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日立夏|残红一片无寻处
癸卯年 / 柒 立夏
2023年5月6日 - 5月20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芳景销残暑气生,感时思事坐含情。
无人开口共谁语,有酒回头还自倾。
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
春归似遣莺留语,好住园林三两声。
——唐代|白居易《春尽日》
夏
芬芳散去、春景残败,夏日的炎热气息渐浓。不由得令人感叹时节变迁,心事重重,独坐在小院中。没有人能陪我说说话,只能喝尽杯中酒,自己又再倒上一杯。酒后醉倒在几丛芍药花中,渴望喝一碗昌明绿茶。春天的离去似乎也带走了黄莺的歌声,园林间依稀只能听到三两声莺啼。
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春尽日》,描写了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致,诗中抒发了三分对春光易逝的不舍,还有七分对生活的热爱。春天再美,也终将会有“芳景销残”的时候。然而,在伤春之余,也不要忘了,四季轮转是亘古不变的,所有逝去的,都将会以更加美好的方式,再次回归。
春日已尽,夏日绵长,中华大地陆续步入了炎热的夏季,迎来了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是的,立夏的另一个名字,便是白居易诗中的“春尽日”。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在谷雨之后、小满之前,时间为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前后。立夏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正式确立了。它代表了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到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意思是说,立夏,在农历四月份。立夏的“立”和立春的“立”意义相同,都是开始的意思。假通大,“夏”,也就是大的意思。到了夏日时节,万物都渐渐长大了。
的确,此时大江南北的气温都再度上升,雷雨也普遍增多,酷热的夏天即将到来,农作物也进入生长的旺季。
物 候 与 气 候
/
LI / XIA
立夏,是告别春天、迎来夏日的转折点,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温度逐渐升高,雷雨增多,万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唐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就生动描写了立夏时节的景物。
立夏三候分别是: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随着温度升高,阳气渐长,蝼蛄开始鸣叫,蚯蚓也渐渐从地里爬出来,而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王瓜也在这一时节快速攀爬生长。
一候
蝼蝈鸣 绿肥红瘦万物并秀
带着生命初蕴的欢喜,我们欣欣然走进五月,走进夏天。
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立夏节气到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
迎夏之首,末春之垂。
“立”是开始,也是一个转换与过渡的时节。夏已翩翩登场,春却还在台边徘徊,且行且回头,使得大地处在热度陡升却不乏温柔的气韵中。温热而不炎热,万物和畅。
但春天的花,已是全然凋谢了。
玉兰、樱花、桃花、梅花、丁香、海棠,早不见其芳踪,树杈间满是丛丛绿叶。
纵是那群芳之冠的牡丹,也已落英缤纷。艳丽如映日红,柔美如赵粉,奇特如海黄,雍容如洛阳红,红的,粉的,黄的,白的,紫的,花瓣散落一地,让人感叹这至美的瞬间凋落殆尽。
看那零落的花瓣静静地躺在土壤里,裸露的根深扎于泥土之中,满枝绿叶蓬勃地向上生长,忽然间,便让人感觉到夏天的力量,大地的力量。
夏天的力量,是生长的力量。
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那么夏就是长的季节。
立夏一般在农历四月,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气,故称“四月节”。但今年因为闰二月,所以此刻还在农历三月。
南方的早稻已经分蘖,油菜已然结籽。北方地区的冬小麦也在扬花灌浆。春播作物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都相继出苗了。这时,就得时时遍锄农地,既给大地松土,防止水分蒸发,又可锄掉田中杂草。万物蓬勃生长,田间杂草自然也是猛长,故而农人积累的经验说:“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
立夏节气的物候,充满了田园气息: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意思是说,在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鸣叫;接着由于地下温度持续升高,可以看到蚯蚓爬上地面;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果实开始长大成熟。
