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冷亲密:为什么爱越来越难?
《道德愚人:置身道德高地之外》(The Moral Fool)
[德]汉斯-格奥尔格·梅勒 著,刘增光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4月
在这本东西哲学结合、跨学科视角剖析道德伦理的书中,知名汉学家梅勒深入阐明了道德何以在历史发展中被推崇至高位,又何以在现代社会被滥用为挑起社会撕裂的武器。这本书所探讨的议题尤其契合道德标榜、政治正确、抵制文化、西方白左话语流行的网络环境下日益膨胀的道德主义。梅勒对于道德狂热的批判有助于我们理解道德如何对文学、法律、政治、大众传媒、战争舆论、权利运动等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以卸下非黑即白的道德放大镜,走下道德的高地,更审慎地看待道德之于现代社会的功用。
《隐喻学范式》(Paradigmen zu einer Metaphorologie)
[德]汉斯·布鲁门贝格 著,李贯峰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4月
隐喻在哲学中扮演什么角色?它阻碍了思考成果的精确表述,抑或有助于哲学家抵达终极真理?在《隐喻学范式》这本奠基之作中,博学的布鲁门贝格从上述问题出发,为我们展示了西方思想史的另一面。从光与真理的古老联结,到经常出现于近代哲学中的机械比喻,作者以扎实的案例研究,揭示出隐喻与哲学的复杂勾连。通过对概念史的纵深考察,作者认为,存在着无法被消解为概念的 “绝对隐喻”,它不仅关涉纯粹的理论问题,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人类的本真存在。
《科学的社会功能》(The Social Function of Science)
[英]J.D.贝尔纳 著,王文浩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3月
本书是物理学家贝尔纳的里程碑式著作,是研究科学社会学的开山之作。本书首次系统呈现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框架、基本研究方法和全面的研究视角,为该学科奠定了基础。作者从科学家的视角表达了对科学发展现状、科学与社会及人类命运关系的极为深刻的见解,触达对科学之本质的探问。作者提醒,科学应谨记其最朴素、最原初的“功能”——改善人类的生活、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真正的、内在的“社会功能”,也是科学能以应有的效率取得进步的内驱力。本书受到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任鸿隽等的关注和推崇,对于我国的科研、学术建设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
商务印书馆,2023年4月
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曾经出过一套深受学界好评的丛书《四部丛刊》。《丛刊》以精选善本为胜,赢得口碑。经部典籍则以汉魏之著,宋元之刊为主,一时古籍之最,几乎被一网打尽。但《四部丛刊》以表现古籍原貌为宗旨,故呈现方式为影印。它的好处是使藏之深阁的元明刻本走入了普通学者和读者的家庭,故甫一问世,便广受好评,直至今日它依然是研究中国学术文化的学者们不可或缺的基本图书。但是,它的缺点是曲高和寡而价格不菲,不利于普及与流通。鉴于当下持续不断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人们研读经典已从一般的阅读向深层的需求发展,商务印书馆决定启动一项与时俱进的大工程:编辑一套经过整理的儒家经典古注本,包括《周易注》、《尚书传》、《毛诗笺》(全二册)、《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全二册)、《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合编本)》(全三册)、《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全二册)、《春秋谷梁传集解》、《孝经注》、《论语集解》、《孟子章句》、《尔雅注》13种共18册。选目以《四部丛刊》所收汉魏古注为基础,辅以其他宋元善本。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这套丛书改直排为横排,但为了保持古籍的原貌而用繁体字,并严格遵循古籍整理的规范,有句读(点),用专名线(标)。另外,本次整理还首次使用了Source Han(开源思源字体)。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许地山藏书珍本选辑》(全100册)
曹新宇 [澳]裴凝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月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许地山藏书珍本选辑》全100册,选刊许地山藏书139种,以许地山的道教史研究及思想文化史、社会史重要文献为主。这些藏书是关于明清及民国时期儒释道三教的特色文献,也是学术界最为关心的许地山宗教史与民俗学研究资料。