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漫长的季节》:精致的悬疑,可以在明媚的东北发生 | 对话导演辛爽

2023-05-08 14: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把悬疑生活化,是导演辛爽在《漫长的季节》中对于悬疑的处理手法。故事的结尾,前期铺陈的三条时间线融为了一体,以首尾呼应的方式,点题“漫长的季节”终将过去,也带来屏幕内外那个“共鸣”的响指。

此前,辛爽已凭借《隐秘的角落》名声在外,新作豆瓣评分一路狂飙后,他个人的经历被频繁提及,和剧集的ost一起,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大家在琢磨,隐藏在《漫长的季节》背后,一贯低调的辛爽,个人的创作特性。

但观看《漫长的季节》的过程,基本不会想到辛爽是谁。

因为《漫长的季节》的人,日子是不圆满的鲜活,沮丧和绝望,也是带着劲儿的生机勃勃,至于聚首与离散,荒诞总是有的,但人性使然,加上人生又多怅然,最终都让彼此的羁绊,在时间的铁轨里,成为某种可贵。

你会记住这些人,而忘记了这是一部被人为创造出来的作品,就像你住在那里。

你会记住主角王响,一个旧国企钢厂的火车司机,跟一个乐队的主唱似的,东拉西扯地把彪子、马队这些已经被生活踢到边缘的人,组成了一个神神叨叨,想要破案的东北“老年摇滚乐队”。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天真与世故在一张脸上,碎嘴的聒噪中常有打破复杂的深刻,不被人理解但不改对这个世界的深情。

至于小分队之外的人,王响又换了角色,他更像是某个交响乐团的首席,那些人各自独立,自己过活,却又围绕着他的执着共振,在《漫长的季节》中,一起演奏出了人生的丰富。

只是,在《漫长的季节》里,人生的“丰富”,其构成并不深奥,也不宏大,而是由个体的自我承担和选择,在混沌和生活琐碎中彼此碰撞实现。

即使是案件的实施者沈墨、傅卫军,他们的存在也是这样的。诚然,是他们的选择,带来了乐曲中部分小节的走调,错音,最终改变了乐曲的面貌,但他们身上的悲情与悬疑,并未被给予大篇幅进行某类“典型”的塑造。相反,大部分时候,他们是次要甚至闪现式的存在,在简练勾勒的生活场景里,处于困顿中的他们,所展现出的生而为人的要与不要,却让观众格外清晰地看见,他们原本就是交响乐曲中的一部分。

整体上,以王响为牵引,两种感觉和谐地共存在一个作品中,构成了《漫长的季节》现实又诗意、浓郁又淡然、紧张又戏谑的气质,并且创作中特别容易产生“主次”错位的调性与节奏,从面对观众的角度,《漫长的季节》也处理得可以接受。可看性和文学性都保持住了。

五一假期的第一天,《漫长的季节》迎来了会员大结局,导演辛爽接受了多人提问的访谈,访谈其实并没有透露太多《漫长的季节》故事本身的细节,更多地是被问到了作为一部获得豆瓣9.5高分的作品,主创的能力和技巧到底体现在了哪里。对于这些问题,辛爽回答得都很简练,但细看后,能够理解的,是在故事之外,为什么辛爽和主创班底能交出这样的作品。

包括辛爽本人在内,他们都足够专注。这种专注投射到作品上,是他们的喜好、能力、追求,被作品接纳,最终成为他们创作的证明。

居中为 导演辛爽  

“向前看,别回头”,《漫长的季节》首尾呼应的这句,在辛爽的访谈里,也似乎是一条暗线,作为导演,他有复盘技巧的需要,但作为创作者,他并不想在某种定义里停留,也无意要制造某种趋势和类型,他和团队想持续做新的东西。

悬疑题材走到了现在,《漫长的季节》确实给出了新的面貌,对于大众而言,是时候看见一个明媚的东北了。

   

“生活本身是最大的悬疑”

  Q  这几年其实从生活质感去解读悬疑剧,也是跟悬疑剧的⼀个发展有关系,当下的具体的类型来讲,你会如何来理解这种悬疑感?

