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西方名画相遇上海①|42万人次的英国珍藏展,留下了什么
5月7日晚,直至零点,上海博物馆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上博用一场持续24小时的“艺术嘉年华”活动,为“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做最隆重的告别,这场持续98天的特展终于落下帷幕,这也刷新了中国博物馆收费特展的观展人数新纪录:超过42万人次。
一场关于西方绘画的特展,缘何成为沪上红极一时的文化现象?紧随这一特展,在上海,西方艺术经典特展近期纷至沓来:东一美术馆“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宝龙美术馆“西方人物绘画400年”、西岸美术馆“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所有这些,一方面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百年来一以贯之的文化格局与海纳百川的胸襟,另一方面,也仍然留下了不少思考。
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认为,上博“对话世界”系列展览彰显了上海对全球文博资源的配置能力,有力推进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让上海成为“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从今天起将刊发系列特稿《当世界名画相遇上海》,本期关注的是:英国珍藏展,留下了什么?
展览现场
即便是最后一晚,即便是临近“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全部落幕前的一两小时,上海博物馆的展厅内,仍然挤满了依依不舍的观众。
5月7日夜,“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览现场。
这其中,有两次三次四次甚至五次六次进入展厅真心喜爱的观众,也有不少专程前来“轧轧闹猛”的网红打卡者,这些名作,对真正热爱艺术的观众而言,当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然而,持续拥挤的现场,从某种程度而言,对观展体验确实也是打了不少折扣。
“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在上博最后几小时的展出,依旧人头攒动。
有现场观众昨晚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说,“这是第三次来观展,以为人会少一些,哪知道还是一如既往地‘人从众’,看了十多分钟,只好到楼上的陶瓷馆与书画馆寻一些清静。”
5月7日夜,“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厅外的队伍。
回顾展览开幕后近百天的时间里,凡是经过上博南广场的人总会被门口漫长的队伍所吸引,打卡“英国珍藏展”已然成为一股潮流。上博引进该展的初衷希望国内的观众不用飞越大洋就能看到西方美术史的经典之作,但事实是,“打飞的”跨省来观展的人也比比皆是。而一个背景是,这是上海博物馆的一个收费特展。
展览现场
“40万+”的爆款展览
闭幕前夕,随着撤展时间临近,人流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上博。刚刚过去的深夜,上海博物馆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长长的队伍在大堂也折了好几个来回。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上博建馆以来首次全天候开放。
上海博物馆南广场等候入场的观众
来自常州的薛女士跟同伴通过安检后就直奔“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我不是艺术领域的从业者,就是单纯很喜欢印象派的画作,这次是冲着梵高和莫奈的作品。”上海的何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博爱好者,逛展、研学、参与志愿者讲解都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平时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他,这次也来刷了五次特展。
展览现场
“我本来以为夜晚人会少一点,结果人更多了;以为夜间观展会稍微沉闷点,但实际大家还是很活跃地在讨论这些画作。”“从来没有来过夜晚的博物馆,喝两杯咖啡就来了,这种夜间观展形式很适合上班族。”“我今天是第六次过来了,前几次也都是下班后夜场过来,从16点看到21点,最后都是被保安请出去。”……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首次合作,以教科书式的方式,通过精选50位艺术巨匠的52件展品,完整呈现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欧洲绘画史。主办方给展览的定调是“一个浓缩的、精华的西方美术史,同时也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迷你版”。事实上,不同的观众带着各自不同的期许走入展厅,也从中收获了不同的审美需求和情感共鸣。
五一假期,一位来自北京的90后姑娘王光聿幸运地成为了上博本次特展的第四十万名观众,这也是中国博物馆自收费展以来史无前例的。“我从小学的是国画、工笔画,但我认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能看到这么多伟大的西方艺术大师真迹,这样的机会真的很难得。毕竟看油画原作和印刷品之间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王光聿对澎湃新闻说。
闭幕前夕,上博大堂蜿蜒曲折的队伍等待观展
