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唐代白居易编撰《白氏六帖》中的医药学知识

韩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23-05-08 14:29
思想市场 >
字号

类书是指“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一种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巡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类书中辑录了大量珍贵的医学文献史料,是除历代医学著作刊本、钞本以外,保存原始医学文献内容最多的载体。唐朝中后期,白居易(772-846)编撰《白氏六帖》三十卷,是唐代私人编撰的又一部重要类书,也是现存“唐代四大类书”之一。《白氏六帖》之“医”“药”“疾”“疾疫”“兽医”等部,保存了大量唐中期以前的医学文献史料及相关医药学知识。由于唐以前的史籍、医籍散佚严重,因而《白氏六帖》中保存的医药学文献史料颇有价值,成为研究唐代以前医学文献学史、中国古代医学史、中外医学交流史的重要资料。

关于《白氏六帖》中的医药学知识,学术界尚无专文加以探讨。本文以《白氏六帖》中的医学文献史料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究该书中医药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文献来源与传播情况,进而揭示类书辑录医药学文献资料的特点与价值。

白居易像

《白氏六帖》的编撰过程、知识分类与版本流变

(一)《白氏六帖》的编撰过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周至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撰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白氏六帖》三十卷等。其生平事迹,见《旧唐书·白居易传》《新唐书·白居易传》和李商隐撰《白居易墓志铭并序》。

白居易在自撰《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一文中,指出其在秘书省任校书郎期间,曾放置数千个瓶子,命人取诸经典籍中的诗文佳句,投于瓶中,后再分门别类,汇辑成书。《白氏长庆集》卷七一《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载:

前后著《文集》七十卷,合三千七百二十首,传于家。又著《事类集要》三十部,合一千一百三十门,时人目为《白氏六帖》,行于世。凡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丧、所经、所逼、所通,一事一物已上,布在文集中,开卷而尽可知也。故不备书。

从白居易的记载可知,此书原名《事类集要》,共30卷,亦称《经史类要》《经史事类》或《白氏经史事类》,在社会上流传时才称之为《白氏六帖》。可知,《白氏六帖》之名为当时人所加,并非白居易本人命名。所谓六帖者,据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记载,唐代“凡举司课试之法,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故名“六帖”。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六帖》也持此看法,认为:“此六帖之名所从起也。六帖云者,取中帖之数以名其书,期于必遂中选也。”但清四库馆臣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此书杂采成语故实,备词藻之用,与进士帖经绝不相涉,莫详其取义之所在。大昌所说,殆亦以意附会欤”。

宋代晁仲衍(1012-1053)曾为《白氏六帖》作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孔传续《白氏六帖》,刊《六帖新书》30卷,宋人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王应麟撰《玉海》和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称之为《后六帖》或《孔氏六帖》。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杨伯喦撰《六帖补》20卷刊行于世。据王应麟《玉海》记载,南宋末年人们将《白氏六帖》与《孔氏六帖》合在一起,称之为《唐宋白孔六帖》或《白孔六帖》,共60卷,可能为书商所为。明代,“合两书为一而析成百卷”,《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一七《明版子部》认为“今本分为百卷,乃明人所更,与宋椠卷目异焉”。

(二)《白氏六帖》的知识分类与编辑体例

《白氏六帖》在编辑体例和知识分类上,“仿《北堂书钞》之例”。按白居易的说法,分为1130门,广泛收集唐代以前的成语、典故、词藻、佳句等,或摘句、或提要,分类编次,“以备作诗文应用的零星材料”。关于此书的成书过程,北宋杨億《杨文公谈苑》记载甚详:

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数千,各题门目,作七层架,列置斋中,命诸生采集其事类投瓶,倒取之,抄录成书,故其所记时代多无次序。

可见,《白氏六帖》编排史料的主要目的是为诸生提供撰写诗文的材料,在时间编排上并无一定的顺序。关于此书的体例和内容,包括天、地、日、月、星、明天文、晨夜、律历、律吕、云、雨、雪、风、霞、霰、雷、雹、虹蜺、天河、霜、露、雾、冰、火、灰、尘、叙四时、春、夏、秋、冬、医、药、疾、疾疫附、瞽、兽医、蒲桃、荔枝、甘蔗、木瓜、柿、瓜、竹、松栢、桂、桐、柳、兰、芝、莲、菊、茅、萍苹、桑、鸟、兽、草木、杂果等门,共1130门。书中的医药学知识,就分布在上述门类中。

