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上评|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要“事不避难”
从3月31日起,上海全市1100余所中小学体育场地陆续向市民免费开放。宽敞的锻炼空间、专业的健身设施,让学校体育场地成为市民就近健身的最好选择。
但记者走访发现,实施近一个月来,各区各学校推进的进度不一。有的已经迎来大量锻炼者,有的却还不为周边居民知晓。一些学校张贴了“告居民书”但未公示具体开放信息,有的学校到了开放时间却大门紧闭,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开放了,“允许”居民开展的运动项目却只有跑步。
浦东新区临沂二村小学的内的足球球门上晾晒着被子。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蒋乐来 图
倡导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锻炼需求,缓解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不足与部分体育设施利用率不高的矛盾,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这项工作,从国家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早在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要求把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作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
2018年,上海市教委牵头实施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2019年,上海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同步出台《上海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导则》。疫情期间,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一度被迫暂停。现在疫情过去,正是各学校打开大门欢迎锻炼者的时候。
居民在嘉定一中附属小学校园内锻炼。 “上海嘉定”公众号 图
从目前市民的反馈看,无疑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加强。首先是校园开放的信息能不能及时、广泛地告知附近居民;其次是居民进校园的登记方式能不能再简捷、方便一些;最后是学校的开放项目能不能更多元、丰富,开放时间能不能适当延长。
不必讳言,个别学校显得“不积极”,是因为有顾虑:延长学校的开放时间,就得安排更多人手管理,可能会给学校的财务状况增添负担;增加开放项目,尤其是球类项目,就有可能带来噪音,进而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一旦有市民在锻炼过程中出现意外,谁来担责?这些都是不能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学校“事不避难”,担当作为,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意识到,学校运动场馆资源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的一部分,是属于学校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属于全体市民的。学校作为社区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主动开放运动场馆既是责任,也是义务。
居民在长宁区少科站打篮球。受访者供图
对于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不妨集思广益,由教育部门、学校、社区和居民代表展开共同协商,制订合理的安全保障方案,明确权责界限;开放时间、开放清单,最好能一目了然,广泛告知;出台文明健身公约,敦促市民爱护校内场馆设施,杜绝乱扔垃圾、噪音扰民等不文明现象。
必须指出,校园向社会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法规、管理协调、保障措施、技术问题等。学校当然是开放体育场馆的主体,但责任和压力也不能全部丢给学校,关键是要形成协商机制,凝聚好社区、学校和居民代表等各方力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这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契机。
只要积极想办法、想对策,当前遇到的一些问题,相信是可以逐步解决的。既然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是一件便民惠民的好事,就应该把好事办好、办彻底,共同为上海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