时下正是初候“蝼蝈鸣”。朱右曾校释《逸周书·时训》时写道:“蝼蝈,蛙之属。蛙鸣始于二月。立夏而鸣者,其形较小,其色褐黑,好聚浅水而鸣。”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则说:“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
不管蝼蝈是蛙还是小虫,总之是一种阴气重的穴居动物,到了立夏时节,也开始跑出洞来,活跃在稻田旁、池塘边,既可食用水中的小生物,又可在稻禾下乘凉,还可以抬头吞食飞行于田间的昆虫,吃饱后心满意足地鸣叫着。
连不起眼的小小蝼蝈都生活得这么自在、惬意,可见立夏时节是多么适合万物生长啊!绿肥红瘦,万物并秀,共同谱写出宏大的生长交响乐,这正是夏天最普遍最生动最美妙的情景。
夏天之色的最大变化,是春之黄绿变成了夏之深绿。凋落的春花也融入这强大的生长主旋律之中。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对此最形象最经典的表达。春花虽谢,却会回归大地,来年又勃然绽放。而那枝头,不正是花开花谢间孕育的生命在生长吗?凋零的花瓣依偎着土地,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万物的轮回,生命的往复。
二候
蚯蚓出 生如夏花绚烂
当蝼帼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在田野乡间,便进入了立夏二候“蚯蚓出”。
蚯蚓,人们既熟悉又不熟悉。我们都知道它就像勤劳的松土工,在土里钻来钻去,让土地松软,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还知道它是一种有趣的动物,弄断了,可以再生,自己长出来。除此之外,就知之甚少了。
《七十二候月令集解》诠释说:“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蟺。《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阴而屈,阳而伸。蚯蚓不仅蛰伏着度过整个冬天,而且要在地穴里待完整个春天!直到夏天潮热日盛,才会爬出地面。它喜欢阴暗,喜欢潮湿,喜欢安静,即使在夏天,也是昼伏夜出。下雨之后,往往有大大小小的蚯蚓从地下钻出来,为什么呢?因为雨后地里氧气减少,它得出来透透气。
老祖宗智慧的高妙就在这里了。进入立夏节气后,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至,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蚯蚓虽是不起眼的小不点,用作初夏时节的物候,却是再合适不过。透过小小蚯蚓的活动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地之气所发生的精微变化。
蚯蚓的外形很少引起文人吟诗舞墨的兴趣,“蚯蚓出”的时节却有着动人心魄的美感,引无数文人争相吟唱。
一年十二个月,只有五月的鲜花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具有多重美感:自然的,艺术的,哲学的,甚至信仰的。
芍药,蔷薇,玫瑰,月季……五月的鲜花是无边无际的灿烂,是流光溢彩的张扬,在饱满的阳光下,抑或在倾泻的大雨里,花朵们仰头而笑,带着昂扬的热力。
艺术家们的感受是相通的。充满浓烈的生命之力,一片一片的色彩闪耀在最饱满的阳光下,如同奔驰、跳跃的生命的精灵。色彩的绚丽其实是生命的绚丽。
郑振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生如夏花》的翻译堪称绝版。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怎样的绚烂?怎样的静美?
这是生命成长的自然状态。年轻的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轻狂不知疲倦”。看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唯有生命之夏是如此张狂,生命的热力不可阻挡地发散出来,带着决绝,带着不以为意的放纵。
这又是生命成长的一种价值选择。“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这就进入了生如夏花的更高层次——让生命绚烂地绽放,成为理性的选择,成为一种价值观,即便遭遇雨雪风霜,或者深受不可把握之苦,生命之花还是要热烈地开放。
对于这个层面,从中国传统哲学里走来的我们应该有更深的感悟。中国传统哲学讲“反者道之动”,讲“未知生,焉知死”。
“生如夏花之绚烂”和“死如秋叶之静美”是一体的,当生命怒放时,要预见到生命终有凋落之时,而当生命凋谢时,亦应知悟其中所孕育的新生。生的同时已伴随着死,而所谓死不过是一个瞬间,是另一种生。故而,当时节进入立夏二候“蚯蚓出”,生命该像夏花般绚烂之时,就要把握好这耀眼的时刻,尽情地绽放,这才是顺应了天道。
歌手朴树也写了一首《生如夏花》,他唱道: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我在这里啊
就在这里啊
惊鸿一般短暂
像夏花一样绚烂
这是一个多美丽又遗憾的世界
事实上,熄灭并不意味着永不能再回,生命只要在该燃烧的时候燃烧了,熄灭时就不会是没有痕迹的熄灭。
只要美丽过,就不会有遗憾。知秋叶之静美,方惜夏花之绚烂;悟生如夏花绚烂之理,方达死如秋叶静美之境。在备受浓烈的生命之力感染的同时,进入一种平淡天真的诗境,这样的生命境界,不是更具美感吗?