(三)《白氏六帖》的钞写、刊刻情况与版本流变

《白氏六帖》成书后,受到后世的重视,有刻本、钞本流传。唐玄宗开元年间《白氏六帖》成书后,是以写本传钞,还是以刻本流传,文献记载不详。但从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有刻本流传来看,《白氏六帖》很可能也有刻本和钞本流传,唐代版本今已不存。

五代十国时期《初学记》的版本,主要为后蜀毋昭裔《初学记》刻本。《宋史》卷四七九《毋守素传》载,五代后蜀宰相毋昭裔“性好藏书,在成都令门人勾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镂板”。宋朝统一后蜀后,其子毋守素赍至中朝,“诸书遂大彰于世”。大中祥符九年(1016),其子毋克勤上其板,“补三班奉职”。

宋代《初学记》的版本,主要以刻本为主。一是北宋刻本,元祐五年(1090)王安世作序。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卷四载:“余观博平王安世作《白氏六帖叙》。”此书即陆心源藏北宋刻本《白氏六帖事类集》;二是南宋绍兴刻本,卷首有目录,题“《白氏六帖事类集》一部凡三十卷”,此书即傅增湘藏南宋刻本《白氏六帖事类集》;三是南宋刻本,包括乾道二年(1166)泉南郡庠刻孔传辑《孔氏六帖》三十卷刊本,南宋坊刻《新雕白氏六帖事类添注出经》三十卷刊本等。

明代《初学记》的版本,包括刻本和钞本两种。其中《初学记》的明刻本,有多部唐白居易、宋孔传辑《唐宋白孔六帖》100卷、目录2卷刊本流传。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俞安期汇纂《唐类函》200卷刻本,包括唐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白居易、孔传《六帖》诸书,题名为《唐类函》,实为唐代类书的汇编,收载“六朝以前遗文旧事,颇存梗概”,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再次重印。《初学记》的明钞本,有《永乐大典》钞本和多部题唐白居易、宋孔传辑《唐宋白孔六帖》钞本流传。

近现代《初学记》的版本,主要以影印本流传较多。如1933年,南浔藏书家张芹伯影印傅增湘旧藏南宋绍兴刻本百部传世。1969年,台北新兴书局再次影印了傅增湘藏本。1987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傅增湘藏南宋绍兴刻本。

《白氏六帖》

《白氏六帖》中医药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白氏六帖》中医学知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医”“药”“疾”“疾疫”“瞽”和“兽医”等部之中。

(一)关于医人、医德、医术与医政

《白氏六帖》之“医”,叙述了唐以前历代医政、医家、医著、医药、医案等内容,既有引自前代书籍的内容,亦有白居易本人的注解,还有晁仲衍和其他学者的注解。如《白氏六帖》卷四载“为医改”,引《晋书》卷一六《律历志上》:“晋裴頠(以)为医方人命所急,而称两与古不同,失神农岐伯之政,为害特重,宜因此改理权衡。”这则史料具有很高的价值,西晋初年裴頠建议朝廷修改音律与度量衡制,但最终未被采纳。《白氏六帖》载“被病医药不具”,引唐吴兢撰《唐国史》“韦表微,始被病,医药不能具,所居堂寝隘陋。既没,吊客咨嗟”。唐玄宗开元年间吴兢所撰唐朝《国史》六十五卷,天宝八年(749)吴兢之子续修至八十卷,今已不存。

