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扎西德勒”,感谢你们援助西藏 | 对话另一种生活

2023-04-27 12: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忆起援藏的经历,李晓倩想到的是藏族人民送给她的那条雪白的哈达、人们洋溢着的笑脸、还有离别时他们一起对自己说的那句“扎西德勒”。

李晓倩正坐在飞机上,此次里程近4000公里。窗外的青山随着飞机的行进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又一座的雪山。作为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综合组的一员,此次前往西藏山南市,她主要负责拍摄记录、视频剪辑和新闻撰写等工作。从2022年3月开始,为期9个月。

李晓倩将视线从窗外收回,拿出手机,准备学习一些简单的藏语,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她一直默念着简单的藏语,并将其与汉语对照。学习的第一句藏语是“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在藏语中意为感激、祝愿,是藏族人最常使用的藏语之一。它不仅用于平常生活中表达感谢,也在离别时向友人表达最深切的祝福。

突然,李晓倩感到心跳迅速加快。几秒钟后,反应过来这是高原反应。由于飞机飞行要求与地面保持一定的安全高度,所以随着行进地面海拔的升高,飞机也越飞越高。

落地拉萨后,这样的症状愈发严重,李晓倩走出机舱时险些没能站稳,她感觉“身上背着40斤的重物,脚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好像下一步就要摔倒。

急促的呼吸、加快的心跳,李晓倩两眼有些发黑,只能将所有的动作都放慢下来,包括思考。走几步路就休息一会儿,只有这样才能让身体稍微舒适些。

来到西藏,高昂的快递费用、繁杂的工作内容都曾让李晓倩头疼。但她没想到最大的困难,是从援藏工作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一直都在对抗的高原反应。

“缺氧的环境比起说是适应,更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承受。” 李晓倩以为高原反应的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可实际情况正好相反,症状只会越来越明显。李晓倩从同事口中了解到,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会导致许多身体上的变化:比如心脏会逐渐变大,心脏以及脑部会产生不可逆的伤害。她的许多援藏队员同事第一年还能撑住,但到第二、第三年时,由于身体机能变化,他们基本上都需要靠助眠药物入睡。李晓倩总结出应对高原反应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所有的行动进行得更慢些,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在拉萨稍作休息后,李晓倩和援藏队友们一起搭上了前往山南市“援藏家园”的班车。西藏地广人稀,且山路陡峭,市与市之间车程近10个小时。很快,夜色笼罩了上来,傍晚的气温已经达到零下,而且还在持续下降。李晓倩看到车窗外无人看管的耗牛在雪山上漫无目的地走着,牛群将土地上的雪踩出一个个的小坑。这是李晓倩第一次看到耗牛,还是成群结队的,这让李晓倩感到很新奇。坐在驾驶位的司机师傅说,白天会有牧民把牛群往城里赶,到时候会看到牛群穿过人行马路的场景。

晚上,援藏队到达“援藏家园”。在这个目之所及都是山的地方,李晓倩将要工作9个月。这里由三座办公大楼构成,汇聚着来自湖南、湖北、安徽援藏队的队员们。来到西藏的第一晚,李晓倩在氧气瓶的辅助呼吸下盖上被子准备入睡。虽然身体因高原反应还是有些不适,但内心很激动,脑海里还浮现着在车上看到的那一处处雪山、牛群。

“一个女孩子去那么远的地方,还缺氧,能抗的住吗?”李晓倩的父母最开始并不支持女儿援藏。但李晓倩以实际行动证明,她能“扛得住”。

李晓倩正在使用氧气瓶辅助呼吸

李晓倩没有想到,外地人在这里得到非常热情的对待。去买甜茶时,老板会大方的装上一整壶,伴着红彤彤的笑脸将甜茶给到李晓倩。一对前来自驾游的夫妻的车子爆胎,一个车轮卡在了泥坑里,西藏大哥直接上前帮忙,将车子推了出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藏人民的“不善言辞”。在向援藏队员或帮助西藏的外地人表达感谢时,他们会用上不太习惯的普通话:“你们的好...你们的援藏工作好!”

这还只是年轻人的情况,老人由于未受过汉语教育,完全只会说藏语。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这里还施行着农奴制,只有贵族才能学习藏文。许多藏族老人不仅无法认识汉字,就连藏文也无法看懂。李晓倩注意到一些老人,会将经文全部抄写到纸上,随后放置在镜筒里,镜筒转一圈,自己便读了一遍经文,表达自己对佛教的虔诚。

在“援藏家园”的晚上,西藏人民经常会邀请援藏队友们一起跳当地的锅庄舞。锅庄舞藏语意为圆圈歌舞,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每天夜晚,李晓倩都会在山南市体育馆看到当地人跳锅庄舞。李晓倩觉得这和她熟悉的广场舞很相似,在队伍的最前面会放上一个黑色的大音箱,当地的中年人老年人会穿上民族服饰跟着音乐张开双臂尽兴的跳动,大部分年轻人跳时会穿上现代式的便服。当地人有时还会在劳动结束时跳上一曲锅庄舞,而在逢年过节时当地人民会升起一团篝火,围绕篝火跳起锅庄舞,以此表达祝愿、祈求得到神灵的庇护。李晓倩虽然自己没有尝试过锅庄舞,但同事们经常忙完工作后一头扎进锅庄舞的队伍中,与当地人民一起跟着音乐的节拍舞动。有时同事和当地人民喝酒正尽兴时都会跳上一曲锅庄舞。

