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先把家长和孩子整晕再说”,200亿元的游学市场谁来管?

王蔚/新民晚报微信公众号
2018-07-25 12:55
教育家 >
字号

国外最知名大学大有被摩肩接踵的中国孩子攻陷之势。

哈佛,中国孩子摩肩接踵;

剑桥,中国孩子成群结队;

牛津,中国孩子鱼贯而入;

悉尼大剧院,满眼望去台阶上几乎也都是中国孩子……

放暑假了,中国中小学生在海外掀起的游学热潮,绝对一年胜于一年。

只是,花费昂贵的游学

到底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

除了到此一游开开眼界

还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什么印迹?

尤其是,游学之“学”

究竟又能有多少东西真正学有所得?

游学人数逐年增多

上海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副校长蔡喆炯告诉新民晚报记者,能去游学的家庭都是家境条件比较优越的,有些家长还特别低调,关照老师要保密,免得引起其他同学的嫉妒。

“我知道学校里的暑假游学生约10个左右,因为他们会在办理出境签证前到学校来敲公章。当然,肯定还另有一些学生暑假里也会出国,只是不是游学,而是跟父母去旅游。”

“现在我们国家在放暑假,而南半球有些国家由于是三学期制,所以,游学生们可以进入那里的课堂跟同龄孩子一起学习几个星期,深度体验异国的教学方式。但如果是去美国等国家,他们正好也在放假,游学是不可能进课堂的,充其量就是参观而已。”

家住普陀区光复西路的骆女士说得很直接:

“我们从孩子读预备年级开始就跟他说好了,每次测验和考试能保持在班级的前5名,就给他每年放暑假时出去游学一趟,对孩子是个鼓励,我们家长也能轻松几个礼拜。”

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业务负责人说:

“看,这是美国的报价,45000元到50000元左右,都是名校游哦。一般分为两周和三周两种线路,早在5月底前就报满了,其他几个国家的游学线路也是同样的火爆。感觉就是家长不差钱。”

据新东方发布的《2018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2017年参与国际游学的人数达86万人,2018年预计达105万人,而且人数还将继续呈扩大趋势,年市场规模或达200亿元。

一次游学费用在3至5万元的占比最大,占56.8%;

2至3万元的占20.1%;

5万元以上的占6.3%。

从消费者(家长、学生)对游学课程的偏好来看,排前5位的分别是:语言提升类、文化探索类、海外营地教育类、兴趣课程类、预备留学考察类。

游学收获因人而异

“出国游学从小学生抓起。”这是某培训机构打出的暑假项目广告语。然而,“游而不学”“游多学少”等,正成为人们对游学市场诟病最多的地方。

有些游学生等下了飞机才发现基本上就是旅游,所谓的“体验海外名校”变成到名校一日游,游学团变成了旅游团、购物团,甚至还有主办方将“途经大型直营购物中心,可以采购世界名牌商品”写进了行程合同里。

据记者了解,游学热与近年来的留学热密切相关。

《在线海外游学市场消费分析2017》显示,目前游学最热门的5个国家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而这恰恰也是当下高中毕业生留学的几个首选目的国。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游学的方式来增长见识,看看国外的教育情况,了解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从而为将来的留学做准备。

然而,对于游学成为暑假的香饽饽,上海吴淞二中团总支书记陈洁霓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作为教师,很欣慰能看到家长在暑假里乐于送孩子去境外接受一段不同的教育,过一个很有意义的假期。但站在其他家长的角度来看,动辄数万元的花销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的。此外,组织游学的机构也是鱼龙混杂,能给予孩子真正的教育意义有多少,还真的无法定论,而且也是因人而异的。”

上海市三女中学生会主席袁嘉成同学今年暑假也获得了一次游学机会,这几天正在美国参加了“学生领导力峰会”,平时就住在夏威夷大学里。

昨晚,她通过微信告诉记者:

“美方的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历史古迹。课堂上,我们会与导师展开交流,最终还要完成本次游学的设定目的:‘观察身边的社会意识’。我觉得,这次游学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窥见世界的窗口,也能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未来职业理想。”

游学营销花头很多

今年5月31日,我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发布了《中小学生来美研学旅行安全注意事项》,提醒要参加有资格的单位、机构组织的团组,还要签署协议,细化安全保障条款,厘清医疗、旅行保险等事宜,全力避免风险事故。

