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上名人:永不凋零的“永安四公主”郭婉莹
原创 密斯赵 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郭婉莹的前半生富足、愉悦,波澜不惊;后半生,自身的光芒才得以真正展现。当旧时代的名媛纷纷如花般凋零,郭婉莹选择留在上海,选择直面命运,在贫困中优雅、于苦难中自强,她说:“这才是人的样子。”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华侨千金
1909年,郭婉莹出生在澳大利亚悉尼,其父郭标为这个排行第四的女儿起了个英文名字叫Daisy(中文译名戴西)。
比起“上海四大百货”之一—永安百货创始人郭乐,郭标在国内的知名度要差了一些。实际上,这对堂兄弟在澳洲闯荡的时候,郭标比郭乐发迹要更早些。到了郭婉莹出生的年代,郭乐已经回香港创业,而郭标还在澳洲打拼。郭标生意做大后,成为新南威尔士州的华人领袖之一,所以郭婉莹是一个名副其实“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华侨千金,强大的家族背景是她形成自强乐天性格的坚实基础。
精心选址的永安百货(摄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郭氏家族的崛起与中华命脉紧密相连。中华民国成立之初,郭标成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1914年,郭标创办《民国报》;次年应孙中山邀请,郭标与其他族人一起携家眷,回到国内振兴民族经济。就这样,时年6岁的郭婉莹跟着父母回国,在家乡广东短暂停留一阵后,郭家老小正式移居上海,落脚于永安公司对面的东亚酒店。
为什么选择定居上海?因为郭标的夫人马氏是其合伙人马应彪之后,而上海先施百货与东亚酒店都是马应彪名下的产业。在做生意的眼光上,郭标和马应彪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将上海视为发展重地。一开始,郭标致力于中澳商贸,并创建中澳轮船公司。到了1918年9月,他开始协助郭乐经营新开的上海永安百货公司,两年后被任命为永安百货总经理。这就是郭婉莹被称为“永安四公主”的原由。
在郭婉莹11岁那年,被郭标送进上海有名的贵族女校—中西女校学习。之前,家里人一直管郭婉莹叫戴西,入校登记时,她才想起应该给自己起一个正式的中文名字。当时,北平有位当红女作家叫冰心,冰心原名谢婉莹。于是,登记册上就有了“郭婉莹”这名新同学的名字。巧的是,后来郭婉莹在燕京大学做了冰心的校友,两人还见过面。在中西女校,郭婉莹成长为一名标准的大家闺秀。
白手起家的郭标为人谨慎,深谙“闷声发大财”的道理,他不允许子女在社交名流圈里高调亮相,甚至限制孩子们的外出,以免被绑匪绑了去。作为家中年龄较小的女儿,郭婉莹更是受到了特别保护,在不谙世事的少女时代,她只记得宋子文几乎每天都来家里吃饭,不知道是哪个姐姐吸引了他。然而,或许正因为经历了“被管头管脚”的青少年时期,成年后的郭婉莹还是选择了叛逆。
20世纪20年代,郭氏家族在上海寓所前合影
不能嫁一个
只在意丝袜是否结实的男人
1928年,年方十九的郭婉莹从中西女校毕业,已出落得楚楚动人。和其他女同学一样,她面临着出国留学或者嫁人的选择。郭标认为女儿本来就在国外出生,留洋已没多大必要,就选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弟给郭婉莹订了婚。
在郭婉莹的记忆里,未婚夫名叫艾尔伯德,家住北京,他本人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被家里送去美国留学。因为两家是世交,所以未婚夫家邀请郭婉莹先去北京住上一年,习惯一下。其时,美丽大方的郭婉莹初到北京,即刻获得了未来公婆的喜爱。不过,郭婉莹可不想在夫家安心待嫁,而是想去燕京大学继续深造。
郭婉莹的想法在未婚夫家引起轩然大波。令所有人更惊讶的是,郭婉莹并不是征求大家意见,在告知准公婆后,她直接去念了燕大心理学系。老夫妇俩赶紧把儿子从美国召回,意图“拦截”即将回沪过寒假的郭婉莹,劝说她回心转意。当艾尔伯德戏剧性地出现在北京火车站,拿出一双精心选购的玻璃丝袜塞到未婚妻手里,并假装若无其事地说:“这双美国的袜子可结实了,穿一年都不会坏。”虽然只是一句平常话,但在郭婉莹听来却变了味。彼时,满脑子学业的她,轻率地给艾尔伯德下了定论:“这是一个只在意丝袜结实不结实的男人,不能嫁!”事实上,郭婉莹根本就不了解未婚夫的为人,却一意孤行地向未婚夫当面提出了解除婚约的要求。
无论在哪个年代,被悔婚都是一件相当丢脸的事,何况两家还是世交。艾尔伯德恼羞成怒,竟然掏出随身携带的自卫手枪,以自杀相逼,要求郭婉莹改变主意。郭婉莹回答道:“要是你此刻开枪杀了自己,不仅永远不能结婚,连整个人生都没了。”面对软硬不吃的郭婉莹,艾尔伯德最后只能作罢,放她回了娘家。
青年郭婉莹(摄于20世纪30年代)
关于这段经历,成熟后的郭婉莹每次回想起来总是心存愧疚。愧疚的是,拒绝得不够委婉,伤害了两个家庭之间的情谊。她并没有更改自己的价值观,即便到了晚年,依旧认为嫁给一个“现实”的商人,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么,郭婉莹后来究竟嫁给了一个怎样“不现实”的男人呢?
