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契诃夫的一天:“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钞票在口袋里像雪糕一样地融化。”
“我希望来年春天我会有一大笔钱,我是根据迷信来判断的:没有钱就是快有钱了。”
契诃夫
这些真实又有趣的文字来自沙俄作家契诃夫的书信。契诃夫一生共写了4000余封信,其中既有他对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有许多因钱而生的“爱恨情仇”。气恼时,契诃夫会写“没有钱,没有钱,而且不会很快就有,这可诅咒的钱”;无奈时,他会请求编辑“我正在写一个短篇小说,在发表前我想把它寄给您审阅,因为您的意见对我来说是像金子一样宝贵的,但应当抓紧一些,因为我没有钱用了”。
在信里哭穷的契诃夫,没有了“短篇小说巨匠”那样的距离感,反而与当今职场人有几分神似。他的哭穷文字被印在手机壳上,成为年轻人的自我调侃和个性宣言;真挚而直白的“哭穷”更被b站up主戏称为“没钱文学”。那么,契诃夫“创作”“没钱文学”的过程是怎样的?俄国“没钱文学”有怎样的时代特点,又有哪些俄式共性?
挣钱能力一流
契诃夫的祖先曾是农奴,1841年,祖父叶戈尔·契诃夫用毕生积蓄赎回自己、妻子和三个儿子的自由。但农奴制的存在依然没有让这个家庭的境遇得到彻底改变。1860年,契诃夫出生,这一年也是沙俄农奴制废除的前一年,黎明前的黑暗笼罩着他的童年。契诃夫小时候常常帮父亲站柜台。可惜,即使是这样的光景也没能维持多久。1876年,父亲店铺破产,全家迁往莫斯科,契诃夫独自一人在故乡读中学。为维持生计,契诃夫在学习之余担任了家庭教师,挣来的钱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接济家人。
1882年的契诃夫
但很快,契诃夫就依靠自己的能力扭转了局势。1880年,契诃夫考入莫斯科大学,攻读医学专业。1884年,契诃夫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在自己钟爱的文学领域,契诃夫更是成绩斐然:23岁发表《小公务员之死》,24岁发表《变色龙》《外科医生》。1880年至1884年,青年契诃夫共发表了300多篇文章。有b站up主统计,在当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一篇100卢布,相当于当时一名小学老师4个月的工资;而以他一年平均40篇短篇小说的产量估算,他一年已经可以赚到同时期小学老师十几年的工资,这还不包括契诃夫的中篇小说和戏剧创作的收入。39岁时,契诃夫将自己除戏剧以外的所有版权一次性卖给出版商,获得75000卢布,正式实现财务自由。就这样,契诃夫通过稿费养活了自己、父母和其他五个兄弟姐妹在内的大家庭。
慷慨解囊以致囊中羞涩
童年时期经历过诸多困苦的契诃夫,并没有将钱看得过重,相反,他一直在思考为钱所累的自己。他曾痛苦地诉说:“再也没有比小市民的生活以及它的小铜钱、伙食、荒谬的谈话、谁也不需要的传统美德更庸俗的东西了。我的心灵痛苦不堪,因为我意识到我是在为钱工作,钱是我的工作的中心……我的心灵渴望博大、崇高,可是我又不得不过一种狭隘的、在卑贱的卢布和戈比当中打发掉的生活。我应当在硫酸里洗个澡,烫掉我身上的一层皮,然后再长出一身新毛来。”
契诃夫的钱都花在了哪里,以至于让他不得不一直痛苦地为钱工作?除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消费外,契诃夫将大量的钱投入到周济穷人和扶助社会之上。契诃夫会给看不起病的穷人治病,有时还会为从远方来的病人支付路费、安排住宿。在和高尔基一同发起的为肺痨病人建造疗养院的募捐中,契诃夫一人就捐了五千卢布。19世纪90年代,俄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契诃夫更加热情地投入了社会活动。1892年,他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年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医治霍乱的工作;1890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蒙冤的犹太血统军官德莱斯辩护的正义行为。1902年,为抗议沙皇当局取消授予高尔基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的决定,契诃夫和柯罗连科一同放弃了自己的院士称号。1903年,他曾资助一些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到迫害的青年学生。同时代人曾形容契诃夫的家总是像旅馆一样宾客满堂;而作家本人俨然像一个慈善机构那样大规模地扶危济困。1892年,契诃夫购置了梅里霍沃庄园,一直到1898年因肺结核病情恶化而迁居,他仍在无偿地给农民看病、用自己的钱建立学校,解决农民的生活困难。为赚钱而写作的契诃夫是痛苦的,但用钱来解决问题、扶助弱小又是他所期望的。或许,正是对钱的淡然与需要,才让“我寂寞,我气恼,钱出去得太快,我要破产了,我要从烟囱里飞出去”这样的“没钱文学”如此生动、有趣又真实。