三候
王瓜生 田园之朴孕博爱
当王瓜的藤蔓快速生长攀爬,立夏时节便进入了三候“王瓜生”。
天地之变每一天都在发生,仅仅积累五日,就会有物候之征的转变。现代人对此却每每置若罔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回到老祖宗的智慧之中,回到天地之气的本真之中,来感受和参悟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
那么,在立夏时节,阳气盛发到了怎样的程度?二候“蚯蚓出”,蚯蚓是至阴之物,感应到了阳气渐盛而群起出土。进入三候“王瓜生”,王瓜是至柔之物,一种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会迅速地攀缘生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
连至阴至柔的动植物都活跃了起来,立夏的阳气自然已是盛极而使万物并秀!
立夏却并不炎热。不管在北方还是南方,人们都能感受到较大的温差。白天阳光饱满,给万物带来满满的生长能量;早晚煞是凉爽,一阵雨来,一阵风过,带来惬意的舒朗。这样的温差变化,最适宜万物生长,这正是上天对生命的精心护佑。
这一时节,已有新生的果实让人们尝鲜了。
江南的梅子、樱桃开始成熟,南国的荔枝也有早熟的品种上市,酸酸甜甜的,正是初夏的味道。
青梅之味,最引文人佳话。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饶有趣味:“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芭蕉分绿,柳花戏舞,午睡后闲看窗外儿童嬉戏,齿间还有梅子的回酸,这是多么怡人啊!怪不得陆游盛赞初夏比春天还要美妙:“夏浅胜春最可人。”
网络上一位写手对孟夏的描述,颇有天赋。我不知其名字,却尤喜这一句:“有一个地方,是我们的夏天,很多人能看到能理解却不屑,也有很多人看到却不能理解的世界。嗯,它又在和我们重逢的路上。”
初夏,确实是许多人能看到能理解却不屑的世界。看立夏的三个物候,“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充满乡野之气、田园之朴,孕育着生命,惠及众生,多少人安然享受,却又熟视无睹。
初夏,又隐藏着生命成长的隐秘,是许多人看到却不能理解的世界。在这变绿的叶片背后,在这微醺的暖风之中,在这爬动的小虫后面,是一个个生命的细胞在怎样神奇而急速地裂变生长?
春是生命的初度,从无到有;夏是孕育的过程,生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此时,宇宙像孕育万物的母体,表现出自然之中“爱”的天性,显示出最原始的“善”。当善在生命繁衍中被不断地彰显,从中才流露出万物之美。
把握真、善、美的要义,对“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的立夏世界便再也不会不屑。孕育万物的立夏时节,气韵深沉而富有生命的博爱与尊严。人类对世间的生命,包括那不起眼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要存敬畏之心,这正是中国文化里最让人感动的生命观。
传 统 习 俗
/
LI / XIA
说到夏天,大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空调和冰镇西瓜的身影。那古代关于立夏这一天,都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斗蛋
俗语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又称“苦夏”,是夏日常见的腹胀厌食、乏力倦怠、眩晕心烦的症状,小孩和体质虚弱者尤易疰夏。
此时民间每家中午都会煮鸡蛋,而且这些鸡蛋一定要完好无损,不能有瑕疵。他们会把煮熟的鸡蛋用冷水泡上一段时间,然后放进事先准备好的丝网袋里面,把这个袋子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进行斗蛋游戏,就不会疰夏。
斗蛋是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进行的娱乐游戏,鸡蛋的尖端为头,圆端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这样一个个进行比试,只要蛋破就是输者,蛋头胜者为第一,蛋尾胜者为第二。
