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纪念“昆山之路”三评发表30周年,江苏昆山求解高质量发展
那么,是什么因素让昆山在短短三十年间迅速蜕变,不断连续攀升多个台阶,持续实现“逆袭”之路的呢?
座谈会现场 本文图均为 昆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图7月20日,江苏昆山召开“纪念人民日报‘昆山之路’三评发表30周年座谈会”。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座谈会现场发现,与会各界嘉宾的发言,似乎也从一些侧面构成了回答了上述谜题的“拼图”。
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昆山的“蜕变”之路
时间回溯到30年前,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则题为《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篇通讯,并配发《“昆山之路”三评》评论员文章。
通讯作者之一新华社记者赵明告诉澎湃新闻,当年是因为听说昆山自费建了一个未列入国家计划的开发区,随之产生兴趣前往昆山采访,结果被昆山日新月异的变化所打动,才有了报道和评论的形成。
这也是“昆山之路”首次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
赵明和人民日报记者陈健合写的这篇报道,主要是讲述的昆山自办开发区的故事。
1984年至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我国沿海12个城市设立14个国家级开发区。昆山作为农业县,自然不在此列。但苦于昆山“穷”到叮当响现状的昆山领导层,硬是在外界不解的目光中,出乎意料地在昆山自辟一块地,拉起了自费建设开发区的大旗。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此后,昆山人在一片块蛙声阵阵的农田上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开发区建设,拆迁、修路、建厂,一个个项目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
“当时我们做归做,不宣传。当时也考虑到可能会‘出事’。”时任昆山县长、后任昆山市委书记、如今已年过八旬的吴克铨在座谈会上回忆说,事后,很多人问他,当年为什么“敢做”?他的回答说,当时中央说“发展是硬道理”,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些朴素的理念成为他信念的支撑。
干事创业的激情来自于哪里?“穷啊!当时老百姓穷,自己穷,兄弟姐妹们也穷。穷则思变。”时任昆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宣炳龙自称是昆山开发区的“施工队长”,他如此直言当时的心态。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开发区所有的建设都是自掏腰包。“富规划,穷开发。”这是当时开发区对外喊出的口号。
其背景是,那时候的沿海经济开发区,均有国家成亿投资。但蹉跎多年的昆山人,要不来这钱,也不愿等下去。在没有国家投资扶助的情况下,昆山县政府通过自筹、贷款、征收土地开发费等途径,筹集了1200多万元。建设过程中不摆阔气,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用钱精打细算,边开发边建设。道路、桥梁、下水道等自己干,其它设施都从无偿拨款建设改为有偿借款建设。
最终,昆山的首创精神和务实作风得到了认可,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如今,这个开发区在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评比中位列第四,世界500强有20多家在开发区兴办项目。不仅如此,它也成为拉动昆山经济腾飞的最重要的“龙头”。
“昆山之路”,到底是什么?
座谈会上,多位发言人说道,一言以蔽之,到底“昆山之路”是什么?
不久前深入昆山采访的新华社江苏分社副总编凌军辉说,他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近年来,全国各地到昆山学习、取经的很多,但能够“复制”昆山成功经验的则很少。一些外地干部来昆山学习,看得情绪激动,谈得头头是道,一旦回去后,却往往一动不动。
究其原因,他认为昆山的成功经验不是浩浩几十年的奋斗光阴,不是一个又一个建设发展的成果,“‘昆山之路’不是一条路,而是昆山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精神。”
他举例,当年宣炳龙为了拿下全国第一家出口加工区,两年多时间跑了84次北京去汇报;为了拿下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副市长宋德强一年跑了30趟国家相关部委去沟通……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我们解决工业从无到有的矛盾,九十年代初我们解决从小到大的矛盾,发展大企业,2006年是我们由大走向强的阶段,打造自己的专利等知识产权……”宣炳龙总结道,昆山的每一次转型都是体制机制的创新,昆山经济的每一次突飞猛进都是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过程。
而如今,昆山面临的新时代命题是:怎么使高质量发展在昆山落地?
“还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想敢闯敢干。”宣炳龙说,“当然'变'就有风险,我们以前做的事风险也大,但改革就是革命,哪能没有牺牲。”
人民日报江苏分社社长贺广华说,当前,就昆山而言,发展水平越高,所面临的挑战越大。昆山已“领跑”基本现代化新征,接下来,昆山如何自我加压,持续释放改革活力?如何兼容并蓄,屹立对外开放高地?如何主动对接国家大战略,提升竞争新优势?乃至如何以开放推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找坐标、定目标?……这些都是需要下大力气谋划的大事。
“从‘高速度’到‘高质量’,昆山正处在新一轮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如果从宝贵的‘昆山之路’精神源泉中汲取力量,那么就会拥有足够的勇气。”贺广华说,“‘昆山之路’最可宝贵的经验在于:不是坐等机遇,而是敢想敢干、敢闯敢试,从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瓶颈,不断走向辉煌。”
座谈会的最后一项议程,昆山市委书记、市长杜小刚讲话时说,“我们要向老领导老前辈对标学习,拿出当年自费开发昆山开发区的精神和魄力,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具备县域特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昆山科创中心,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重温走过的路,梳理‘昆山之路’经验,从‘唯实、扬长、奋斗’,到‘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再到‘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这些都是‘昆山之路’丰富精神内涵,我们要倍加珍惜,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把握趋势、抢抓机遇,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杜小刚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