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极日记 | 探秘西北航道:“岩熊”
原创 极地塞翁
2008年8月23日
德文岛
1°C | 12°C
多云。
4
“望洋兴叹”
离开毕奇岛,考察船驶向德文岛南部的拉德斯道克湾。
下午2点左右,一只北极熊沿着陡峭的石崖在海湾里游水。
几分钟后,它爬上岸,抖净身上的水,在悬崖下慢慢地向前踱步。
悬崖下的岬角有一堆乱石,这只雄性北极熊停下了脚步。
岩石旁,是孤独的公熊;海水中,是孤独的浮冰。
熊眺望着冰,冰愧对着熊,面面相觑。
号称“北极之王”的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型的食肉动物,它们的主要肉食来源是海豹。
作为水陆两栖的哺乳动物,海豹需要呼吸空气。夏季,它们直接浮出水面;冰季,则需透过冰面上的冰洞换气。
海豹的这种生态给北极熊提供了捕食的机会与平台——蹲在冰洞边耐心等待换气的海豹,当其探出洞口懵懵懂懂时,一口叼住,或一把抓住!
失去了“守株待兔”的海冰,守着寸草不生的岩石,此刻的“北极之王”,只能望洋兴叹。
5
鲸骨建渔屋
下午3点,考察船驶进拉德斯道克湾。在一片荒滩上再次登岸。
在海边的浅滩上,是图勒人渔屋的遗址。
在中古时期的西方文明中,图勒这个词是“超越已知世界边际的极北之地”的意思。
公元14世纪,来自阿拉斯加的一支因纽特人在格陵兰西北部登陆并迅速成为整个格陵兰岛的主人(详见)。
人类学家将因纽特人在格陵兰兴起的地方称作图勒,并将这支因纽特人定义为图勒人。
大约500年前,图勒人曾穿过冰面游猎到德文岛,并在这里留下了临时搭建的渔屋。
建筑物主要是用石头堆砌的。让人震惊的是,座头鲸的骨头包括肋骨、颌骨和头骨也被当时的图勒人作成了建材!
6
绽放
生命在这里顽强地绽放。
地处北纬74度+的德文岛是冻土苔原。
永久冻土层存在于年平均温度在 - 5°C以下的地方,北极大部分地区和整个南极洲都是永久冻土层。
有永久冻土层的土地被称为苔原,又称冻土苔原。夏季,永久冻土层的最顶层融化,会出现季节性的湿地、沼泽和湖泊。
由于气候寒冷,植物的根无法穿透冻土,因此,苔原上只能生长苔藓、地衣和低矮的灌木,同时还有蔓越莓、蓝莓、云莓、灌木、莎草(cranberries, blueberries, cloudberries, shrubs, sedges)等植物。
这些弱小的生命,往往一年仅能生长1至5毫米。但却年复一年地坚持,但求那每年只有几日的绽放。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7
三遇“岩熊”
傍晚6点半,我在客舱里。突然感觉船上的发动机再次熄灭了——肯定又接近野生动物了!
跑去甲板。此时,考察船已离开拉德斯道克湾,正经过一片乱石滩。
远处的岩石上,隐隐约约看到三只北极熊。把变焦镜头拉伸到300mm,终于看清楚了,那是一只熊妈妈与两只贪睡的熊宝宝。周边,是几缕薄得可怜的黄苔。
面对突如其来的考察船,骨瘦如柴的熊妈妈并没有急着带走熊宝宝去避险,而是继续站着那里,盯着我们不放。
大概是因为我们停留的时间太久了吧,熊妈妈有些躁动不安,开始东张西望,熊宝宝也被惊醒,睁大眼睛望着我们——显然,这是要撤退的前奏。
任何人都不能影响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这是法律。于是,我们的考察船知趣地撤走了。
今天,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分别遭遇七头北极熊,不是在砂砾上,就是在岩石边。
“冰熊”不再,莫非都成了“岩熊”?
原标题:《北极日记 | 探秘西北航道 -14- “岩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