为儿女做了人生中
最无奈的一次妥协
解除婚约后,郭婉莹继续在燕京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专业,与心中的偶像冰心成了校友,与康有为外孙女罗凤仪成为最要好的闺蜜。后来,她为自己选的如意郎君名叫吴毓骧。
吴毓骧是典型的风流才子。他与父母居住在上海虹口,在认识郭婉莹之前,便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吴毓骧在19岁时考上公费留学生,被分到清华大学留美预备部读书。五四运动爆发后,一腔热血的吴毓骧每天都跟着清华大学的学生队伍去游行,直到被抓进警察局关了起来。幸运的是,吴毓骧因祸得福被提前送去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电机工程,辅修工商管理。在美国,他还学会了一切享乐活动,即使这些活动的开销早已超出他及家人的经济能力,也乐此不疲。回国后,吴毓骧先是在清华大学教书。后来他嫌教书清贫,便回到上海在一家外国人开的牛奶公司,谋了一份行政类的差事,晚上下班后过着丰富的夜生活。
与郭婉莹一样,吴毓骧也悔过一次婚,那个姑娘还是他父母介绍的。第一次见面,他给了姑娘300元钱,叫她上街随便买些什么。当看到姑娘买回来一堆花布和胭脂水粉后,这位吴公子不乐意了,毫不留情地回绝了亲事。他说:“我怎么能娶这样的女人!”吴毓骧和郭婉莹的理想爱情都是罗曼蒂克、不考虑柴米油盐的,因此两人一见钟情。
1934年郭婉莹大学毕业,她不顾“低就”的门第差别,与自己选定的吴毓骧结为夫妇,并举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光婚宴就开了200只圆台面。然而,这桩看似自由恋爱的婚事,实际上却隐患重重。
吴毓骧是一个注重享乐的男子。对于这样的男子来说,郭家小姐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美丽的、高级的“钱袋子”。郭婉莹的爱无法换来丈夫的忠诚与尊敬,吴毓骧的出轨对象是一个年轻寡妇,据说还是郭婉莹一家的旧识。荒谬的是,他竟还将自己的出轨原因归咎于“失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吴毓骧失去了工作,郭家的产业也因此遭受重创,没有经济来源的他选择用出轨这样的方式进行减压。可叹的是,此时的郭婉莹已为吴毓骧诞下一个女儿,还怀上了二胎,根本无力追究丈夫的失责。1943年,离“高龄产妇”一步之遥的郭婉莹,在34岁时为吴毓骧生下一个儿子。然而,即使妻子遇到难产,大女儿得了肺病,吴毓骧却仍同往常一样,在俱乐部里玩牌到深夜,完全不顾妻儿的死活。
郭婉莹出院后忍无可忍,在姐夫(同时也是吴毓骧在清华大学留美预备部的同学)的陪同下,鼓足勇气走进那个寡妇的家,体面地把丈夫“请”了回来。她希望丈夫可以看在一对儿女的份上,回归家庭。这可能是郭婉莹人生中最无奈的一次妥协。
其实,吴毓骧心里很清楚,情妇是靠不住的,妻子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愿意与他共渡难关的人。所以,他同那个寡妇做了了断,回到郭婉莹身边。随着抗战爆发,小家庭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比起修复感情,令夫妻俩更火烧眉毛的是,如何维持养育一双儿女所需的收入来源。
郭婉莹、吴毓骧夫妇及儿女(摄于20世纪40年代)
曾经的“永安四公主”
也怕坐吃山空
郭婉莹不甘心做家庭主妇,她和从美国回来的中学时代好友海伦一起开了一家“锦霓新装社”,专门设计定制礼服。郭婉莹的聪明和好品位很快就显现出来,这家服装店的名气越来越大。可是,随着战火的蔓延,服装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终于,在海伦回美国避难后,她们的服装店关门歇业了。那么,作为一家之主的吴毓骧又在忙什么呢?他孤注一掷投资了一家酒厂,妄图可以一夜暴富,结果却因和合伙人谈崩,酒厂也随之倒闭。这下可好,吴毓骧开始沉迷赌博,幻想着飞来横财。
郭婉莹的父亲郭标早已于1931年离世,堂叔父郭乐在1939年就移居美国。没有了靠山,曾经的“永安四公主”一家四口坐吃山空,渐渐连房租都交不起了。迫于无奈,郭婉莹只能回到娘家留下的房子居住,并找了一份替中华医学会杂志拉广告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1945年抗战结束,郭婉莹的命运似乎迎来了转机。吴毓骧的亲戚刘攻芸当上了敌伪产业处理局局长,将吴毓骧也安排到了敌伪产业处理局工作。于是,吴毓骧趁机将部分战俘资产悄悄占为己有,红木家具、昂贵银器再次出现在家里,孩子们甚至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圣诞树和来自异国的时髦玩具。1947年,吴毓骧开办了一家公司,名为兴华科学仪器公司。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
这段日子,郭婉莹仿佛找回了过去富足的生活,顺带连感情上的创伤也得以抚平。可是,这个四十岁不到的少妇未曾预料,那仅仅是一个相当短暂的美梦。