迎夏
前面提到立春节气有“迎春”的古俗,在立夏节气,与之对应的,古代也有十分隆重的“迎夏”习俗。《礼记·月令》有载:“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可见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每年的立夏这天,天子都要亲自率领大臣们到南郊去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在中国古代,红色代表着庄稼成熟的颜色,所以在迎夏仪式上,君臣上下都要穿红色的礼服,马车必须是红色的,连车子上插的旗帜也必须是红色的,这寄托了人们丰收的愿望。
在迎夏仪式上,天子要祭祀神赤帝祝融。祭祀结束后,天子还会“启冰,赐文武大臣”,也就是命人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赏赐给大臣们。大臣们带着皇帝赏赐的冰块回家,制作成清凉的冷饮,供家人饮用。这些难得的冰块,为古代人民在炎热夏日送去了一抹冰凉的喜悦。
秤人
在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立夏时节流传着立夏“秤人”的习俗。秤人,也就是用一杆大秤,秤出人们的体重。
为什么要在立夏这日称体重呢?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嘱托孟获每年都要去看望后主刘禅一次,好好照顾他。此后孟获遵守承诺,在每年的立夏这天都去看望刘禅,即使后来蜀国灭亡,刘禅远在洛阳,孟获也年年如约而至。为了判断刘禅这一年来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在晋国受委屈,孟获想了一个办法——称一称刘禅的体重。如果刘禅变重了,就说明他过得很好,反之则过得不好。另一种说法是:当年刘备娶了孙吴郡主孙尚香之后,便把儿子阿斗交给孙夫人抚养,美丽聪明的孙夫人在每年的立夏这天都会称一称阿斗的体重,以表示孩子被养得白白胖胖的,好让刘备放心。
虽然秤人的来由说法不一,但渐渐地,民间相沿成俗,人们在立夏这日争相称体重,以此来观察夏天的身体变化。每逢立夏,人们用麻绳把一杆大秤吊在房梁或树杈上,下面悬挂一把椅子,被称的人就轮流坐上去,称重的时候还要说一些吉利话——小孩子们往往会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姑娘们会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而老人们一般会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这一习俗热闹有趣,寄托了男女老少最美好的愿望。
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如果这天坐门槛或是白天睡觉,夏天里会疲倦多病。
吃立夏饭
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第户讨米一碗,称“兜夏夏米”。立夏日将兜得的米与豌豆、笋、苋菜等食材露天煮饭,分送日前给米的人家。立夏饭含有“五谷丰登”的祝愿。立夏吃五色饭,还有祈愿一年到头身体健康的寓意。
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立夏饭都是糯米饭,饭中掺杂豌豆。桌上必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论。民间相传立夏吃蛋补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春笋形如腿,寓意人的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带壳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的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饮 食 文 化
/
LI / XIA
全国各地立夏有各种各样的习俗,尤其是南北方差异更大,今天跟大家说说苏州立夏吃的传统美食,大家立夏吃什么!