契诃夫给兄长的书信。来源/纪录片《安东·契诃夫》截图
“没钱文学”的背后
真正让契诃夫“没钱”、让病人受苦的,其实是当时黑暗而愚昧的沙俄统治。契诃夫曾在著名的《尼·米·普尔热瓦利斯基》一文中写:“在我们这个病态的时代,在懒惰、生活的苦闷、信仰的缺乏正在侵袭欧洲社会的时候,在到处盛行对生活的厌恶和对死的恐惧这二者古怪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还有另一种人,一种建立功勋、信心坚定、目标明确的人。”沙俄时期社会的扭曲与病态,我们可以从契诃夫的作品中感知一二。
在《小公务员之死》中,契诃夫写下了一个庶务官的故事。一个挺好的晚上,心情同样挺好的他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但突然间,这位庶务官打了个喷嚏,这并不要紧,“要命”的是,他以为自己的喷嚏溅着了前排的长官,于是,他三番五次地向长官道歉,并在内心不断放大自己的惶恐: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由于长官不耐烦的态度,他愈发惊恐,最终被长官的一句谩骂而活活吓死。这反映出了在沙俄黑暗的社会中高官的暴虐对下层官员造成的畏惧心理以及奴性心理,更反映出等级制度对人造成的异化。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希腊语教员别利科夫,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契诃夫这样描绘这个人物:
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千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每当他坐上出租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总而言之,这个人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现实生活令他懊丧、害怕,弄得他终日惶惶不安。也许是为自己的胆怯、为自己对现实的厌恶辩护吧,他总是赞扬过去,赞扬不曾有过的东西。就连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实际上也相当于他的套鞋和雨伞,他可以躲在里面逃避现实。
《套中人》插图
就这样,这位教师一直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不肯面对新鲜的事物以及生活新的变化,同时他也要求身边的人都进入他所遵守的套子里。就连华卡姐弟骑自行车他都认为是不成体统和违反规定的。他誓死捍卫沙皇的统治,是沙皇专制统治下不可救药的畸形儿。
《变色龙》一文则更加犀利而滑稽。首饰匠赫留金“碰瓷”一只小狗,他举起右手,伸出一根血淋淋的手指头给那群人看,要求得到赔偿,他的那根手指头就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闹出这场乱子的白毛小猎狗则可怜巴巴地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警官奥楚蔑洛夫严厉开腔:这条狗得打死才成。
滑稽的赫留金。来源/《变色龙》截图
“……我问你们:这是谁家的狗?”
“这条狗象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个人说。
“日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
“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身子矮小,可是你,要知道,长得这么高大!你这个手指头多半是让小钉子扎破了,后来却异想天开,要人家赔你钱了。你这种人啊……谁都知道是个什么路数!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魔鬼!”