辛爽:这次把悬疑犯罪的材料用⼀个比较生活化的方式去处理,是我们针对《漫长的季节》所做的⼀个工作,希望给观众呈现出⼀个比较新鲜的东西。

《漫长的季节》我理解的悬疑感其实就是生活悬疑,它是⼀种处理方式和悬疑犯罪材料的反差。

另外⼀个对悬疑的理解,我觉得生活本身其实就非常悬疑,生活本身其实是最大的悬疑,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人生下⼀刻会发生什么,你的命运下⼀刻会给你什么。

  Q  近来推出的犯罪悬疑剧集都开始尝试与具有社会性与时代性的话题架接,《漫长的季节》也关注到了失独老人、女性议题等等,你觉得在创作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这些现实元素与悬疑犯罪的主题进行结合?

辛爽:其实不光是在悬疑这⼀类型,我觉得其实任何类型本质上都是在讲人的故事,最终其实我们关注到的还是人、人的情感。所以其实我们不论做任何东西,不论这个故事发生在任何地方,我们最终始终关注到的还是人本身。

“三条时间线互为谜面和谜底”

  Q  《漫长的季节》中整个生活的质感,比起⼀些悬疑剧,可能呈现出来的⾊调⽐较明快,你是怎么去表达剧中的这种生活的质感?

辛爽:因为我自己本身是东北人,我对东北其实非常了解的。从小到大都生长在东北,过往大家看到以往的很多剧集里边、或者电影里边对东北的描述,大部分都是比较冷、有雪,然后那种肃杀感,但其实我们这次希望呈现出来的,是⼀个我印象中特别明媚的⼀个东北。其实那些⼈都是非常积极生活的,其实是想强调这部分的东西。

  Q  剧中用了97 年、98 年和2016 年三条时间线来交错叙事,能具体阐述下这个设计吗,以及还用了哪些方式来呈现生活悬疑?

辛爽:我觉得时间线是这个项目的魅力之⼀。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剧里的一首诗,就是班宇老师写的《漫长的》,它里边写到了⼀个关于 “响指”的意象,这三条时间线(97 年、 98 年和 16 年三个年代)其实每⼀条线都像是另外⼀条时间线的⼀个“响指”, 只有这几个“响指”产生共鸣的时候,这个故事才真正的开始了。

多线叙事的意义,其实并不是为了看起来多酷炫,更多因为它能更好地为这个故事服务。因为其实你能感受到这个故事如果按顺序来讲的话,其实它是产⽣不了观众看到的这种感受的。

这三条时间线三条故事线,是互为谜面和谜底的。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会⽐较注意什么时候给到谜面,然后什么时候在另⼀条线给到谜底,只要把这个东西控制好了,这三条时间线就可以形成它的⼀个威力。

  Q  对你来说,呈现生活质感,包括每一个时期的生活质感,为什么会这么重要?

辛爽:因为生活质感其实本质上就是你为⼀个故事选择⼀个舞台,就是那个舞台到底像不像⼀个真的东西,真的生活对观众很重要。

如果大家不相信那个舞台的话,大家也就不相信那个故事,大家不相信那个故事都会不相信那个人物,所以所谓的生活质感其实就是我们要为那个故事选⼀个非常真实的舞台。

  Q  这种生活质感,它其实会容易陷入比较沉闷的节奏当中,还是节奏的问题。怎么去把握?

辛爽:其实不用平衡,因为我理解的沉闷,就是你没有东西可看才叫沉闷,你有东西可看的时候那个就叫沉浸。

我在做的时候,尽量确保观众在每时每刻都有东西可看,其实就可以避免你所说的沉闷的感受。

“让生活质感流动起来”

  Q  这部剧是⼀个原创剧本,剧本创作的周期大概是怎么样的?当时创作的侧重点是什么?