此次选刊藏书中不乏孤本、珍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佛教典籍如明万历皇帝施刻的内府刊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民间经卷如明万历刊本《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清初觉罗氏施刻的康熙刊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附灵验录》等,道教典籍如清初复刻明万历内府本《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解》,清初精抄本《玉箓大斋坛进后土词行道科》《玉箓大斋坛进后土词行道科》《玉箓大斋坛解坛行道科仪》《清微灵宝登坛秘旨》《龙虎山三台天书》等。这些藏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信仰和风俗史、社会史等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另外,许地山与民国时期文化界名人过从甚密,有些藏书是著名学者的珍品赠本,如冯友兰题签的《新理学》,胡适赠送、马君武题签的《神会和尚遗集》等。藏书中还多见许地山“面壁斋”“面壁斋图书”图章钤印,具有较高的版本收藏价值。
《至高的清贫》(Altissima povertà)
[意]乔吉奥·阿甘本 著,邱捷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我思Cogito,2023年5月
阿甘本在本书中试图通过研究修道院制度的典型案例,来考察一种与形式紧密相关的生活,重新构建“形式—生命”(forma-di-vita)这一重要概念。作者首先面对的是规则和生活的关系问题。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所指向的,是在教会史上长期占核心地位的仪式,“礼仪与规则”便成为本书第二部分的主题。而以圣方济各为代表人物的12—13世纪的宗教运动,则对中世纪以来的教会传统提出新的挑战;方济各派不再从教义和教规的角度,而是在生活层面上来界定他们的经验。由此,对“至高的清贫”和“使用”概念的重新发现与探讨,构成本书的精彩终章,也开启了新的论题。本书由意大利语资深译者邱捷从意大利文原著译出,并做了必要的注释。
《流动不居》(In the Flow)
[德]鲍里斯·格罗伊斯 著,赫塔 译,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
20世纪早期,艺术及艺术体制在民主与平等的新精神之下受到批评。艺术作品是神圣之物,这一观点遭到公然反对,随后艺术作品被理解为只不过是物品。这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攻击,也是对博物馆传统的保护性使命的攻击。备受赞誉的艺术理论家鲍里斯·格罗伊斯认为,这种情况导致了“直接现实主义”的发展:这种艺术不生产物品,而生产不会留存下来的实践(从行为艺术到关系美学)。但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方向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迅速带来了保存艺术独特性的新方法。在这部重要的著作中,格罗伊斯描绘了这种张力产生的悖论,探索了无物品媒介(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格罗伊斯断言,如果说机械复制给了我们没有灵晕的物品,那么数字复制生成的便是没有物品的灵晕,其所有物质性都转化成当下之短暂易逝的标志。
《两种疯狂体制:文本与访谈(1975—1995)》(Deux Régimes de Fous:Textes et Entretiens 1975-1995)
[法]吉尔·德勒兹 著,[法]大卫·拉普雅德 编,蓝江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折射集,2023年3月
这是《〈荒岛〉及其他文本:文本与访谈(1953—1974)》之后,法国当代重要思想家德勒兹的第二本文集,收录了德勒兹生命中最后二十年的六十二篇文章。编者大卫·拉普雅德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将德勒兹在1975到1995年间的文本进行编排,收集德勒兹散落在杂志、报纸、文集、海外出版物等各处的文本,包括访谈、序言、论文、会议发言、评论等,意在呈现给读者难以读到的内容,保留德勒兹文本的写作原貌。
《冷亲密:为什么爱越来越难?》(Cold Intimacies: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
[法]伊娃·易洛思 著,汪丽 译,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爱情中应该有算计吗?理性和情感是对立的吗?在消费时代如何获取真爱?在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与人相识的机会和方式越来越多,互联网更是为我们打开了海量的选择之门,但无论是进入还是持续发展一段恋爱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爱上一个人,正变得越来越难了。孤独、疏离、冷淡的情绪弥漫在广大的单身群体中。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研究人类情感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二十余年。在本书中,她提出了“情感资本主义”的概念,意指情感关系和经济关系彼此定义和塑造的双重过程。通过分析各类约会交友网站、脱口秀节目、杂志、电影、心理咨询行业等,并结合丰富的文化批判理论,她为21世纪的人类情感问题给出了一份诊断说明。
《愤怒与宽恕——愤恨、大度与正义》(Anger and Forgiveness: Resentment, Generosity, Justice)