据上博馆方统计:“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期98天,800平方米展厅,吸引超过42万人次观展,单日接待观众量最高达6001人。线下文创消费额超过2300万元。
“我们之前预估有20万左右的观众会来看这个展览,但是没想到实际人数比预期翻了一倍。”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其中,有将近60%的观众是来自外省市,有将近15%的观众是来观看两次以上的,最多的一位观众一个月里来看了12次。
展览现场
展览引发的热烈反响也超出了英国国家美术馆馆方的预期。这是他们首次将馆藏送到中国大陆展出,上博是他们精心挑选的合作伙伴。这也为未来双方继续合作奠定了基石。
不过也有令馆方始料未及的状况发生,由于此前低估了展览的市场反响,没有将作品分成两个展厅。一个展厅原本够容纳52幅画作,但参观人数太多,特展开幕后,展厅内黑压压人头攒动就显得分外拥挤。
略显局促的展厅、无法施展的照明、频繁响起的警报声,观展体验欠佳成为本次展览最大的吐槽点。
展览现场
不过这原本是为上博东馆开馆量身打造的展览,放在上博本馆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内展出,唤起了人们对2017年盛夏“大英百物展”开展盛况的记忆,以及更早前,被反复述说的“晋唐宋元国宝展”排队盛况,从一个“现象级展览”串联起之前若干个“现象级展览”,这是独属于上博的辉煌。
“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现场,2002年。
高品质的展览和越来越普及的艺术
“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成为“现象级”大展,其大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褚晓波认为,展览开幕的时机在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之后,积压已久的文化消费需求被有效释放,以及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辐射力、影响力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因素。最为关键的还是展览本身要足够精彩,“只有高品质的内容才会吸引观众愿意花钱买门票来看展。”
展览现场
回溯上博过往办展历史,“上博出品”一直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而重视国际合作交流也是上海博物馆一贯以来的传统,其中不乏举办重磅的西方艺术经典展。自上博人民广场新馆建成开放以来,与英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知名艺术机构均有合作办展。近十年来,上博举办的轰动一时的大展,既有自主策划、汇聚全球十几家重要艺术机构馆藏的“元代青花瓷器大展”(2012年)、“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2018年),也有与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大英博物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等合作引进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黑石号出水文物大展”等。
2017年6月29日,上海博物馆,二楼“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展厅前,排队进入尾声的观众继续耐心等待工作人员放行进入展厅。视觉中国 图
展出过的西方经典则包括梵高的《麦田》、莫奈的《睡莲》,来自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的提香、委拉斯开兹、鲁本斯、凡·代克、戈雅,美国艺术300年,太阳王统治下的法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康斯太勃尔、透纳、米莱的风景画以及“美国艺术八十载”中,爱德华·霍普《夜游者》的孤独感也曾久久存续于展厅,令人回味。
上海博物馆,“美国艺术八十载”展出爱德华·霍普《夜游者》
每个被反复提及和回味的展览,都是上博立足自身馆藏与学术能力,呈现策展能力与学术研究“比翼齐飞”的经典案例。
由伦敦泰特美术馆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 2018年
英国风景艺术研究专家马尔科姆•安德鲁斯教授,现场诵读华兹华斯的诗歌《丁登寺旁》片段。
就“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而言,虽然是一个国际引进大展,且延续了此前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赴日展出时的名称,展品却完全更换过一批,展览的最终呈现也体现了上博策展团队的理念、学术思考和双方博弈的结果,比如对展品的遴选要保证其馆藏中欧洲古典艺术大师杰作的整体阵容,对梵高重要作品的争取等。
“这次我们不仅仅是引进西方作品,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我们更强调‘与世界对话’,想要在展览中融入我们的想法,想要展现中西文明之间的相通性。”展览中方策展团队负责人、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说。
梵高《长草地与蝴蝶》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品)
“ 要说从这次特展中积累了什么经验?最重要的是信心。”褚馨说,“我们完成了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而且没有面对面,完全是通过网络交流完成的,这给了我们博物馆人一种职业的信心。未来其他的展览我们也能够做下来,也能够挑战更大难度的展览。”