关于名医的标准,《白氏六帖》卷九《医第二十九》征引历代文献,进行了详细注解。如“良医”,《白氏六帖》引《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也”。“医不三代”,《白氏六帖》注曰“不服其药”。“三折”,《白氏六帖》注曰“见上”,指出其来源于《左传》“定公十三年”齐国高强之语。“十全”,《白氏六帖》引《周礼》“医师:十全为上,十失二次之,十失四为下”。“九折”,《白氏六帖》引《楚辞》“九折臂而成医”。“艺成而下,技以事上”,《白氏六帖》注曰“业在其中”。“巫咸之术不可救疗”,《白氏六帖》引《左传》,但未列释文。“折肱之医”,《白氏六帖》注曰“苦口之医”。“疾医”,《白氏六帖》引《周礼》“掌养万人之医病”。“掌日臻之病”,《白氏六帖》注曰“得失殊轮”。“稽终岁之功”,《白氏六帖》注曰“上下异食”。上文解释了周代以来疾医、食医、疡医、兽医的职责。从《白氏六帖》征引的史料中可知,“良医”是相对于“庸医”而言,其标准是按医技的“三折”“九折”“十全”来衡量的;而疾医、食医、疡医、兽医,则是按医学学科来划分的,主要强调的是专科知识分类。

关于历代名医及其行医治病的事迹,《白氏六帖》卷九《医第二十九》征引的医家人物有东周及秦、汉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扁鹊、俞跗、文挚、郭玉和无名医等,他们不仅医德高尚,而且医技高超。如“秦医”,《白氏六帖》注曰“医和、医缓”,其中医和最早提出“六气致病”理论,医缓提出“病入膏肓”观点。“药不至于膏肓”,《白氏六帖》引《左传》“秦使医缓视晋侯疾,曰:‘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针之不可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不可为也”,《白氏六帖》引《左传》“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病不可为也,是为近女色,疾如蛊,几似丧志也。’”。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留下了大量的医案。《白氏六帖》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饮上池之水,可以见五藏”,说明其善于诊断脏腑疾病。“疾既入于骨髓”,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见桓侯曰:‘君有疾在皮肤,针灸可及;后数日在腠理,汤药可及。’后见桓侯而反走曰:‘病在骨髓,针灸、汤药皆不及也。’数日,桓侯病,召扁鹊,鹊已逃,公乃卒”。“浣肠”,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上古俞跗疗病,不以汤液,乃割皮解肌,浣肠胃,涤洗五藏也”。文挚,战国时期宋国名医,《白氏六帖》载“烹文挚”,引《吕氏春秋·至忠篇》“齐威王有疾,良医文挚曰:‘令王大怒则愈。’乃误。王大怒,将烹文挚”。汉初无名医,《白氏六帖》载“骂赐”,引《汉书·高帝纪》“汉高祖疾甚,吕后迎医,医曰:可治。上骂曰: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不使治,赐金十斤”。郭玉,东汉和帝时期著名医学家,曾任太医丞一职,擅长诊法和针灸,《白氏六帖》载“四难”,引《后汉书·郭玉传》“郭玉云:疗贵人有四难焉:自任不用臣言,一难;将身不谨,二难;骨节不疆,三难;好逸恶劳,四难”。《白氏六帖》中介绍的这些医案医话典故,显示了医和、医缓、扁鹊、俞跗、文挚、郭玉和无名医等所具有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

关于汉代名医华佗的事迹及其医案,《白氏六帖》卷九《医第二十九》征引了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华佗传》中的资料。如《白氏六帖》卷九载“华佗字元化,破腹取病”,引《后汉书·华佗传》“病若结积,针药不及者,令饮麻沸酒至醉,因破腹取病之在肠胃中者,后煎洗缝,以膏摩,五日而瘥”。“病同疗异”,《白氏六帖》引《后汉书·华佗传》“倪寻、李延俱病,头痛身热。华佗独令延发汗,或问之,佗曰:寻外实,延内实,各与药饮,明旦俱起”。“怒”,《白氏六帖》引《后汉书·华佗传》“郡守病。佗曰:‘以盛怒方瘥。’乃多取货而不加功,又弃去,留书骂之。太守怒令追杀之,不得,嗔恚,吐血数斗而愈”。“误中肝”,《白氏六帖》引《后汉书·华佗传》“徐毅得病,谓华佗曰:‘昨日使医曹吏刘祖针胃管,便苦夜卧不安。’佗曰:‘误中肝也,五日不救。’果然也”。《白氏六帖》载“刮骨”,引《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蜀关羽为流矢所贯,医曰:矢镞有毒入骨,乃破臂刮骨去毒,饮啖自若”,这里的医人姓名不详,后世小说将其演义为华佗所为。关于华佗著述情况,《白氏六帖》引《后汉书·华佗传》“华佗临死,出一卷方与狱吏,曰:‘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取受。佗索火烧之”,可知华佗临死时将某一医书烧毁于狱中,但其入狱前是否还有医书流传下来,《白氏六帖》征引史料不详。

