散文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出任四川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客座教授、特聘教授,应邀在国内高校和机构举办讲座。(文/宗和)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