[美]玛莎·C.努斯鲍姆 著,杨宗元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
愤怒无处不在,而且颇受追捧。许多人认为,不对不公正感到愤怒,就不可能充分关心正义;如果不愤怒,个人就不可能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可能从所受到的伤害中走出来。我们应该这样看待愤怒吗?还是说,愤怒首先是一种病态,它会扭曲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玛莎·C.努斯鲍姆认为,愤怒在概念上是混乱的,在规范上是有害的。它假定让作恶者承受痛苦能够让已经被破坏的东西得到恢复,而且对相对地位和羞辱表现出过于强烈的兴趣。通过对亲密关系、日常互动、工作场所、刑事司法系统和社会变革运动中的愤怒的研究,努斯鲍姆表明愤怒的核心思想既幼稚又有害。宽恕是超越愤怒的最好方式吗?努斯鲍姆在犹太教传统和基督教传统以及世俗道德中,对这个充满感情色彩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探讨。她认为,有些形式的宽恕在伦理上是有希望的,但其他形式的宽恕则是报复的微妙盟友:这些宽恕以忏悔和羞辱作为放弃愤怒的条件。总的来说,大度的精神(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与公正的、以福利为导向的法律制度相结合)是应对伤害的最佳方式。在个人领域和政治领域,努斯鲍姆对愤怒和宽恕都有着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为人们提供了令人惊艳的新视角。
《女性史: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卷》(A History of Women)
[法]乔治·杜比 米歇尔·佩罗 总主编,唐运冠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
本书为由乔治·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三卷,时间分段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本卷认为,文艺的复兴与启蒙运动荡涤了陈旧的思维范式,也使得人们的精神获得新面貌。在这个新的颠覆性的思想和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女性也得以从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具有了更加新颖的思想,开始担任更多的社会角色。但与此同时,她们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责,这给她们的生存处境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开始,女性开始登上了公共领域的舞台,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但她已经不再仅仅是“他者”,而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她们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虚无主义谱系》(Genealogy of Nihilism)
[英]康纳·坎宁安 著,李昀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图书,2022年10月
从巴门尼德,途径普罗提诺、阿维森纳、司各脱、奥卡姆、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萨特、拉康、德勒兹和德里达,直到阿兰·巴迪欧,本书作者以虚无主义为线索,对西方思想史进行了重新解读,这一线索贯穿了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史发展历程,从这些大师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虚无主义发展的谱系脉络,而我们也至今仍生活于这些思想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之中……
《反资本世界简史》(The Anti-capitalist Chronicles)
[英]大卫·哈维 著,陈诺 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
资本主义会消亡吗?打工人如何被异化?消费者的选择被侵蚀?这本《反资本世界简史》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巨擘大卫·哈维的重磅新作。在世界范围内,面对经济危机、阶级斗争、法西斯主义抬头的迷雾,鲜有学者能提供清晰的见解和预判,而大卫·哈维做到了。多年来,作为反资本主义者的大卫·哈维,在持续观察着资本主义体系的演变,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场和方法论,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金融危机等问题,提供了理解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的新思路,并探索社会进步的方向。
《朱子语类(全六册)》
[宋]黄士毅 编,徐时仪 杨立军 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4月
理气性命,四书五经;孔孟周程,纵论古今;时人时事,一代之史;总集其成,千载之文。