关于历代医政内容,亦是中国医学史的主要内容。《白氏六帖》卷九《医第二十九》征引了《周礼》中的文献资料。如《白氏六帖》载“以制其食”,引《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凡有疾病者,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二次之,十失三又次之,十失四为下,注食禄也”。“食医”,引《周礼》“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聚毒”,引《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以供医事,凡疾病死伤者造焉”。“疡医”,引《周礼》“凡疗疡,以五毒攻之”。“视生死”,引《周礼》“疾医掌养万人之疾,以五味、五药、五谷、养其疾,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死也”。

可见,《白氏六帖》中有关医人、医德、医术与医政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唐以前的经学著作和史学著作中的医家人物传记资料。

(二)关于药物学知识

《白氏六帖》卷九《药第三十》收载了大量药物学文献史料,详细地叙述了“上药养性”“中药养病”“君臣之药”和“五药”“五毒”等药物学知识。书中指出“五药”为“草、木、虫、石、谷”,“五毒”为“石胆、丹沙、雄黄、礬石、慈石”,系5种有毒的矿物,《周礼·天官》用这5种药材混合治疗外伤。《白氏六帖》卷九引《周易·无妄》“勿药有喜,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又引《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深刻地揭示了药物与疾病治愈之间的关系。

关于良药和毒药,《白氏六帖》卷九载“聚毒”,引《周礼·天官·医师》“医师掌聚毒药,药之辛苦者”。“恶石”,引《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夫恶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秦人毒泾上流”,引《左传·襄公十四年》“晋师饮之,故多死者”。“康子馈药”,引《论语》“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良药苦口利于病”,引《史记·留侯世家》张良之语。“尝畜毒药”,引《三国志·何夔传》“魏太祖性严毅,掾属以公事,往往加杖。何尝畜毒药,誓死无辱,是以终身亦不及也”。“进药于父”,引《左传》“许悼公虐,饮太子止之药卒。故书曰:‘止弑其君。’君子尽心,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言药有毒,非常人知之。讥止不舍药物,故加弑君之名”。“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圣人羞之,投药水中”,引《春秋公羊传》“齐人职守遂遂人,投药水中,齐人饮之歼焉”。

《白氏六帖》中的常用药物,有青囊蛇胆、薏苡、芎藭、寒石散、婢丸药、漆叶青黏散和寘堇等。尤其是有关药物学名词,《白氏六帖》进行了解释。如“青囊蛇胆”,注曰“见孝感门注”。“聚蓄百药”,引《月令》仲夏。“不服其药”,注曰“医不三代”。“将欲救疗”,引“必先聚蓄药石”。“二价”,引“韩康字伯休,卖药不二价”。关于药物剂型,《白氏六帖》收载有汤剂、丸剂、散剂和膏剂等。如丸剂“一丸”,引《魏文帝诗》“与我一丸药,光辉有五色”;“婢丸药”,《白氏六帖》卷九引《晋书·陈寿传》“晋陈寿父丧,羸病,使婢丸药,沉累十余年”。