不喜欢把自己吃过的苦
展示给外国人看
步入中年的郭婉莹和吴毓骧用心工作,努力和儿女一起好好过日子。然而,时代风云的变换也笼罩到这个刚恢复元气不久的小家庭。阔别已久的家庭经济危机再次出现。紧接着,郭婉莹则被送进学习班进行改造。所谓“改造”,就是无穷无尽的体力劳动。不过,郭婉莹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只是淡淡地说:“这是在锻炼身体,有利于我保持身材。”
1955年郭婉莹与时年12岁的儿子在上海留影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BBC广播公司和美国著名主持人华莱士都曾到上海采访郭婉莹,希望她能说出十年里所遭遇的种种不堪。郭婉莹与他们不欢而散,坚决拒绝回答这类问题。她后来对朋友说:“我不喜欢把自己吃过的苦展示给外国人看。他们其实也看不懂的,他们是想把我表现得越可怜越好,这样才让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得十全十美。” 郭婉莹从不曾对亲友抱怨过自己的苦难,她认为虽然真相值得被记录,但反复抱怨却是不优雅的行为。
晚年更愿意人们称呼她为
“郭老师”
命运赐予郭婉莹的最后20年时光,是一抹绚烂晚霞,温柔中透出夕阳的光芒。那时,郭婉莹的角色已是一位慈爱的祖母,她女儿嫁给了一名上海足球运动员,儿子被分配到安徽凤阳一家工厂,娶了师父的女儿。郭婉莹奔波于上海、北京和凤阳三地之间,帮助儿子女儿抚育第三代。令人欣喜的是,她还在晚年收获了一份温馨的爱情。
中年郭婉莹(摄于20世纪60年代)
郭婉莹被调到外贸职工业余大学教英语,与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汪孟立成为同事,1976年两人喜结连理。只可惜,好不容易降临的幸福又是如此短暂。1980年,汪孟立被确诊为癌症,郭婉莹过上了家里、医院两头跑的日子,可是,两年后丈夫还是离她而去。郭婉莹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不幸所击倒,反而将余生全情投入到事业中。
郭婉莹于1977年进入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担任英语教师。与此同时,她还在家里收了一些学生教英文。郭婉莹作为“郭老师”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被邀请去咨询公司教员工写商务信函,并且与澳大利亚商务领事一起创办了当时上海仅有的一份双周英文小报—English Letters。
有一次,郭婉莹对来访者说,将来有可能的话,最好用“工作照”当遗像。作为一个燕大毕业的才女,郭婉莹在青壮年时期并没有做出什么大事业,一直以来她心有不甘。事实上。她对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而被打断的“事业”十分看重,比起“郭小姐”“吴太太”“汪师母”,她更愿意别人称呼她为“郭老师”。
20世纪80年代,郭婉莹曾回过一次出生地悉尼,当时澳大利亚的生活条件比国内要好得多。回上海后,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干脆移民澳洲,她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的整个生活在上海。”然而,高龄独居实际上是风险很大的一个行为。上海的冬天非常湿冷,郭婉莹需紧贴取暖器才能御寒。有一次,到了晚上宽衣上床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毛衣毛裤竟然都已经被烤焦了。别人得知后,劝她去美国和儿子同住,她却回答:“我的孩子和我之间,没有一定要负担的东西。他们并不应该要照顾我,我从来不这么认为……我也从来不要孩子的钱。”她喜欢照顾别人多于被别人照顾,骨子里依旧是那个自信、好强、清高、有主见的“永安四公主”。
晚年郭婉莹与儿女合影(摄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美丽的白发花环
终结跌宕起伏的一生
1998年9月24日黄昏,郭婉莹在家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0岁。就在几天前,郭婉莹才从医院回到家中。回家当天,她拒绝了别人的搀扶,独自走到三楼居室,把那份独立、坚强维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按照郭婉莹生前的愿望,没有留下骨灰,把遗体捐献给上海红十字会,遗像选用一张她喜欢的工作照。几天后,上海医科大学的解剖实验室给郭家后人送来了一个表达敬意的纪念品——一个用郭婉莹的白发编成的“90”字样花环。郭婉莹的一生,以如此美丽的形式终结。
END
原标题:《【海上名人】永不凋零的“永安四公主”郭婉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