辛爽:我拿到这个剧本的时候,这个剧本可能已经是完整剧本的第四稿。

我们在第四稿的基础上,用了将近⼀年的时间去做了⼀个调整。调整的重点就是强化了原剧本中比较生活质感的部分,并把原剧本中生活的部分和悬疑的部分、犯罪的部分做了⼀个平衡,然后把原剧本中⼀些我们觉得很好的⼈物把它做放大,其它就是增增减减的一些工作,把主题变得更明确。

  Q  这次除了秦昊、刘琳等演员是之前合作过的,主演中范伟、陈明昊等演员合作的机缘是什么?怎么评价几位演员对角色的塑造?

辛爽:演员的选择其实是这样的:我们在做剧本,角色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考虑合适范围之内的演员。所有演员其实都是⼀样的,都是我们会见面、会聊,会聊彼此对角色的看法,然后最终选⼀个最适合这个角色的⼀个⼈。

范老师是最早比较符合王响这个角色的⼀个演员。当时我和范老师见了一面,然后我讲了⼀下我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我希望把这个故事呈现出⼀个什么样的风格,然后范老师当时其实是认同这个方向的, 然后他挺喜欢这个故事的,并且确实他也真的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对我们团队来说,其实他(演员)是话剧舞台上的,或者他是拍电影的,我们不会太关注,我们比较会关注他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个⻆⾊。陈明昊老师就比较适合我们内心对马德胜这个角色的定位。

你把好演员放在⼀起,就能产生一个比较特别的化学反应,他们仨(范伟、陈明昊、秦昊)放在一块的化学反应,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非常有魅力的这个样子。

  Q  当时对演员的要求是什么?是临场发挥可能会有很多空间,还是说因为确实悬疑剧的结构比较特殊,它其实很多地方是要卡点的,会更按剧本一些?

辛爽:其实这次在创作上,在表演的创作上,我是给了空间的,其实⼤家看到的很多现在非常有生活质感的戏,有⼀部分台词其实是现场发挥出来的,是现场碰撞出来的。演员可在剧本的结构、情境、语境下进行一定的发挥。

我这次其实是希望演员自己有一些发挥的空间的,那样的话那个戏可能看起来生活质感会更强烈⼀些,会更流动起来。

“形式感其实就是内容本身”

  Q  有观众评价说你的作品形式感十足,它从片头、片尾、海报包括音乐,都充满这种设计感,你觉得这种设计感或者说形式感对于悬疑剧的受众来说,能增进他们怎样的⼀个受众体验?

辛爽:其实我处理形式感都是把它当成内容处理的,形式感其实就是内容本身,这个东⻄其实可以给观众形成⼀个比较完整的感受。

  Q  观众评价《漫长的季节》开创了⼀个比较精致的感受,这种精致的感受是怎么样实现的?

辛爽:其实我首先得谢谢观众,他们能感受到这种精致,然后也得谢谢所有的我们团队里的各个部门。

我可以举⼀个例子,我们每个部门是怎么工作的,举⼀个声音部门的例⼦,其实从声音设计到混录,我们大概用了六七个月的时间,这六七个月里边时间大部分都用在,比如说我们⼀个开门声或者关门声,可能我们需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这个部门去调整它的音色音量。其实可能就是因为每个部门都有这样的⼀个工作态度、工作状态,然后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我们在细节上的⼀个处理。

  Q  音乐制作量有多大,或者说挑选的样本有多少,因为可以看得到这个范围是非常的广泛,整个挑选的范围有多大?

辛爽:范围其实不大,就是现在你看到的这么大,我是希望在这个戏里呈现更多的质感,因为这个戏里本身从人物到故事都会呈现比较多的层次和质感,所以在音乐的选择上可能也会匹配着叙事,相对会多⼀点风格。

  Q  为什么选择以不同的片头曲去引入故事,这背后体现了怎样的⼀些设计?

辛爽:用片头曲引入故事这种,其实这个灵感是来自于⼀些舞台剧和话剧的开场。

⼀般我们在看话剧的时候,话剧在没开始之前通常可能有⼀段⾳乐,或者是 有⼀个什么样的声音,是和话剧本身的内容或者主题、或者情绪是相关的,其实是在让观众进⼊故事之前先进入⼀个情境,进入⼀个气氛。这次的片头曲主要是承担了这样⼀个作用。对我来说,这些音乐是为了故事,为了叙事服务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