《白氏六帖》中还收载了数味临证疗效显著的单方药物、复方药物及其医案。如“薏苡”,味甘,微寒,其根、仁、叶均可入药,《白氏六帖》卷九引《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在南中,得薏苡子食,久而轻身,辟邪气,乃载一车来为种”。“芎藭”,味辛,温,无毒,《白氏六帖》卷九引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申叔展谓:还无射曰,有山芎藭乎?曰:无河鱼之腹疾,奈何?注云:欲使无射逃水中,故问无御湿之药,奈腹疾何”。“寘堇”,即乌头苗,味辛,甘,性大热,有大毒,《白氏六帖》卷九引《国语·晋语》“骊姬,(置)寘堇于肉”,又引三国吴韦昭注“堇,乌头也”。“寒石散”,方剂名,又名五石散,兴起于魏晋时期,长期服用会导致人体中毒,《白氏六帖》卷九引《晋书·皇甫谧传》“皇甫谧士安羸疾,而披玩不怠,服寒石散,性与乖忤。每委顿,不胜悲愤,欲自杀,叔母止之”。“漆叶青黏散”,方剂名,《白氏六帖》卷九引《后汉书·华佗传》“华佗授弟子可服之,年百余岁”,此方是东汉名医华佗留下的名方,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郭文”,晋朝名士,《白氏六帖》卷九引《晋书·隐逸传》“字文举,病,王导遗药。文曰:命在天,不在药。寿长短,时也”。这则史料记载了东晋永昌中建康(治今江苏南京)大疫,郭文染疫和王导赠药的事迹。

《白氏六帖》中还收载了有关药物度量衡改革和帝王赐药的事迹。如“裴頠上言”,《白氏六帖》卷九引《晋书·裴頠传》“宜正太医权衡,此若差违,失神农、岐伯之正药,分两轻重,稍乖为害尤深。古寿考今夭折,由此也”,但裴頠上书朝廷改革药物度量衡的做法未被朝廷所采纳。

(三)关于疾病学知识

《白氏六帖》卷九《疾第三十一》收载了大量关于疾病学的知识。关于“疾”,是指一切疾病的总称。如“寝疾有加无瘳,伯牛有疾”,《白氏六帖》引《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但作了省略。

关于疾病概念及其注释,《白氏六帖》卷九中征引儒家经学文献较多,反映了唐代经学注疏的兴盛。如《白氏六帖》载“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引自《尚书·顾命》,此处之“几”字,书中解释“危也”。《白氏六帖》载“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引自《左传·昭公元年》,此处之“露”字,书中指出系子产之语,解释为“臝”。《白氏六帖》载“五福”,引自《尚书·洪范》,书中注释“三曰康宁,无疾病也”。《白氏六帖》载“六极”,引自《尚书·洪范》“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系指六种凶恶之事。《白氏六帖》载“愆于厥身”,引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书中注释“愆名恶疾,病也”。《白氏六帖》载“疾疟方起,病莫能兴,死而后已,天有灾疠,厥疾不瘳,恫瘝乃身”,书中注释“恫,痛也;瘝,病也”。《白氏六帖》载“美疢、沉疴、多瘠、罔诏”,书中注释“言人疾不问,谓针书”。《白氏六帖》载“积忧成病,遘疠,四时皆有疠疾”,引自《周礼》。《白氏六帖》载“宽疾”,引自《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五曰宽疾,有疾者宽养之”。《白氏六帖》载“大札移人”,引自《周礼·地官·大司徒》“又曰大札,则令邦国移人。注:大札,疾疫也,移人避灾也”。《白氏六帖》载“夫子之病革矣”,书中注释“革,音殛”。《白氏六帖》载“展转伏枕,既微且尰”,书中引《尔雅·释训》,解释“骭疡为微,肿足为尰”,即骭疡为胫疮,尰为肿足肿病。

关于疾病名称术语,《白氏六帖》卷九中载有“疾”“疾病”“败面”“消渴”“六疾”“内热惑蛊病”“瘅疽”“瘿病”“疡病”“耳疾”“夭疾”“重病”和“大疫”等。如《白氏六帖》载“疾病”,为疾病之总称,引《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扫。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之下”。《白氏六帖》载“消渴”,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常患消渴”,此处之消渴为中医病名,患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疲乏等症状。《白氏六帖》载“六疾”,指六种疾病,引《左传·昭公六年》“天有六气,淫则生六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目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就是秦国名医医和提出的中国医学史上有名的“六气病源”说。《白氏六帖》载“疕疡”,指各种疮疡,引《周礼·天官·医师》“皆疮也”。《白氏六帖》载“败面”,指中风引起的面瘫,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魏祖少游荡,叔父数言于其父嵩,祖患之,伪败面口偏。叔父见云中恶风,又告嵩。嵩惊呼曰:叔父言汝中风,已瘥乎?对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尔。自后叔父所告,嵩终不复信也”,反映了曹操用伪装疾病的方法骗过了其父。《白氏六帖》载“痈病”,中医病名,指恶疮。《白氏六帖》载“荀偃瘅疽”,引《左传·襄公十九年》“生疡于头,目出著痈,病也”。《白氏六帖》载“耳疾”和“床下蚁声”,引《晋书·殷仲堪列传》“殷仲堪父患耳聪,闻床下蚁动如牛斗声”。《白氏六帖》载“大疫”“人有大疫”,引《礼记月令》“行秋令,则其民大疫”“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此外,《白氏六帖》卷九还记载了一些“诈病”“佯病”“伪病”的情况,系出于某种目的而伪装的疾病,与真正的医学疾病无关。