尝三鲜
自明代流传至今的立夏日见新的习俗,在各地也有所不同。见新,亦即“荐新”,人们把新鲜的时令果蔬祭献给祖先和神明,也有普通人的“尝新”习俗,顾禄《清嘉录》载苏州风俗:“立夏日,家设樱桃、香梅、元麦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蛳、馒头、面筋、芥菜、白笋、咸鸭蛋等品为佐,蚕豆亦于是日尝新。”
在太湖流域,立夏的时令“三鲜”是蚕豆、竹笋、青梅。“俗于立夏日啖青梅,云令人终岁神清不惛睡。”当梅子由青泛黄之时,便是绵绵的梅雨时节。
饯春宴
到了立夏,人们因大好的明媚春光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春天送行,名为饯春。
崔骃在《大将军临洛观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
饯春迎夏,苏州人会在立夏之日中午摆设午宴,菜着中有面筋、酒酿、酱猪肉以及金花菜等,据说可以“不症夏”。饯春宴也称樱笋厨,因为在席上樱桃和新笋都不可缺少。
食樱桃
立夏食樱桃是姑苏人家的雅俗。苏州樱桃有朱樱、紫樱、蜡珠、樱珠等品种,樱桃的名字听上去就很好听呢。《忆江南》中说,“新夏食樱桃,异种旧传崖蜜胜,浅红新样口脂娇,小核味偏饶。”现在市面上见到的多是美洲来的大樱桃,我们称之为车厘子,小家碧玉般的本地樱桃反而少见。范烟桥说苏州樱桃“樱桃小而圆,有若珊瑚琢成,而艳红胜之,又若红豆,而娇嫩过之……”
至宋代开始流行吃樱桃煎,清代出版的《调鼎集》中有介绍它的做法,“大熟樱桃,去核,层层捺实装瓶,半月倾出糖汁,煎汁仍浇入,一宿取出,铁铫上加油纸,摊匀,炭火焙。”从中可以看出,这里的“煎”是指煎糖汁,目的是收汁使之更浓郁。
乌米饭
立夏在民间还有吃乌米饭的习惯,乌米和阿弥谐音,所以乌米饭也是阿弥饭。乌米饭不是黑米饭,乌米饭是用乌树叶汁煮饭做成的。乌树叶子在淘宝上也买得到,煮成后的饭粒颗颗晶亮,有股树叶特有的清香味。
《调鼎集》中写的乌米饭做法,白糯米一斗,这里可看作一斤量,淘洗干净,用乌桕或枫叶3斤捣汁均匀。将糯米浸入黑汁中过夜。第2天上灶蒸熟即可。其色纯黑。吃时可拌芝麻、洋糖,又名青精饭。杜甫在赠李白的五言诗里写道,“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七家茶
立夏又时尚吃李子,《玄池说林》写道:"立夏食李,能令颜色美。闺中妇女多作李会,取李汁和酒饮之,谓之驻色酒。云是日啖李,则不疰夏。"苏州人将人夏后眠食不服称为疰夏。民间在立夏那天,就得预防疰夏,除吃李子之外,还有一些办法。
《吴郡岁华纪丽》卷四写道:"吴俗以人夏眠食不安日疰,夏。盖吴下方言,谓所厌恶之人日注,则疰夏之说,犹厌恶之,意也。人家于立夏日,取隔岁撑门炭烹茶以饮,茗舜则乞诸邻舍左右,阅七家而止,谓之七家茶。或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云饮此茶可厌疰夏之疾。又或煮麦豆和糖食之,或用蚕豆小麦煮饭,名夏至饭。是日天气虽寒,必试纱葛衣,并戒坐门槛,云俱令人夏中强健,可免疰夏。"其中以七家茶最为流行,指的是将各式细果(如桃片、麦片、蚕豆、青梅、枣子等七样吃食)烹煮雨前茶。而这七样吃食必乞之于左邻右舍,故称“七家茶”。
袁景澜《姑苏竹枝词》咏道:"梅水盈池闹井蛙,比邻分送七家茶。樱桃祸麦时新出,四百楼台锁落花。"钱思元《吴门补乘》也有"立夏饮七家茶,免疰夏"的记载。此外,王鏊《姑苏志》称"夏至以束粽之草,系手足而祝之,名日健粽,以解注夏之疾";张寅《太仓州志》称"立夏日煮麦豆,和糖食之,日不注夏"。还有人家将猫狗食盆中的剩馀米糁,给吃,称之为猫狗饭,也以为可以预防疰夏。
在江南,遇见立夏
/
LI / XIA
初夏大概是一年之中,我觉得最闲适的日子。
春天太忙,百草千花杂着疾风暴雨,哗啦哗啦地开了又哗啦哗啦地谢了,总让人有一种“哎呀哎呀快去看花”的紧迫和慌乱……我每年都想写写桐花和紫藤,实在是来不及啊。
等桃花梨花樱花海棠桐花紫藤丁香玉兰木香都开完了,好了,终于安静了。接下来开的,都是能陪你慢慢变老的花。人也可以懈怠下来,小睡一会,有个空看看小猫小狗打个架。
在八百多年前某个初夏的午后,杨诚斋午睡起来随手发了个朋友圈: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大概是他无数个初夏里,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午后。
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午后,因为诚斋的天真之眼,成为了经典。
杨诚斋之后三百多年,周臣依据这首诗,画了一幅初夏捉柳花图。
柳花是很小很小的。
周臣画的《闲看儿童捉柳花》里,柳花几乎是找不到的。但是他把芭蕉映到窗纱上、还有午睡的床榻都画得很清楚。
明 周臣 闲看儿童捉柳花图
明四家之一的仇英也画过《捉柳花图》。
放大很多倍以后,仇英的柳花比周臣的大很多,起码你可以看到那象征着柳花的白点点……
明 仇英 捉柳花图局部
来源于菊斋高清书画库
是不是有点感觉这些捉柳花的小娃娃蛮像的?
