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年轻人可以没工作,但不能没“搭子”

2023-05-04 12: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内卷,躺平,精神内耗,灵活就业……这里是十点人物志的系列栏目“当代青年生活实录”。大到就业婚恋,小到吃饭购物,21世纪新新青年的快乐与忧愁全在这里。

采访、撰文 | 杜鹃

十点人物志原创

今年五一,陈珂正在进行人生中的一次“新尝试”。

起初,是她约好一起去大理游玩的朋友在出发前夕突然爽约,而她又不想浪费已经定好的旅店、车票和熬夜做的攻略,于是发了条朋友圈问有没有人愿意一起前行。

十五分钟后,一位女性前同事主动联系了她,情况与陈珂差不多,也是在出发前遭人放鸽子。两人迅速对了一下行程,发现想去的景点都差不多,便临时组成了“旅游搭子”。

如今旅程过半,陈珂感受不错。原本她们在前公司时并不相熟,仅在项目期对接过一两次。但这次出行,两人纷纷打开了话匣子,并意外地发现她们的旅行习惯非常合拍,不喜欢去网红景点,不愿意起早贪黑,必须去的地点打卡完毕,就开始优哉游哉地享受阳光和美食。

此次旅行还未结束,两人已经决定长期组成“旅行搭子”,并开始计划下一次的出行了。

现如今,“搭子文化”正在席卷成年人的社交场。

“搭子”或许最早起源于吴语。2007年出版的《上海大辞典》对搭子的解释是:“一起打牌的人,引申为合伙者”。

而当下,搭子被赋予另一种含义:一种新型的“垂直社交关系”,浅于朋友,重于同事,主打精准陪伴。

“搭子”双方没有过多的情感交涉,甚至不必相熟,亲近的氛围只存在于“搭”的过程中,一旦行为结束,便各自安好,相忘于江湖。

大到旅行搭子、演唱会搭子,讲究共享一份体验,小到饭搭子、八卦搭子,更倾向于一种同频的陪伴。搭子文化的宗旨就是,万物皆可搭,不能让任何行为因为单人的限制而搁浅。

一个没有搭子的职场人,就像西方没有耶路撒冷。

“搭子文化”为何会流行?它的流行是否意味着都市人正在抛弃传统的社交模式,变得利己且淡漠?

或许在寻找“搭子”的过程中,人们仍未放弃寻找那段值得稳定下来的牵挂与联系。

“搭子,没有你我可怎么活啊!”

很平常的工作日里,95后女孩张宝儿已经在工位上抖腿抖了半个小时。她心焦,烦躁,很多次试图转头跟同事们说些什么,却欲言又止,只死盯着面前的电脑,给人留下一种沉浸式专注打工的印象。

但只有张宝儿自己知道,她现在十分难受,因为办公室里唯一跟她聊得来的同事晓玲,请了一周的年假去三亚旅游。这意味着,她将陷入持续一周的职场沉默,没人跟她一起吃饭,没人与她激情吐槽领导,下午去公司附近商场买杯咖啡的摸鱼时间,也要独自前行,没办法享受第二杯半价。

这让她本不算愉快的职场生活,质量再打一个折扣,张宝儿感叹道:“之前只当是一个聊得来的同事,现在发现她真的很重要。”

张宝儿也曾尝试与其他同事交流,但天生内向敏感的她,社交经历并不顺利。学生时代,她是班级里出了名的不爱说话,上大学时,老师分配小组作业,因为不擅长与组内队员交流,她宁愿自己弄完整组的汇报PPT。工作后,入职一周的公开会上,同事们才第一次看见她主动说话。

能与晓玲交好,也实属偶然。一次办公室的同事集体测起了当下很火的16型性格测试,而她和晓玲都是INFP调停者,性格最为内向的一种类型。当下,两人隔着办公室的长桌遥遥对望了一眼,便“搭”上了信号,从此二人喜欢结伴去吃饭、买咖啡,即使不坐一班地铁回家,也会等对方一起下班。