“不,这条狗不是将军家的,……”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里的狗大半是大猎狗。……”
“我自己也知道。将军家里的狗都名贵,都是良种,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东西!毛色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下贱呸子。……他老人家会养这样的狗?!你的脑筋上哪儿去了?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上,你们知道会怎样?那儿才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转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赫留金,受了苦,这件事不能放过不管。……得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警官见风使舵,五次“变色”,把一个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展现在我们面前。契诃夫仿佛是在通过文字,以一种恳切的声音向人们说:“诸位先生,你们过的是丑恶的生活!”一切庸俗、虚伪、贪婪、腐朽和残暴的人和事,在他锐利的目光下都受到了嘲讽和鞭挞。契诃夫笔下“小人物”的种种性格缺陷,一言以蔽之——奴性。他所期待的,也正如他自己所说,能够“把身上的奴性一点一滴地挤出去”,然后“在一个美丽的早晨醒来,觉得自己的血管里流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人的血了”。
契诃夫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其他俄国文学大师不太一样。面对残缺和问题,托尔斯泰尝试通过道德改善来消除贵族和农民之间隔阂,向人们提出“怎么办”“怎么活下去”一类的问题,而契诃夫则更近一步,他的问题多是此岸的而不是彼岸的,是世俗意义上的而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契诃夫对“小人物”们是同情的,但在同时,更用笑声无情地鞭挞了早已扎根于他们心底的奴性,并渴望唤醒他们的尊严。契诃夫用幽默、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小人物”的百态图,仿佛希望这幅画能够像一面镜子,照出所有站在它面前的人,让人们看清自己,使自己的灵魂变得清澈而自由。
契诃夫的主张在他对高尔基的赞扬中也有所体现。1903年,契诃夫在给剧作家苏姆巴托夫的信中写道:“高尔基的功绩不在于他的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在于他第一个在俄国乃至全世界以鄙视和厌恶的口吻讲到了小市民的习气,而且正是在社会对这种抗议已经做好了准备的时候第一个开始讲的。”高尔基也对他的挚友这样评价:“庸俗是他(指契诃夫)的敌人,他一生都在与之进行斗争……从未有人能像他那样无情、真实地把庸俗市民的黯淡混乱的生活描绘为一幅可耻可悲的图画。”在“没钱文学”的背后,是俄国作家、文学泰斗的爱之深、责之切,是力挽狂澜背后的深切希望。
俄国三位文学泰斗的珍贵合影。托尔斯泰(左)、高尔基(中) 、 契诃夫
面对社会的病态,契诃夫身体力行,他感知并批判着丑恶,却也没有失掉快乐与自足的能力。在给兄长亚·巴·契诃夫信中,契诃夫写道:“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劳动上……难道挖沟渠不如主编《消防队》愉快吗(当时契诃夫哥哥在编《消防队》杂志)?早晨五点钟起床,感到自己不必要到什么地方去,也没有人来找自己,难道不愉快吗?听公鸡、椋鸟、云雀、山雀啼鸣,难道不愉快吗?从另一个世界接到成捆的报纸和杂志,难道不愉快吗?”
面对窘境,他还会理直气壮:“我身无分文,但我认为:富足者并非是手中拥有许多钱的人,而是现在有资格生活在兴华清朗的早春环境中的人。”
正是他对人性的认识,对富有的定义,对生活的感知,对美好的向往,使他总能穿越时间与空间,久久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许,这也是职场大众青睐契诃夫的原因之一吧。
引用资料:
乔丽娅_Natalia【契诃夫在信中哭穷,可是他的钱都去哪了?-哔哩哔哩】, https://b23.tv/XKFEwte.
东兴苟十三【都21世纪了,还有人爱契诃夫吗?-哔哩哔哩】, https://b23.tv/jtwXgVt.
高永立.世界名人非常之路:契诃夫[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7.
李建军.“大家只会说:他是对的”——论契诃夫[J].名作欣赏,2016(16):52-60.
刘燕华.历久弥新的契诃夫[J].理论界,2013(06):143-145.
薛冰.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性格特点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7(10):26-28.
何芳.安·巴·契诃夫(1860~1904)[J].俄语学习,1998(06):39-43.
END
作者 | 马紫晨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彦文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原标题:《契诃夫的一天:“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