关于疾病的病证,《白氏六帖》卷九也有征引和介绍。如“瘨胘”,中医病证名,主要以胘晕为特征,书中引《汉书·扬雄传》“扬雄曰:臣常有瘨胘之疾”。“头风”,病证名,指经久不愈的头痛病,书中引“陈琳作檄,事见檄门”。“内热”,病证名,书中引《左传·昭公六年》“女,阳物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病忘”,病证名,书中引《列子》“宋阳里华子中常病忘”。

关于医学疾病典故,《白氏六帖》卷九中包括“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梦黄熊入门”“晋侯患疾”“重膇之疾”“病入膏盲”“伯牛有疾”“痁作而伏”“杯中蛇影”“床下蚁声”(又名床下斗牛)、“智囊宿瘤”“非鬼非食”“荀偃瘅疽”“相如疾甚”“如临不测”等。如“不令兄弟交相为愈,梦为贤子”,《白氏六帖》注释“晋侯梦病,为二贤子”。“梦黄熊入门”,《白氏六帖》引《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子产曰:“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重膇之疾”,即足疾,《白氏六帖》引《左传·成公七年》曰:“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病入膏肓”,《白氏六帖》引《左传·成公十年》载“晋侯之疾,肓之上,膏之下,药不至焉”,意为病情凶险,难以救治。

关于恐惧、贪欲引起的心理性疾病,《白氏六帖》卷九也有征引和介绍。如历史上有名的“杯中蛇影”故事,《白氏六帖》引自《晋书·乐广传》“乐广为河南尹,有亲客久不来。广问之,对曰:前在坐,蒙饮,见杯中有蛇影,意恶之而有疾。于时厅上有角弓,画作蛇,广意是弓影也。乃告所以,仍令坐旧处,与饮。杯中乃是弓影,遂豁然而愈”。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由惊恐引起疾病发作的病案,当真正的病因“蛇影”系由“弓影”引起后,此类疾病也随之得到治愈。“玉体不安”,《白氏六帖》引自汉代辞赋家枚乘所撰《七发》“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之,曰:闻太子玉体不安”,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系由贪欲享乐过度、毫无节制所引起,“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关于疾病与儒家孝道、仁政的关系,是《白氏六帖》卷九中极力提倡的内容。如“父母唯其疾之忧,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白氏六帖》引《论语·雍也》。“启手足”,《白氏六帖》引《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手,启予足,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昼居于内,问其疾可也”,《白氏六帖》引《礼记·檀弓上》。“子疾病”,《白氏六帖》引《论语·述而》“子路请祷,子曰:丘之祷久矣”,说明了子路对老师孔子患病的忧虑和孝心。《白氏六帖》卷九载“负薪之忧”“乐颐啮被”“久婴漳浦”等,通过征引历史上孝子、弟子、臣子探视患病的父母、师傅、皇帝等事迹,大力弘扬儒家孝道。如“乐颐啮被”,是儒家有名的孝道故事之一,《白氏六帖》引《南史·乐颐之传》“乐颐之病,恐母闻,不敢呻吟,啮被至破”。