对的,周臣是仇英的老师。
周臣还有另一个弟子更加有名,唐寅。
唐寅和仇英都挤进了明四家,然而他们的老师周臣,生前的名气便落于唐寅和仇英之后。
在周臣的时代,文人趣味的吴门画风正高歌猛进,风头渐渐盖过重视技法的院体画风,彼时被尊祟礼遇的,不再是技法高超的画工,而是以元四家为榜样的、能书能画的全才型艺术家。
曾刻苦临摹李唐、戴进、郭熙、刘松年的周臣生不逢时。
《佩文斋书画谱》里说:
唐子畏画师周臣,而雅俗迥别。或问:臣画何以俗?曰:只少唐生数千卷书。
只这几行字,读来便令人叹息。
也有人深爱周臣。大概是晚明孙慎行的《玄晏斋文钞》里说,其父毕生酷爱周臣的《唐张公艺九世同居图》一卷,哪怕已经穷得要靠当东西过日子了,别人持金来购,他那执拗的老父仍不肯割爱,只是说:这画是我的,我要多看看这画。
王世贞的《弇州四部稿》里也说,周臣画的《韩熙载夜宴图》,时人明知是仿作,仍有江南大姓重金购入。
可知,明四家里有二家出于周臣门下,是有道理的。
细看唐寅和仇英的画里,那些相似的严谨、工整,那些一丝不苟的院体派的章法和技法,那些绵密和萧散的浑然,想来,都是从周臣处得来。
明 周臣 闲看儿童捉柳花图局部
清 华冠 周东村像
明 周臣 闲看儿童捉柳花图局部
万物到立夏,都已长大。
三四百年过去,在周臣、唐寅、文徵明、仇英生活过的苏州,立夏仍是画里那般浓阴匝地的样子。
前时艺文社小集,寻的地方是唐寅园。园里最深处,一圈很大的墓,比文徵明墓大得多,近前看时,有一副对子:花坞菰村双丙舍,春風秋月一才人。
唐解元一生抑郁,到底留下了身后名。而他那豁达无私的老师,生前名不如他,身后名也不如他。不过周臣好象是不怎么在意的。
再过几百年,又有谁晓得会怎样。
留得下来不会变的,大概只有眼前实实在在的:芭蕉分绿,梅子留酸,满地乱扑的柳花。还有,天气越来越热了。
苏州园林里的立夏
/
LI / XIA
夏日初至,依稀带着四月暮春湿漉漉的清冶,园林的春草与春柳尚未褪去青涩,嫩生生地照着愈发明亮的暖阳。
自春入夏的园林,在这个青春就绪的五月初头,便格外有一种勃勃的朝气。
向着生,向着阳,向着一切美好的光明而生长。
孟夏之日,好一个丰盈而快意的季候。
要生动、要洒脱、要尽兴,属于园林的夏日时光,即将从五月开始依序登场。
充满希望的夏到来时,也正是园林青春的进行时。
立夏是对春日的告别,是炎夏将至的喜悦,五月所吹拂过的风,将丰富的生命烘得暖热而光亮。其实,不管哪一个节气的民间习俗,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顺应天时地利与人和,祈求上苍的眷顾,让自己能够生活得更好。正是这些简单而质朴的理想与愿望,才使得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着神奇和希望,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 FIN —
封 面 / 羡壶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原标题:《今日立夏|残红一片无寻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