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拓展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空间隐喻

韩志明 刘羽晞
2023-04-28 16:3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视觉中国 图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有了新的期待和想象,对基层治理普遍提出了“打通最后一米”的新要求。其中不仅要求公共设施门类齐全,全面覆盖,运行良好,也期待公共服务内容丰富,便捷舒适,触手可及。

上海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不断探索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的路径和方法。近年来,上海各地发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翻修和盘活了一些老旧建筑,把以前被忽略或利用率低的剩余空间,改造成居民小区共建共享的“生活盒子”,给旧空间赋予了新功能新意义。依托既有的社区生活服务项目,上海探索建立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体,初步形成了新时代完整社区建设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提供了超大规模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隐喻,具有广泛的可复制价值和可借鉴意义。

一、系统整合社区多元的功能与服务

在当今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很多居民的住宅面积都很狭小,人均居住面积更是有限,居家学习和生活都相当局促,更别说其他方面的需要了。“盒子”是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具有收纳、分隔和保护等作用。社区的“生活盒子”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指的是通过链接和整合公共服务空间,就近打造社区综合服务的网络体系,提供形式多样和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生活盒子”拓展了“家”的功能及其边界,塑造一个“家门口”的公共空间,把居民所需的各种生活服务,比如办公、会客、健身、育儿、就餐以及阅读等,设置成一个个实用的“小盒子”,错落有致地安放和整合到社区“生活盒子”中,打造了就近可及的公共服务空间网络,因地制宜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生活盒子”坚持眼睛向下的思维,把居民中的各种能人异士都给挖掘出来,集中导入到不同的盒子方格中来,提供理发、缝补、维修和义诊等便民性服务。以往散落在城市街角的服务,现在全部集成到“生活盒子”里来,实行统一规划设计,分散灵活配置,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获得日常生活所需。

通过重新设计和组织公共服务的过程,“生活盒子”不仅把零散的社区居民吸引过来,也把原本分散的党群组织、阵地资源、楼长层长以及志愿者等链接起来,推动各方聚焦问题,协同对话,凝聚共识,解决问题,形塑社区治理共同体。各种资源要素通过“生活盒子”而联动和运转起来,凝聚成社区治理的合力,全面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能,形成了具有整体性的基层治理新方案。

二、打造缩放自如的社区公共空间

“生活盒子”应该如何建设,面向什么人群,提供何种服务,如何合理利用和规划空间,如何紧密对接居民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都是需要系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探索“生活盒子”建设开始,街道和社区就坚持统筹思维,系统梳理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精心做好“加减乘除”的难题,全方位提高盒子的使用效率。

比如,公共会客厅、果蔬菜场、社区食堂、健身房、图书馆、咖啡厅、花店等基础服务,专有性程度比较高,是不间断运行的,但在白天或工作日时段,也有一些闲置的或机动的活动室,就可以把它们变成老年人的棋牌室或舞蹈室,也可以变身为儿童的兴趣班或亲子活动室等,还可以不定期组织法律咨询、医疗问诊、手机教学等特色活动,从而实现了对有限空间的灵活和高效的运用。

就此而言,“生活盒子”的尺度及其内容都不是固定的,盒子方格里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去收缩或延伸,从而不断地充实社区服务的内容,拓展盒子的内涵和功能,响应广大居民的实际需要。“生活盒子”是充满弹性的,更是充满温情的,覆盖了从学龄前到老年人的各种居民群体,为不同职业、不同性别和不同需求的居民群体提供对应的服务,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全民友好,全民共享。

“生活盒子”无条件地开放空间,体现出良好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动态性,不仅能持续地实现既有功能的重组、优化和叠加,而且也以有形的空间支撑了无形的共建共治共享精神,推动各方面力量的聚合、重组和优化,渐进地实现点滴而细微的改良和进步。这个过程也反映出基层治理创新的渐进性、阶段性和动态性。

三、重建被忽略和封藏的邻里温情

空间承载着资源的流动,提供了服务的舞台,也弥散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蕴含了独特的文化心理。空间的生产不仅创造和维系了联结的网络,也不断地再生产出强有力的韧性。“生活盒子”用贴近生活的隐喻,向社区居民敞开温暖的怀抱,用多样化的服务吸引人们走进“盒子”里来,有助于打破楼栋之间的空间壁垒,拉近广大社区居民的距离,激活社区居民邻里友好的温情。人们在这里既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也可以为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还通过交往互动创造共建共享的价值。比如徐汇肇清片区的“生活盒子”通过自治共治,15个功能区被居民“解锁”出30多种用途,开启了“超级变变变”的历程,成为居民身边贴心、实用、友好的公共空间,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温度。

基层治理的舞台上不仅有各种组织机构,包括街道党工委及其职能部门、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和业委会以及辖区中的其他单位等,还有大量身份各异的具体而鲜活的个人。基层治理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宏大叙事,而是面向日常琐事的生活政治,必须要始终锁定广大居民个人具体而现实的需求,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实际问题,让人们更有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生活盒子”立足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打造了可参与、可共享和能共建的弹性空间,把“躲进小楼”的社区居民聚集到一起,也将碎片化的基层治理力量整合起来,真正是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想落地生根,打破了多元主体之间“孤独寂寞冷”的状态,逐渐找回和激活了被冷落的和被封藏的邻里温情,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

总之,空间是理解社会行动的重要参数,空间的伸缩收放是建构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空间的生产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在各种变革和创新中都具有巨大的能动性作用。在当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社区治理扮演着关键而重要的角色。如何真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还需要精心设计和创新方便、可行和有效的治理工具,提升社区治理的能级及其效能。“生活盒子”的发展及其应用推动了社区治理的空间再生产,重新定义和联结了零散的社区空间,释放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想象力,持续地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提升了社区服务的品质,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蓝图转化为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治理,超大规模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要坚持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坚持不懈地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生活盒子”是美好生活的百宝箱,更是人民城市的重要体现,还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舞台。

特别要指出的是,“生活盒子”不仅仅是一种容器,简单地将各种要素纳入和封装起来,也是一种撬动基层治理的工具,整合和激活了空间中社会主体及其资源,打造了与特定空间相适配的治理形态、治理过程与治理气质。在这个意义上,根据全面推进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要求,打造和创建更多贴合社区实际的空间,对于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是探索超大规模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