不过,也有人表示,这则来自领馆的提示已经“晚了”,因为很多游学合同的签订和办理签证等事宜,早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就搞定了。那么,国内的相关机构为何会那么热衷组织中小学生赴境外游学呢?其利润的产生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呢?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游学的利润就在于“花头经”特别多,“先把家长和孩子整晕了再说”,这是他们流行的行话。

比如,家长不是想让孩子去和牛津、剑桥、哈佛的学生“同学、同吃、同玩、同交流”吗?那真是简单的事,到这些大学里租个教室就行,再随便抓几个老外学生搞个联谊活动,反正中国孩子大多木讷,不擅交际,听的多、问的少。

再比如,不是羡慕国外的博物馆、科研基地“高大上”吗?那更省事,直接租个大巴把孩子拉过去就是了,要知道,国外的博物馆基本上是免费开放的,有些科研单位也会为青少年开辟相应的参观区域,当然也是公益的,只是到了游学报价表上,这都变成了收费项目。什么戏剧、航天、体育、航海等专项游学,就是看看戏、打打球、参观一下航空和船舶企业而已。

更主要的是,与一般的旅游团相比,孩子们在国外住的是民宿,吃的是简餐,但费用往往比五星级豪华团还要贵出一大截。

一名王姓同学诉起了苦:

“我报的游学团花了3.28万,住的是美国普通人家,四人间的高低床,主要是到大学听讲座,并开展一些简单的交流。而我父母也报了赴美旅游团,几乎相同的行程安排却只花了2万元,住的是星级宾馆,还有内容丰富的活动,丝毫不比游学团的项目少。”

游学监管或有盲区

事实上,早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就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强调境外研学旅行一般要以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为主体,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一半。这也是国家规范游学行为的首个行政性文件。

按规定,在游学的具体时限上,一般小学生不宜超过3周,中学生不宜超过6周;每次活动安排不宜超过两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参访城市不宜超过4个。除非特别需要,不宜组织跨国多地的境外研学旅行活动。一个学校有超过5名学生参加同一个境外研学旅行的,学校要告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然而,教育界人士表示,这项教育部的规定要在庞大的游学市场上真正起到规范作用是比较难的,因为它只能规范教育系统内部组织的游学,而对社会上其他行业组织的涉及中小学生的游学,往往缺乏行政约束力。

事实上,现在国内的游学市场运营模式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承包式”,主要是一些留学咨询服务公司、校外培训机构在做,他们往往有自己的旅行社、有出境游资质,游学全程都是自己负责。

另一类是“外包式”,由培训机构牵头招人,整个活动全程外包给有资质的旅行社,双方分成。这两种模式都容易导致多头管理的出现,也势必形成政府监管的盲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多头监管的现状造成了目前游学行业比较混乱。现在能够提供游学服务的机构很多,有学校也有培训机构,还有旅游公司等。

对于由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监管部门应该是教育行政部门,因为按活动性质分,学校组织的游学,包括夏令营、海外实习、交换生等,是属于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应要求学校规范收费、规范管理;

对于由教育培训机构、留学中介和旅游公司组织的游学,则应该由工商部门监管,并对消费者提出的有关侵权投诉进行查处。

游学小贴士

把海外“单飞”当作成长财富

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陈来秀是心理学的高级教师,也是一位曾经放手让儿子单飞异国游学的母亲。她认为,有几句话必须对家长们说一说。“孩子独立完成一次海外游学之旅,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异域风情,开拓胸襟视野,还能接触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与此同时,海外游学还是一个培养孩子自理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好机会,从做饭、洗衣服、整理房间到管理财务,都需要孩子亲力亲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切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收获新的友谊,学会为他人考虑。或许,一次成功的海外游学,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笔宝贵财富。”她说。

陈来秀老师对同学们也有几句话要嘱咐:“即将参加海外游学的同学们,现在是不是格外激动呢?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体验异域风土人情,锻炼外语的表达及交流能力,是不是想想就激动不已呢?在出发之前有几点是必须要提醒各位同学的。首先,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所谓入乡随俗、客随主便,有不解的地方可以礼貌地询问,切忌嘲讽揶揄。其次,在外游玩或者学习时,‘谢谢’一定要常挂嘴边,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其三,出门在外,人身和财产安全是第一位的,尽量不要在身上放大量的现金,尽量避免在晚上独自一人外出,如有必要外出,一定要结伴同行,并且告诉住家主人你们的去向、大概多久回来。请牢记住家的联系方式和当地的救援电话。”

(原题为《“先把家长和孩子整晕再说!”200亿元的游学市场,谁来管?》)

    责任编辑:顾亚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