关于历代名医病案,《白氏六帖》卷九也有收载和介绍。如“赵简子病五日不知人”,《白氏六帖》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血脉均治也。昔秦穆公如此,七日而寤。寤曰:我之帝所观乐甚,主君病同,三日必。及寤曰:我之帝所观钧天广乐。赐鹊田四万亩”,这是名医扁鹊治疗赵简子疾病的著名病案。《白氏六帖》载“祟”,记载了晋平公患病的一则医案,引《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有疾,叔向问子产曰:寡君疾病,卜人曰实沉台鲐为祟,敢问何神也?子产曰:实沉参神也,台鲐汾神也,二者不及君身。君身则出入饮食、哀乐之事。山川、星辰之神,又何为焉”,从晋国贵族叔向和郑国公孙侨(子产)的对话中可知,子产认为晋侯之疾系由饮食不调和哀乐过甚造成的,与山川、星辰之神无关。“赵岐重病”,《白氏六帖》引《后汉书·赵岐列传》“赵岐年三十,有重疾,自虑奄忽,遗令立碑于墓前。刻曰:汉有逸人,姓赵名嘉。后疾愈矣”。“贾逵生瘿”,《白氏六帖》引《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贾逵争公事,发愤生瘿,欲割之。太祖惜之曰:十人割九人死。逵犹割,竟愈”,形象地记载了魏国贾逵生瘿的经过,指出瘿病系由忧愤气结所致,这一认识与后来中医学名著《诸病源候论》的记载是一致的。

关于唐代医学法令,《白氏六帖》引用了唐代《三疾令》的内容:“户令:诸一目盲、两耳聋、手无二指、足无大拇指、秃疮无发、久漏、下重、大瘿肿之类,皆为残疾。痴哑、侏儒、腰折、一肢废,如此之类皆为废疾。癫狂、两肢废、两目盲,如此之类皆为笃疾。”这条“医疾令”法令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于了解唐代“三疾”的内容及其伤残等级,以及是否免除赋税、徭役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关于瘟疫知识

《白氏六帖》卷九《疾疫第三十一》所载“疾疫”,多指传染性疾病。《白氏六帖》载“疾疫方起,天有灾疠,天灾流行,人有大疫,人殃于疫,国多风欬,人多疟寒,寒暑不时,则疾”,系引自《吕氏春秋》卷六《季夏纪》,揭示了疾疫发生的病因、症状和传染性。《白氏六帖》中还征引了一些疾疫流行的事例,用以说明疾疫暴发往往会引起大批人员死亡。如“桓石虔之差疟”,引自《晋书·桓石虔传》“桓豁字石虔,为人勇壮,时有患疟者呼桓石虔以怖之,疾者多愈”,此处之“桓豁字”,应为“桓豁子”。庾衮,晋朝明穆皇后伯父,少履勤俭,笃学好问,事亲以孝称,《白氏六帖》卷九引《晋书·庾衮传》曰:“庾衮字叔褒。咸宁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复病,疠气方盛,父母诸弟皆出于外,衮独不去。父母强之,可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间又抚柩哀号不辍,十余旬疫劳消歇,家人乃反,毗疾差,衮亦无疾。”

(五)关于兽医学知识

《白氏六帖》卷九《兽医第三十三》所载“兽医”,引自《周礼·天官·冢宰》“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凡疗兽疡,灌而劀之,以发其恶,然后药之、养之、食之。凡兽之有病者、有疡者,使疗之”,详细地介绍了兽医的概念、职责与治疗方法。《白氏六帖》还收载了数名历史上有名的兽医。如张里,汉代兽医,善于诊治各种马病,《白氏六帖》卷九引《汉书·食货志》“张里以马医击钟”。黄宪之父,汉代牛医,善治各种牛病,《白氏六帖》卷九注引“黄宪”,指出其父是东汉初年有名的牛医。“巫马”,周朝时期设置的治疗马病的官职,多由有名的兽医担任,《白氏六帖》卷九载“巫马,掌养疾马而乗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受财于校人”,原出《周礼·地官·巫马》,书中引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乘谓驱步,以发其疾,知病所处,乃治之相助也”。

从以上《白氏六帖》中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可知,虽然该书没有征引《内经》、本草、方书、针灸著作中的内容,但却保存了大量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中的医药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和重视,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医学知识书写的载体和方式。