张宝儿之所以会给这段关系下“职场搭子”的定义,是因为她与晓玲的亲近有着明确的时间范围,早9晚6,与上班时间同步。至于下班后大家有什么爱好,都会参加什么活动,一概不知,她笑称自己像个渣男,“享受”过了搭子给予的福利,却对她职场之外的生活丝毫不敢兴趣。

从普通同事到关系稍近一步的“职场搭子”,对于如张宝儿一样的“社恐”职场人来说并不新奇,既能在固定圈层中找到前行的伙伴,也能适当地缓解工作附带的各种情绪。

而“搭子”定义的宽泛,也让其在生活中遍地开花,谁都可以搭上一搭。

00后女生王曼便是搭子届的一位常驻选手。因为实在讨厌人与人长期交往中的无用互动、情绪消耗,她转而一头跳入寻找各种搭子的海洋,决定只短暂地与人共享爱好即可,快乐过活。

王曼细细数下来,她大概有7、8个长期稳定的搭子,涉猎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饭搭子”“电影搭子”“看展搭子”“健身搭子”“麻将搭子”等,连她在家上厕所时,都有一只无毛猫陪伴着她,被她亲昵地称为“厕所搭子”。

搭子众多,对王曼来说有利有弊。利处在于她完美地规避了亲密关系中常见的“友情瓦解”“爱情破裂”等诸多闹剧,但同时,她也陷入了约不到相应搭子,行动随之停滞的尴尬境地。

一次,她约好与搭子一起去看UCCA的新展,可对方前一晚突然爽约,她只得自己去看。没了搭子一起聊天交流,王曼这场展看得走马观花,仅逛了十几分钟就出来了,往常看展后他们还会吃个饭,那次不愿独自外食的王曼选择了回家,到家一看,离她出门仅过去了2个小时。

但这种情况实属个例,实际上,搭子间那份从不越线,恰到好处的边界感,仍让王曼感觉轻松。“能跟不同的人进行有效交流,又能在大部分时间中享受独处,何乐而不为呢?”王曼说。

搭子转正,也挺香的

在选择搭子时,成年人也十分谨慎。

“社交边界感”是搭子需要拥有的美好品质之一,其次便是与“我”这个主体的契合度。比如饭搭子是否口味相同,玩乐搭子的兴趣爱好是否相符,都是判断能否“搭到”一起的衡量标准。

很明显,广东人和重庆人极难成为饭搭子。

于是在小某书上,人们找搭子的简介之全面,话术之精准,仿佛误入了北京中山公园的相亲角。年龄、饮食口味、MBTI等是最基础的交付信息,一些男性们还热衷于写上180以上的身高、学历、收入和车的型号。

找搭子的过程,渐渐有了点“相亲”的味道。

由此便诞生出了另一种情况:搭子转正。即在成为搭子后将原本临时联接的关系升华,发展成可以长期交往的友情或爱情。

王曼与“健身搭子”赵晴就发展出了这样一段友谊。她记得,去年夏天自己因为前男友的冷暴力而情绪低落,在朋友圈发了很多极端的文字。赵晴主动联系了她,问她要不要一起出来喝酒聊天。

若按照她们之前聊天的频率和亲密程度,王曼是断不会去赴约的,但那时长期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的她令自己感到厌恶,想着能出去见见人也好,便答应了。

见面的场景不像她想得那样尴尬,酒精的催化下,两人渐渐敞开心扉。王曼得知,原来赵晴也经历过渣男,前男友曾因为她跟同事聚餐回家晚了点,打断了她4根肋骨。虽然现在已经完全康复,但她长时间做有氧运动后,胸口处还是会传来隐隐的疼痛。

那晚,两人就着冰凉的啤酒互相倾诉心事,竟惊奇地发现了许多人生轨迹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来自东北小城,来北京发展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还都独居且养了一只小猫,赵晴家里是一只永远不会理人的美短。

夏夜里特有的黏腻,和飘荡的阵阵烧烤香,共同见证了这份友谊的诞生。自那之后,王曼经常跟赵晴约着出门,逛街、吃饭、去听演唱会还有健身,如认识很多年的老友般熟络,有时两人因为周末玩得太晚,王曼会直接在赵晴家睡下,她家住在三环里,离王曼的公司更近些。