在饮食上,西藏当地的食物多以粗粮为主,像糌粑、青稞酒、酥酪糕,这些都是当地人非常喜爱几乎每天都会吃上一些的美食。但李晓倩吃不惯这些粗粮,也不知什么理由吃完这些很容易肚子不舒服,随后会拉上一晚上的肚子。李晓倩最喜欢的还是甜茶,她时常在上班时带上一壶,她觉得甜茶的口感像在湖南喝的奶茶,比奶茶稍甜一些。

在与当地人的相处当中李晓倩感觉到,西藏人民的热情不仅来源于他们的生性好客,还来源于来自全国各地同胞的三十年源源不断的援藏帮扶。设备丰富的“三小”幼儿园、拔地而起的方舱医院、广泛生产的湖南特色蜂蜜与葡萄,在采写援藏新闻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李晓倩也见证了当地真实的改变。

来到山南市不久,李晓倩开始第一次较为重大的拍摄记录——前往普玛江塘乡调研。普玛江塘乡隶属于山南市浪卡子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乡。

出发时,山南市还是太阳高照、黄沙遍地,可跟随团队来到普玛江塘乡时,这里居然下着大雪。李晓倩这才反应过来,虽然正是春天,但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仍然会下起雪花。

皑皑白雪盖上大山的同时,也基本抹去了这里的生机。这里完全没有鸟类活动的痕迹,也极少看到绿色的植物,一眼望去只有大雪覆盖的沙地和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寒冷让李晓倩的身体微微抖动。她取下了车上自己提前准备好带给小朋友的衣物,进入这里的幼儿园。几栋红色白色的教学楼,虽被大雪覆盖但仍能看到翻新刷起的油漆。楼房上有着“努力浇灌希望”的红色汉字,同时附上相同意思的藏文。当然在学校里还有红色的五星红旗。从外观来看,李晓倩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的幼儿园翻新程度很高,有着成栋的教学楼,和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此时正值孩子们的周末假期,李晓倩没有看到小朋友。映入眼帘的是挂在墙上的照片,雪花图案附着在照片的边角,照片里一名穿着常服的支教老师在给穿着藏服的孩子们上课。她还留意到,教室里的木桌椅都翻新过,没有破损的痕迹。桌子上铺了一层当地特制的藏红色桌布。窗台上有几盆仙人掌的盆栽,整个教室干净整洁。

离开幼儿园后回程的路上,李晓倩还注意到农牧民的房子也都是翻新过的。在当地政府人员及同事口中了解到,十年前很多当地村民的房子都建在悬崖峭壁上,不仅通行不便,危险系数也很大,最近几年才逐步将房子搬迁到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

这是李晓倩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西藏的民生条件。这些真实的改变来自于湖南第九批援藏队持续的付出。随着《湖南援藏“三个聚焦”》文件的下发要求聚焦西藏教育、西藏民生、西藏产业,三年来援藏队共投入高达6535万的经费,兴起了幼儿园的文化墙、教学楼。而在师资教育上,组织了100多名湖南骨干教师来西藏考察交流,更新这里的教学理念和内容。还有不少援藏教师,自愿长时间的留在这里支教。

目前大部分西藏幼儿园都采取着双语教学

图源:网络

不仅如此,汉语在西藏幼儿园的教育中也已经普及。孩子们不仅可以愉快的玩耍,还可以慢慢地说上一句汉语,或是写下一段藏文。

完成了幼儿园的拍摄和记录后,李晓倩将留给孩子的衣物转交给了当地政府,她希望能将这些衣物转交到需要的孩子身上。

正在进行拍摄的李晓倩

5月初,李晓倩及援藏团队前往位于山南市隆子县319区的3197哨所,那是中国和印度的边境线。他们要去那里为边防战士们送上物资,李晓倩负责撰写此次援助活动的报道。

路途遥远,李晓倩强忍着几小时车程的头晕目眩,气喘吁吁地下了车。

可当她下车后发现西藏这样植被稀少的地区,居然有着像湖南的“小湘西”的地方——三面临崖,植被茂密,树木高大,在今年翻修前,去哨所需要攀爬1000多步阶梯。

一位边防战士在哨所站哨,他看上去只有十八九岁的年纪,嘴唇因为长时间受冻已经发紫,身子却纹丝不动。李晓倩十分触动,她举起摄像机,拍摄下了这些始终保持伫立姿势的边防战士。