《白氏六帖》中医药学知识的主要来源

《白氏六帖》采经传、百家之语,“摘其英华,以类分门,悉注所出卷帙名氏于其下”,因而摘引了大量唐以前的原始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经书

《白氏六帖》所引儒家经典文献,有西周文王姬昌撰《周易》,周公姬旦撰《周礼》之《天官》《地官》,东周时期鲁国左丘明撰《左传》《国语》,孔子及其弟子撰《论语》,《尚书》之《顾命》《洪范》,战国齐人公羊高等撰《春秋公羊传》,汉戴圣撰《礼记》,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等。

(二)史学和法律著作

《白氏六帖》所引史学著作,有汉司马迁撰《史记》之《扁鹊仓公列传》《司马相如列传》,汉班固撰《汉书》之《高帝纪》《韦玄成传》《扬雄传》《杜钦传》《食货志》,晋陈寿撰《三国志》之《武帝纪》《何夔传》《贾逵传》《夏侯惇传》《华佗传》,南朝范晔撰《后汉书》之《郭玉传》《华佗传》《马援传》《赵岐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之《律历志》《孝友传》《陶侃传》《皇甫谧传》《陈寿传》《裴頠传》《隐逸传》《殷仲堪传》《乐广传》《桓石虔传》《庾衮传》《范宁传》,以及唐吴兢撰《唐国史》。

《白氏六帖》所引唐朝《三疾令》,是极为珍贵的唐代法律文献,可以和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中《唐令》进行对比研究。

(三)地理、辞书、诗赋、文集和诸子等著作

《白氏六帖》所引地理、辞书、诗赋,有晋张华撰《华阳国志》,先秦时期成书的《尔雅》,汉代枚乘撰《七发》,南朝梁萧统撰《锦带书十二月启》等。诸子著作,有《老子》,秦国吕不韦等撰《吕氏春秋·至忠篇》,庄周撰《庄子》,列御寇撰《列子》等。

可见,《白氏六帖》中的医药学知识,主要来源于唐以前儒家经典、史书、诸子、辞书、诗赋和政府律令等著作,尤其是对唐朝所撰史学著作征引较多。该书中虽未见有引用医学本草、方书、脉学、针灸、养生等著作,但却保留了史籍援引医籍中的大量内容。如《史记》载汉淳于意撰《诊籍》,《汉书·艺文志》载汉代以前医籍书目,《后汉书》载郭玉撰《针经》《诊脉法》,《隋书·经籍志》载医籍书目,《白氏六帖》均有征引,倍显珍贵。这些是由《白氏六帖》作为类书的性质所决定的。

作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白氏六帖》按“医”“药”“疾”“疾疫”“兽医”等门类,将某一学科或某一类别的医学知识或文献资料条理化和系统化,便于人们检阅和应用。书中收载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临证医学知识,包含历代医人、医德、医术与医政,药物学知识,疾病学知识,瘟疫知识,兽医学知识等。其医学知识主要来源于历代儒家经学著作、史学和法律著作、地理、辞书、诗赋、文集和诸子著作等,汇集了大量医学文献以外的珍贵医学史料,是研究唐代以前中国医学史的重要文本资料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借鉴作用。

《白氏六帖》在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医学内容成为历代官、私类书、医书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如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览》卷三六六《人事部七》,几乎全文征引了《白氏六帖》中“疾”的内容。明朱橚《普济方》卷二五二《诸毒门》引《白氏六帖》:“青丘狐,食之令人不蛊。”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上《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中,引有《白孔六帖》一书。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载“犀角”,引《白孔六帖》“辟寒犀,色如金,严寒时,暖气袭人”;“酒”,引《白孔六帖》“秫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樽;稷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樽;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樽”等。

然而,也应该看到,尽管类书中征引的医学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但某些引用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或错讹问题,如摘编引文、重引引文、增减引文、错误引用和不明出典等。我们在利用类书类医学文献从事校勘传世医著、辑补散佚著作和进行中国医学史研究时,一定要仔细地加以辨析。

【本文首刊于《中医药文化》2023年第1期,原题为《唐代白居易编撰〈白氏六帖〉中的医药学知识》,韩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钟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