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朱子语类》煌煌二百万余言,为朱子晚年讲学内容的汇集,为朱子一生学问思辨的精华,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自天文地理到礼乐刑政,自四书五经到宋代政事,无所不包,无所不讲,直抒胸臆,称心称理。朱子晚年,实已抵至“大而化之”的境地。世称朱子为“文公”,文之错综璀璨,于《语类》见之。本次整理,以注重保存朱子讲学原貌的徽州本为底本,同时广泛参考其余版本,并吸取学界相关校勘考订成果,简体横排,标专名线,旨在为大众提供一部底本可靠、校勘精良同时又便于阅读的《朱子语类》。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
[美]刘子健 著,赵冬梅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2023年4月
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绝对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国家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说,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11世纪曾经纵横恣肆、辉煌一时、充满外向活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在正统的笼罩下趋向内在、保守、封闭、自省,失去创新的动力。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
吴天岳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
本书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本书在呈现西方近代以前哲学发展内在理路的同时,每讲精选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核心论题,通过细致的概念分析、论证重构和批判性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学术路径。每讲在正文之后还提供了反映新近研究进展的阅读参考书,引领读者步入哲学经典殿堂。本书附有300余幅精美插图,不少出自难得一见的中世纪抄本,左图右史,帮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的历史氛围,进入哲学思想开展的历史语境。
《劳作与时日[笺注本]》(Hesiod's Works and Days:A Translation with Commentary and Notes)
[古希腊]赫西俄德 著,吴雅凌 译,华夏出版社,2023年4月
《劳作与时日》是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一部长诗,共828行。《劳作与时日》说劳作,说时日,但说的最多的是正义。赫西俄德是讲故事的高手,他在诗中讲了一连串正义的故事。正义女神狄刻的故事、普罗米修斯和潘多拉的故事、人类种族神话、鹞子与莺的故事、不和神与传言神的故事,以及父亲的往事、他与弟弟的家产纠纷。有关正义的沉思在所有这些纷繁的叙事里穿梭行进。《劳作与时日》被定义为一首教诲诗,他在全邦人面前公开言说,劝导自家兄弟。他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青年的迷途,更是城邦的败坏。赫西俄德在公元前8世纪遭逢的难题,归根到底是所有时代的爱智者陷入的永恒困境。本书是对《劳作与时日》的笺注本,全书分译文、笺注和义疏三部分。
《批判模式》(Kritische Modelle)
[德]阿多诺 著,林南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
《批判模式》是一部集中展示阿多诺批判哲学方法的论文集,汇集了阿多诺流亡美国前后撰写的22篇典范性文章,主题既涉及理性、辩证法等这些传统哲学问题,也涵盖教师职业、电视、幻想、名流、休闲、民族等在战后时代极为迫切的现实问题,还探讨了如何把握批判与弃绝的尺度,以及美国科学方法与欧陆科学方法之间深刻的差异与融合的可能性。本书可被视作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方法论”,或哲学批判的“百科全书”。
《时代的活体解剖:20世纪观念史肖像》(Vivisektionen eines Zeitalters: Porträts zur Ideengeschichte des 20. Jahrhunderts)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 著,梁乐睿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阿克塞尔·霍耐特对20世纪观念史进行研究与诠释的著作,他所选取的知识分子是一群“无所归依的世界公民”,推动他们进行理论思考的是那些关于痛苦、灾难以及驱逐的切身体验。对他们而言,理论就是剖析社会肌体的解剖刀,是揭示社会深层结构与内在生命的利器。无论是弗朗茨·罗森茨威格、奥雷尔·科尔奈、罗宾·科林伍德、朱迪丝·施克莱还是昆廷·斯金纳,他们都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富有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密切联系在一起,试图为时代面临的难题提供诊断和答案。霍耐特认为,有必要把20世纪的观念史看作“一个从历尽艰辛的领悟中,萃取出充满意义的洞见与无法替代的教诲之过程”。虽然本书并不是对主流观念史书写的颠覆,但是它或许能够为受遮蔽的深层经验提供独到的历史、社会或政治的概念性诠释。