3197哨所降雨量较大,湿度很高。许多战士患有各样的关节炎、风湿病,手上腿上还有各种冻伤和晒伤的痕迹。

过去几年,这里没有通电,哨所离居民区还有几十公里的距离,一般没有行人通过这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暴晒,边防战士们都坚持完成每天巡逻边界和站岗的任务。在这鲜有人烟的地方,没有娱乐设施,没有人群往来,“孤独”充斥着边防战士的生活。前些年,部队为边防战士们送来了一些小猫小狗,希望它们能陪伴边防战士们渡过孤寂的时光。

战士们绕着边境线日以继日的巡逻,在李晓倩看来正是在保护那背后的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

李晓倩在哨所边进行的拍摄

在西藏的3个多月里,李晓倩过往的外出任务主题似乎都绕不开西藏的建设、对西藏同胞的关心。但这次任务的主题很特殊,是记录援藏队员们的台球比赛。

西藏氧气稀薄,并不适宜剧烈的体育活动,台球成为了许多援藏队员的娱乐方式,队员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经常会前往台球室进行放松。为此,援藏工作队每年都会在“援藏家园”里开展台球比赛活动,每个省份内部各个市进行比赛,队员们参与热情很高。比赛的前几日的台球室更为热闹,许多队员还会练到凌晨一两点。

由于工作内容的不同,队友们时常会相隔好几里甚至几十里,在不同的地点,不同时刻忙碌着,台球比赛是他们难得聚集在一起的时刻。

比赛开始时,球台前的选手们会不停走动查看最佳击球点,架杆、出杆、撞球、落袋。有些队员并不擅长打台球,但并不想错过和同事们共同娱乐的机会也积极参与。在李晓倩拍摄的照片里,比赛的现场站满了援藏队员,有正在认真参赛的“运动员”,有举着“长沙队加油!”红底板子,在一旁热情鼓掌的“观众”。

在援藏队中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什么叫援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想到队友们因为共同援藏的信念聚集在一起,共同付出。李晓倩除了跟随队友欢笑,更多夹杂着感动。她拍摄记录下了许多队员们参加台球比赛活动的照片,并将他们取名为“援藏一家人”。

李晓倩拍摄的正在进行台球比赛的照片

除了台球比赛,援藏家园每月还会举行生日会,同月份的援藏队员常常会聚集到月底共度生日。

一大早,李晓倩和她的几位同事来到了援藏家园的一个大房间里开始了生日会的筹备。整理干净房间后,李晓倩将各种颜色的气球吹好气后挂在墙上,在桌子上放了几瓶啤酒,把话筒和电脑设备调试正确,最后将几块预定好的生日蛋糕摆在了桌上的正中央。在房间的墙壁的正中间挂着红幅“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友生日会”。

援藏队友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生日会上磕着瓜子喝着甜茶或酒,交谈着援藏以来的趣事儿或困难,聊得尽兴时还会跟着熟悉的音乐一起手舞足蹈。这中间有初来乍到的大学生,也有援藏多年的老前辈,他们一起切开蛋糕,点上蜡烛。在远离家乡的西藏唱起生日歌,队友们说并没有感到孤单,那些感动就流动在歌声当中。

援藏队友们共同度过生日

7月,李晓倩在第九批援藏队的工作全部完成,她即将离开西藏返回湖南。但受疫情影响,援藏队工作量陡增,人手不足。思考良久后,李晓倩决定留任。

年底,新一批援藏队队员进藏,但途中火车晚点。已经凌晨一点,李晓倩仍在住宿公寓前等待。西藏夜里气温直逼零下,李晓倩穿着厚厚的棉袄,不停地哈气。

不出她意料的是,学弟学妹们由于高原反应个个晕头转向、难以呼吸,李晓倩特地为学弟学妹们准备了应对高原发应的药物“丹参滴丸”、“高原安”、“红景天口服液”等来缓解高原反应。将学弟学妹们安顿好后,李晓倩才返回住处休息。

在李晓倩结束援藏返回湖南时,她的同事王清希望李晓倩“能在之后的生活里继续保持一颗热心肠。她的所有真心,大家都能看见。”

在援藏队时正在工作的李晓倩

即将离开西藏时,李晓倩收到了当地人民白色的哈达和那句“扎西德勒”。

坐上班车的那一刻,李晓倩看到当地人们洋溢着笑脸,挥手向她送别。她再也止不住泪水,脑海里回放着这九个月来的一幕幕画面。九个月的时间里,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从西藏回到湖南后,李晓倩醉氧、脱发、记忆力下降,但她毫不后悔援藏的经历。这份不后悔来自于李晓倩这9个月里那一个个触动的时刻:从武汉大学毕业毅然支援乃至驻足西藏数年的前辈,看到旅客车轮爆胎主动上前帮助的西藏同胞,在哨所中顶着暴雪伫立的边防战士等等。这些都让她切实地感受到援藏的伟大与意义。若还有援藏的机会,李晓倩还会坚定地继续加入。

被戴上哈达的李晓倩与援藏前辈合照留念

*文中无图源标注的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扎西德勒”,感谢你们援助西藏 | 对话另一种生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