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五一民宿现涨价毁约潮,多地要求“加强价格自律”管用吗?
文丨宗威
还有几天就是五一假期了,很多人早早买了车票订好民宿,只等假期到来好好嗨一把了。
然而不少“倒霉”人接到了民宿老板电话,有说正在装修接待不了客人的,有说拆迁的,还有干脆说经营不下去倒闭了的……
总之理由是五花八门,目的只有一个:对不起,你换个地方住吧。
当你再打开携程去哪儿时,酒店民宿早已坐火箭般涨价了。看到高出原先三五倍的价格,你还没出发就已经不爽了。
这个五一假期的出行,体验注定要打个问号了。
1
“五一民宿现涨价毁约潮”、“民宿为退订涨价谎称已倒闭”、“提前三个月订民宿遭毁约”……
距五一假期还有不到2天,有关民宿毁约的话题,就上过好几轮热搜了。至于毁约的理由,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比如有民宿老板称所在楼栋“有人吸毒”,民宿因此被管控了,他“正在派出所里处理这个事”。可游客去网上搜索发现房源还在,只不过价格涨到1100元一晚,而他们提前订的是350元一晚。
还有游客早早订了3晚酒店,花了不到300元,结果一周后收到老板电话要求退房,理由是“换老板了正在装修”。然后他们在其它平台上搜到了这间房,五一假期已经涨到了600多元一晚。
随意在社交媒体上搜一下,都能看到各不相同的奇葩理由。我甚至有点怀疑,民宿老板们在思索怎么毁约时,是不是咨询了ChatGPT。
面对民宿的主动毁约,大部分游客选择求助平台。
然而明知道责任主要出在民宿方,平台的处理仍很难让游客满意。有的赔付数百元不等的优惠券,有的协商安排附近的其它酒店并补偿一定差价,有的干脆摆烂说“我们也没有办法”。
毁约的民宿也都受到了平台的处罚,比如罚款和降低流量等。可是平台有那么多家,这家不行还有别家,民宿总能找到能容下自己的平台。
而对游客来说,要么接受平台的“调剂”,选择条件比之前差得多的酒店,要么拿点赔偿重新预订价格早已翻了三四倍的民宿,或者干脆取消行程“家里蹲”算了。
反正是还没来得及出行,就已经憋了一肚子火了。
2
所以问题来了,民宿为啥宁愿冒被平台处罚、被游客评价不诚信的风险,也要毁约涨价呢?
最主要的当然是市场供需的问题。
作为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五一假期,今年国人的出行热情远超预期,各种数据显示已经远高于2019年了。
抢票难度堪比春运,尤其是像淄博、杭州、长沙这样的热门城市,12306上候补都显示满员了。一位朋友前两天还问我,有没有办法搞到五一假期故宫的门票。我表示无能为力,毕竟故宫门票可候补不了。
今年五一为啥这么多人出行?
因为疫情三年积累下来的出行需求,亟需一个释放的出口。而放开后的第一个长假是春节,多数人回家过了个完整的年,接下来的清明只有一天假,大部分人也没有出行计划,五一成了自然不过的选择。
但相当多数的民宿从业者,显然没有做好准备。
一方面,前两年疫情,游客担心封控多,都是临时下单,没想到今年刚过完年,就有很多人预定五一的住宿了,民宿老板们没来得及调价。另一方面,老板们市场预判失误,想过五一人多,只是没想到人会这么多。
看到别家酒店民宿一天比一天高涨的价格,那些提前把房低价订出去的人,心理不平衡了。
有媒体报道中就提到了一个案例。两家人3月初预定了威海一栋别墅,五一3天房费只要3000多元。民宿老板4月初还嘘寒问暖,结果20号突然要求他们退房,理由是“周边都涨价了,他不涨不舒服”。
等到他们重新预定民宿时,平日一晚150元的房间,已经涨到了850元。更糟心的是,他们原定的两家人聚会泡汤了,五一还没出行体验就打了折扣。
3
国内民宿过去两年元气大伤,想趁假期多回点血可以理解,但像这样不加掩饰的大量毁约,还是将这个行业的脆弱诚信暴露无遗。
有人说平台的处罚不够严厉才让他们有恃无恐。
1.5倍(房费)罚金其实不算少了,降流量也会影响民宿今后的展示。难不成将罚金提高到5倍甚至10倍?再或者把他们直接赶出平台?
说实话,平台没有这样的动力,他们与民宿本就是互相需要的关系,也担心触怒民宿便宜了竞争对手。而且选择毁约的民宿,很多考虑的就是做一锤子买卖,根本不在乎平台的处罚。
或许是看到涨价毁约潮带来的负面舆情,江苏、福建等多地的市场监管局发文,要求住宿和旅游服务经营者加强价格自律,而最近大热的网红城市淄博,则禁止五一前后酒店价格上浮超50%。
携程、美团、飞猪等线上平台,也相继发布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比如协商安排同级别房间入住,最高首晚房费3倍的赔偿等。
但市场供需摆在这儿,只要游客们还有住宿的需求,愿意接受高企的价格,无论是提倡价格自律,还是行政的干预,都很难让商家们打消涨价的意愿。那消费者是不是可以选择诉诸法律?
毫无疑问,民宿无故毁约涉嫌违法了。真较起真来,《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法》都够他们喝一壶的。可有几个人会因此费时费精力地去打官司呢?
所以短期来看,民宿毁约潮是个无解难题。
但往好的方面想,可以把它看做中国民宿行业正规化发展的必经历程。对那些不诚信的商家,消费者自然会敬而远之,长期下来就会被淘汰。就像当年电商平台上的假货,后来不就慢慢消失了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