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针不戳、捅不破的窗户“纸”

2023-05-04 12: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小时候看古装影视剧,总有捅破窗户纸的镜头,不是为下毒,就是为窥探屋内不可描述的情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小的脑袋,大大的疑惑”——古人为什么用这么不牢靠的纸来糊窗户呢?

这个问题一定也纠缠着你们的童年吧,或许还有很多人到此刻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

没关系,跟着小编一起,我们就来好好捅一捅这层窗户纸。

首先,一部分人可能听说过紫禁城里的高丽纸,它作为质量上乘的窗户纸,采光、防风御寒的效果都是极好的。

早在宋代就有黄庭坚为它“带货”了,留下“高丽楮纸,光白可爱,号曰白硾纸”这样的描述。

然而,高丽纸历来就贵,哪怕是帝王家,也不舍得所有的屋子都糊上高丽纸啊。

糊纸模型 故宫博物院制作

根据清代规定:“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窗隔,每年糊一次。”还有记载说为了节省开支,三大殿、文华殿等处的窗纸,也改为两年换一次。

太和殿 故宫官网图

所以就算是容嬷嬷,怕是也不敢肆意拿针戳它吧!那么除了奢侈的高丽纸,究竟哪些窗户材料才是被普遍使用的呢?还别说,这个问题给到乾隆,他最爱宅着的养心殿,给我们揭晓了答案。

乾隆帝朝服像
故宫博物院藏

养心殿正殿冬暖阁后檐上的窗罩,在光线的照射下,微微透露出那么一丝宝气,这便是那“明瓦”。

故宫博物院600年大展上,专门做了个养心殿明瓦构造模型,而它的材质,有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海月”,即像海中月一样“大而平”。

养心殿正殿冬暖阁后檐 | 明瓦窗罩构造模型
故宫博物院制作

 

海月原片
故宫博物院展出

 

养心殿正殿冬暖阁后檐明瓦片
故宫博物院展出

它其实是一种双壳纲贝类,因其扁平透明的特性,常作为窗户在东南沿海和江南园林中使用。

苏州拙政园见山楼 | 明瓦窗

当然不一定非得用海月,来自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蚌壳精”们,经过清水浸泡并反复刷洗,之后根据木格花窗的样式来切边,接着工匠用小刀把过厚的贝壳一片一片劈薄,劈完后再打磨抛光呈半透明的状态,就成为了“明瓦窗”。

清代 海棠形席纹锦地明瓦窗
观复博物馆藏

关于明瓦窗的制作,还有“写真集”呢,清末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三百六十行”专栏绘有“钉蜊(蛎)壳牕(窗)”图,配画文说:蜊壳窗,亮汪汪,遮风遮雨又遮阳。昔年窗上多用此,一窗需壳几十张。近来装潢尚洋式,玻璃窗子出出色。蜊壳生意尽抢光,钉蜊壳匠发老极。

蜊壳,也有写作蠡壳的,泛指贝类的壳,明瓦的另一种叫法。

“发老极”是吴语方言,就是“很着急”的意思。

相对廉价、更换便利的明瓦,作为民间手工业的代表产物,最终还是逃不过被工业化量产的玻璃所取代的命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