搭子成功“转正”,是王曼怎么也没预料到的事情。最初,她只是在瑜伽课上觉得赵晴身材好,体式做得好,两人又总在同一时间上课才约她一起练习,一开始她还觉得赵晴长得比较“冷”,看起来不友善的样子。

不过能否“转正”还是要看缘分和时机。王曼之前的“电影搭子”是她大学的男同学,两人都酷爱看电影,连成年人认为或许幼稚的《熊出没》动画片也会看。再一次看完《阿凡达之水之道》后搭子跟王曼表白,把她吓一跳,从此再也没找男同学看过电影。

王曼仍能想起当时的尴尬,一瞬间她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做了什么让对方误解的行为,她想维持“友人未满”的状态,却被对方轻易地打破,演变成了互不往来。

原本她以为,搭子之间的交往底层逻辑是实用性,而非发展亲密关系之前的“试错”阶段。但后来她明白过来,“搭子转正”不是偶发行为,有些人找搭子的目的,就是奔着“转正”去的。

这本就是追求亲密关系过程中的一种消费降级,以找搭子的心态找对象,好处是接触之前心里没有预期,所以哪怕之后断了联系,也没有心理负担。

传统社交真的落寞了吗?

“搭子文化”各取所需的内核与中国人从小被教育的道义之交、患难与共是相悖的。

那这种区别于传统友谊的交往方式为何会突然爆火?其背后真的是传统社交模式的落寞吗?

DT财经社在前几日发布了一篇《2023年搭子社交小报告》,报告中显示仅有4.2%的人明确表示不需要搭子。其中强烈表示需要搭子的人群前三位,分别是政府工作人员、专业人员与长期在写字楼办公的普通职员。

数据来源:DT财经社

成年人一旦进入固定的工作场景,便很难保持向外探索的动力。社交圈层的狭窄,也预示着人们就算尝试交友,依旧走不出同学、同事的怪圈。

在杭州某大厂工作的张宝儿,也曾在湖南老家有个关系很好的高中同学。随着大学毕业后同学留在老家发展,两人的关系渐行渐远,虽然每次张宝儿回家时两人还是会相见,也仅限于找一家新开的饭店尝鲜,聊聊近况。张宝儿发觉,虽然两人的共同话题变少了,但还是可以在回到家乡时做做彼此的饭搭子。

只是从朋友变为“搭子”的过程,意味着社交属性的转变,曾经的亲密消失,迎来一场不痛不痒的交往。

所以其实不是传统社交模式正在落寞,而是人们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捆绑,精力都用来应付工作、育儿、婚姻以及如何获得更优渥的生活,长期陷入信息超载的状态,难以对稳定的亲近关系保持积极性。

“搭子文化”更像是从中衍生出的一类融洽方案。

德国韩裔思想家韩炳哲曾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提到,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病理形态,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频发,社会蔓延着普遍不安的情绪,但越是这样,人类越应该在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

而“搭子文化”很好的反映了一部分人想要脱离孤独状态,进而用更加实用主义的方式去更替传统社会关系的弊端。

讲究效率的时代里,人们对情绪价值的提供也已经失去等待的耐心,有人把“搭子”作为中和枯燥生活的调味剂,也会有人把寻找“搭子”看作寻找稳定关系的过渡期,一切且看个人选择。

不能否认的是,无论哪种心态,“搭子”早已成为了一些人生活中的必需品,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生活质量。

同事晓玲去三亚玩了一圈回来,却突然告知张宝儿她即将离职的消息。那一刻张宝儿仿佛五雷轰顶,没了职场搭子,她感觉上班犹如上刑,每一次到达公司楼下都要墨迹好一会儿,做足了心理建设,才敢走进办公室。

小组开会时,同事们经常聊得热火朝天,而张宝儿只觉得疲惫,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2个月,她最近正在思考要不要离职。

部分数据参考:DT财经社《从饭搭子到蛋搭子,年轻人为啥流行找搭子?》

文中封面、配图来自日剧《重启人生》

原标题:《年轻人可以没工作,但不能没“搭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