除了办成高品质展览的信心,市场和受众的反馈也给馆方带来了莫大的信心。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也意识到了中国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准已经远远超过以往。观众对艺术品的理解能力和艺术修养非常高。”褚晓波说。
展览现场
过去认为比较小众的艺术展,如今的受众面正变得越来越广。拿这次特展来说,教科书级的西方美术史特展,除了会吸引周边高校、文博机构等专业艺术工作者的关注,其大部分观众构成还是普通观众、艺术爱好者或亲子家庭。
戈塞特《年轻公主(丹麦多萝西娅)》英国国家美术馆藏(“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品)
“最初很多人认为,艺术展是给艺术从业者看的,与大众无关;如今10余年过去了,不理解的人少了,愈来愈多的市民和游客愿意走进美术馆。”一位业内人士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时说,“艺术普及需要时间慢慢深入观众心中,这有一个过程。”
上博“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面向儿童的教育活动
而借着这次教科书级名画汇聚上海的难得契机,上博也适时展开“社会大美育”课堂,围绕大展,面向不同受众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包括对话世界导赏、开放的艺术史系列讲座、小艺堂系列工作坊、上博文化沙龙、上博学院·穿越欧洲美术史等美育项目。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说:“通过这些美育项目,展示的艺术作品被重新理解和解读,满足了人们的美育需求,使艺术和美更深入人心。”
西方艺术经典在上海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特展接近尾声之时,东一美术馆“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紧随其后开幕,在上海,西方艺术经典特展近期更是纷至沓来,宝龙美术馆“西方人物绘画400年”、西岸美术馆“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恰如一篇文章的标题所形容的——“我在上海看完了波提切利的一生”,这一方面诠释了西方艺术展在当下上海的“内卷”程度,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则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去接受艺术的熏陶。
波提切利《三博士朝圣》(1474-1475)目前正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右一为波提切利自画像。
一直以来,上海这座城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着多元文化,也是中国对西方文化艺术关注度与接受度最高的城市。上海也被誉为现代中国油画的发祥地,自近代开埠以来上海就具有的国际化、现代性特征,赋予了这座城市特殊的内涵和精神气质,也塑造了市民的文化艺术品位。
上海西岸美术馆“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傅山《草书七绝诗》(右)与亨利·米肖《水墨画》并列。
据澎湃新闻此前梳理,1949年以后,早至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就有较大规模的西方经典名画开始展出,及至世纪之交,随着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等纷纷落户人民广场,东西方艺术在此地汇聚,构成“环人民广场”的文化圈。在21世纪首个十年,上海博物馆就曾展出过《麦田》和《睡莲》,以及来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绘画名作(从塞尚到波洛克),来自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从提香到戈雅”和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的文艺复兴作品。现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上海的文化艺术生态格局早就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多的民营美术馆、民营机构加入其中,西方艺术经典的引进呈井喷式爆发。
2014年,“天协文化”在上海K11举办的“印象派大师 · 莫奈”展
目前,上海平均不到10万人就有一座文化场馆,文物美术藏品超过230万件/套,每年举办展览约2000场,接待观众可达2000万人次,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名牌和千万级流量入口,也给予艺术经典足够的物理和认知空间。
宝龙美术馆“西方人物绘画4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藏精品展”展览现场
“这是压力也是动力,所以我们也不断地自我加压,”谈及当下上海艺术展的生态,褚晓波说,“上海博物馆作为反映上海文化艺术的一个地标,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国际基础和海外影响力,上博策划高品质国际大展具备一些先发优势。未来,上博不仅要引进海外的展览,我们还会将海外展品与上博馆藏、国内其他博物馆文物联动,让东西方文明交流、古今对话。这也体现了上海博物馆的策展能力和国际资源配置能力。”
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认为,上博“对话世界”系列展览彰显了上海对全球文博资源的配置能力,有力推进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让上海成为“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