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想象一下,“下沉”到京郊做农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捷报频传的四月,《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在入选2023年度“生态童书60”榜单后,又入选“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2022年度榜单。
《土里不土气》是两位八〇后知识农夫长角羚和蚊滋滋对七年自耕自食生活的记录。全书不仅讲述了关于土地与多样性的趣味和神奇,也让我们看到作者作为土地保育者和里山耕食生活实践者的辛苦与不易。
“土里土气”,本来是一个带着嘲讽气息的词,在城镇化建设初期,刚刚远离泥土的人们,将“土”与高品质生活对立,视“土气”为一种降格的气质。然而,时移世易,现今“土里”的生活,已经成为都市中人醒不来的乡愁和自我疗愈的良药。
《万物生灵》
以下内容来源于设计文化研究&写作者李孟苏微博——
文|李孟苏
三年疫情对我最大的改变,是我开始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虽然只是在城市旁边的河边、树林、荒野里走路,也喊不出几个花草树木的名字,却真实感到了大自然施予我的疗愈作用。
也爱上了去怀柔的山里,过几天英国“懒人”作家J·杰罗姆说的那种乡间生活:“躺在花园里面的吊床上看结尾凄凉的伤感小说,直看到书从我漫不经心的手上落到地下。我会仰坐在那里,迷迷茫茫地注视着湛蓝的天空,望着柔和的白云像白的帆船一样来去浮动,听着鸟儿快乐的歌声和树叶轻微的飒飒声。”
我是怕吃苦、缺乏行动力的懒人,对乡野和大自然的亲近,也就止于此了。所以我看完长角羚、蚊滋滋的笔记《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佩服到五体投地。他们有实干的精神和行动力,用时髦话讲,“下沉”到京郊的山区做农夫,种粮、种菜、养家禽,也养活自己,真正脚踏实地。
蚊滋滋(左)与长角羚(右)
“与山林和土地打交道多年,越发觉得它们是慷慨的。只要我们守住分寸,不巧取豪夺,它们就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正因为此,山乡里的人更加珍视土地中的出产,那不仅是自己付出的辛劳,更是源于自然的一份馈赠。”
长角羚、蚊滋滋写的乡村生活,有法布尔的知识趣味。他们观察邻居,放屁精、长虫仙、刺儿头,还有狗獾、豹猫、松鼠、螳螂,为它们写小传;记录野草、蘑菇、酸枣、荆条、油松、栓皮栎、芦苇、红蓼和野鸢尾,看它们是客人。
《土里不土气》内页,左右滑动查看
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比如怎么解决厕所和上下水。他们建了生态旱厕,干湿分离,与木屑混合,利用微生物发酵,转化成肥料,完成了生态的循环。最重要的是,干净没有蚊蝇。简直就是鲁滨逊似的生活技能。
《土里不土气》内页,左右滑动查看
羡慕他们的厨房,有两个,一个在室内,一个在门前的香草花园里,用土石砖直接在土地上砌了柴灶(炖菜)、火箭灶(蒸包子)、烧烤炉、土窑(烤披萨),他们叫大地厨房,实现了彼得·梅尔式的生活乐趣。
《土里不土气》内页,左右滑动查看
乡间生活自然纯朴,少有物质诱惑,生活的欲望降低,速度就慢了下来,起码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控、安排,想工作的时候工作,想停下来的时候就停下来。看英国历史学家E.P. Thompson的书里写到工业革命前乡村的生活,农夫工作是很随意的事,雨天便工作八九小时,天气晴朗就少干一点,把时间拿去看绞刑、母牛产子、伐木、上樱桃园摘果子、给朋友写封信。汤普森认为这样的工作模式劳逸结合,才符合人劳动的节奏。
《万物生灵》
有现代农业科技支持的乡村生活,其实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乌托邦田园牧歌,做到土里不土气。喜欢这个书名。
《万物生灵》
作者简介
李孟苏
设计文化研究&写作者。曾任职《三联生活周刊》和ELLE China。著有《为生活的设计-丹麦设计9堂课》《庄园与下午茶》《小小不列癫》等,译有《艺术地生活》《足下风光-鞋子的故事,它如何改变了我们?》《奢侈的!》《国王与诸神》。
2023“生态童书60”入选图书
2022年度“中华科普图书榜”Top20
第三届“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获奖图书
原标题:《想象一下,“下沉”到京郊做农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