《理性的暗面:非理性的九副面孔》(Irrationality: A History of the Dark Side of Reason)
[美]贾斯汀·E. H. 史密斯 著,王昕 译,后浪丨九州出版社,2023年5月
本书内容丰富,雄心勃勃。在书中,史密斯挑战了关于逻辑、自然的理智、梦、艺术、科学与伪科学、启蒙运动、互联网、笑话与谎言、死亡的传统看法,将人类非理性的诸多面向尽数展现。从公元前5世纪希帕索斯因揭示无理数的存在而被杀,到推特暴民的兴起和特朗普的当选,作者撷取从古到今的非理性事件,向我们表明任何理性的胜利都是暂时的和可逆的,以及任何试图一劳永逸地将事物条理化的努力迟早都会以非理性的爆发告终。正因为如此,试图消除非理性的做法都是不理性的。无论好坏,非理性都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一个特征。
《一种思想及其时代:以赛亚·伯林政治思想的发展》(A Mind and its Time:The Development of Isaiah Berlin's Political Thought)
[英]乔舒亚·L. 彻尼斯 著,寿天艺 宋文佳 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4月
本书详细描写了以赛亚·伯林的政治思想、哲学观点以及历史认知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大量鲜为人知的出版材料和档案文件,彻尼斯将伯林不断发展的知识兴趣和政治立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各类生活和政治事件相联系,并特别强调了伯林的多元主义在哲学和文化辩论中的根源,他对道德与政治行为的关注,以及他对不断发展的自由的解释。伯林独特的自由主义,不仅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化政治以及冷战初期的政治和道德困境;也源自伯林所认为的,自由主义者对精英主义、技术官僚主义、科学至上主义等政治立场的危险拥抱。与此同时,伯林对其所谓“积极自由”的态度,比人们通常意识到的要复杂和矛盾得多。
《朝不保夕的人》(The Precariat : The New Dangerous Class)
[英]盖伊·斯坦丁 著,徐偲骕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推动全球资本主义扩张,一些国家的政府强调通过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将风险转嫁给劳动者,让企业得以提高效率、适应国际竞争。在这股浪潮中,传统工人阶级在20世纪60年代争取而来的稳定就业和社会福利被不断侵蚀,劳动者的工时、薪资、工作地点,甚至工作内容都可以被轻易变更。非正式工或临时工、兼职工作者、自雇职业者、实习生、老年工人、移民工人,甚至高技能的知识或创意劳动者等,都正在沦为朝不保夕的人。他们低薪、收入不稳定、工作临时化、岗位可替代性高、身兼数职、难以提升工作技能,时刻面临失业和就业不足的风险,缺乏稳定的雇佣关系和社会保障,更遑论就劳动者身份建立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本书以朝不保夕群体的恐惧和欲望作为经济思考的核心,剖析该群体崛起的缘由和组成分子的样貌,反思他们为何会听信政治谗言而堕入民粹主义的深渊,并提出要获得应有的自由与安全,基本收入方案可取且必要。
《哥本哈根的守夜人:克尔凯郭尔短暂的一生》(A Short Life of Kierkegaard)
[美]沃尔特·劳瑞 著,刘邦春 田王晋健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3年4月
在这部经典的传记中,著名的克尔凯郭尔译者沃尔特·劳瑞对这位伟大的丹麦作家的生活和作品进行了迷人而热情的介绍。劳瑞用敏锐的戏剧感讲述了克尔凯郭尔的情绪时起时落的一生,并且敏锐地理解他的生活如何塑造了他的思想。本书对过去两个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进行了有趣的描绘,并且提供了精彩绝伦的信息。本书包括劳瑞的文章《克尔凯郭尔的作品是如何被翻译成英语的》,讲述自己如何直到60多岁才开始学习丹麦语,并且成为当时克尔凯郭尔英译本的主要译者,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本书对克尔凯郭尔在二战后风靡西方世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读者走近克尔凯郭尔及其思想内蕴开辟了一条捷径,也成为后世的克尔凯郭尔传记作者们绕不开的一座宝藏。
《唯物主义》(Materialism)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吴文权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行思丨艺文志eons,2023年4月
作为英国左派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在本书中首次对唯物主义这一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思考,其论述的唯物主义并不局限于日常什物或哲学史上的相关讨论,而是由“身体”——人存在于世的物质基础出发,借助马克思、尼采、维特根斯坦与阿奎那的理论,在哲学、文化、科学等各个层面上展开。由此,伊格尔顿将唯物主义从唯物与唯心的对立中解放出来,还原回人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