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遇见千年独乐寺
独乐寺位于河北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下同),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是目前全国所存不多的辽代遗构之一。日本学者关野贞在1931年巧遇独乐寺后发表论文称独乐寺建筑许多关键的特征都与大同华严寺、善化寺以及应县木塔有很多相似之处。梁思成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上海辞书出版社新推出“古迹寻踪丛书”中,《亭台楼阁:千姿百态的俊美》一书对此有详细介绍。“古迹寻踪丛书”含《佛像:永恒的微笑》《碑刻:凝固的墨迹》《古塔:耸立的骄傲》《亭台楼阁:千姿百态的俊美》四部。
独乐寺位于河北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下同),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占地总面积1.6 万平方米。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是目前全国所存不多的辽代遗构之一。
现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AAAA 景区。
与百年前的老照片对照,庑殿顶的山门及山门内的两尊金刚力士、观音阁及观音阁内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塑像,经过修整,依然保持原有样貌。
千年独乐寺
独乐寺建寺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清初朱彝尊《日下旧闻》引《盘山志》:“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至辽时重修,有翰林学士承旨刘成碑,统和四年孟夏立石。其文略曰:故尚父秦王请谈真大师入独乐寺。修观音阁,以统和二年冬月再建,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大阁一所,重塑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目前资料显示,唐贞观十年(636),安禄山曾经在此誓师起兵叛唐。
辽统和二年(984),重建山门和观音阁。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曾经大规模修缮。
清乾隆十年(1745),乾隆帝到访独乐寺,作诗《寄题独乐寺》。后经重修后,作诗《独乐寺——时命重修落成,路便临憩》。
1917年,划拨西院为师范学校。
1931年,划拨为蓟县乡村师范学校。
1931年5月29日,日本学者关野贞及其随行驱车经过,开展调查。
1932年4月,梁思成开展详细调查,并撰写考察报告。
1961年,独乐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寺庙遭到破坏。梁思成建议对观音阁采取保护措施,“装避雷针、安门窗,为防止鸟类落在观音头像上,要为观音头像上罩铁丝网”,使独乐寺受到了妥善保护。1976年,观音阁修整时发现壁画。1990年,保护性修缮。
1993年,国家文物局将独乐寺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项目。
独乐寺观音阁平面图
关野贞与独乐寺的巧遇
1931 年5 月29 日,日本学者关野贞及其随行驱车去清东陵调查。途经蓟县县城时,无意间透过车窗看到路边的一座古建筑,虽有砖墙相隔,仍可见巨大的四坡屋顶。关野贞“一瞥之下”就认定这是古建,“遂停车,从旁小门进入”。观览后,他发现是一座山门,与后面的高阁都是辽代遗构,阁内的几尊塑像也是辽代遗存。
1944年,与关野贞同行考察的学生竹岛卓一已是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教授,致力研究辽代建筑及《营造法式》多年。他回忆说,当年自己刚从东京大学建筑学科毕业3年,第一次来到华北,对关野贞如此敏锐的眼光,依然充满敬佩。1931 年是关野贞第6 次来华考察,次年发表论文,认为独乐寺建筑许多关键的特征都与大同华严寺、善化寺以及应县木塔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独乐寺返回北平后,关野贞又特地再次前往大同深入研究,重访他1918年曾经调查过的这几座殿宇,并发现了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梁下辽重熙七年(1038)的题记,证实又是一座辽代建筑。关野贞把独乐寺建筑介绍给了世界。他在考察报告的开头部分这样描写:
独乐寺在河北省蓟县城内。独乐寺观音阁再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984),相当于北宋太宗雍熙元年。独乐寺不惟是今日中国已知最古老木造建筑,其规模宏壮,手法亦雄大。尤其内殿有庄严、雄伟之观音立像,巧妙至极,足见良工苦心。如此特殊之构造,实他处所未见。睹之,亦可知当时随着佛教之隆盛,建筑技术亦异常发达。
更令笔者瞩目者为本尊十一面观音。观音像与建筑物同时造成。即便后世有修补、加彩之处,而最初之状犹存。像全高五十余尺,体躯甚伟,为中国最大者。其胁侍立像最晚亦不下于辽代,乃极罕见之杰作。
山门与观音阁相同,皆统和间再建之物。其构造手法不仅为辽代代表之作,内部安置之金刚力士塑像亦属于辽代之物。虽有后世修补,而大体可传当初之样式手法。
独乐寺自古即著名之大伽蓝。明王宏祚《修独乐寺记》载,“是州也,宫观梵刹之雄,以独乐寺称。寺之雄,以大士阁称。阁之雄,以菩萨像称。”观音阁内殿正面有乾隆御笔“普门香界”匾额,初层正面有咸丰御笔“具足圆成”匾额,以此可知乾隆、咸丰时代独乐寺之昌盛。“独乐晨灯”为渔阳八景之一,可见该寺自古即为著名之风景胜地。
独乐寺山门前景
独乐寺山门斗拱和屋檐
梁思成考察独乐寺
1931年,梁思成原计划于11月10日赴蓟县考察,但因时局动荡而无法成行。
1932年4月,梁思成第一次前往独乐寺进行调查,带领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详细测绘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并于1932年6月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学术论文《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文中附测绘插图69幅,实物与文献相结合,归纳了这次研究的经历、方法与成果。论文方法科学、测绘精确、考证严密,使独乐寺闻名海内外。这篇论文,后成为研究中国建筑的学术典范。
1964年4月,梁思成到蓟县联系重新测绘独乐寺事宜,认为1932年的那次测绘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还有疏漏,要重新测绘。随后,梁思成组织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15名学生到独乐寺测绘。
观音阁为歇山式屋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高23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观音阁外观是两层,上下层之间还有一个无窗的隔层,因此内部共为三层。观音阁斗拱用材硕大,共有24种形式。观音阁在造型上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色,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实例,梁思成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观音像高达16米,造型精美,是现存最高的彩色泥塑站像之一。
观音阁四周有精美的元代壁画,明代重描,全长45.35米,总面积142.85平方米。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这样描写独乐寺观音阁:
观音阁上下分两层,并平座一层,共为三层。凡熟悉敦煌壁画中殿宇之形状者,无不一见而感觉二者之相似者也。阁平面长方形,广五间,深四间,柱之分配为内外二周。阁正中为坛,上立十一面观音塑像;阁层层绕像构建,中层至像股,上层楼板中留六角井至像胸部,下层外檐柱头施四杪重拱铺作,隔跳偷心,仅于第二跳施重拱,第四跳施令拱承替木。第三跳华拱则后尾延长为乳栿,以交于内柱铺作之上。补间则仅在柱头枋隐出重拱形,不出跳。内柱较外柱高一跳,铺作双杪重拱以承中层像阁道,其第二跳华拱后尾,即外檐第三跳华拱后尾所延长而成之乳袱也。内柱铺作之上叉立平座童柱。
第二层为平座层,介于上下两主层间,如“亭子间”然。其外柱不与下檐柱相直,而略退入,柱头铺作出三杪,内柱则叉立于下层斗拱之上,即所谓“叉柱造”者是,其柱头铺作出两杪。以承上层楼板绕像胸之六角井口。井口之四斜面,以驼峰承补间铺作。
上层九脊顶,外柱用双杪双下昂铺作,其第一及第三跳偷心。第二跳华拱后尾为乳袱,昂尾压于草乳袱之下。内柱华拱四杪,亦以第二跳后尾为乳袱。其第四跳上承四椽以承斗八藻井。
阁所用斗与佛光寺大殿相似之点甚多,但所用梁袱均为直梁而非月梁。除佛光寺大殿外,此阁与山门乃国内现存最古之木构,年代较佛光寺大殿后一百二十七年。十一面观音像高约十六米,为国内最大之塑像,与两侧胁侍菩萨像均为辽代原塑,富于唐末作风。
独乐寺山门金刚力士
独乐寺山门金刚力士
独乐寺观音阁前景
独乐寺观音阁初层斗拱和屋檐
独乐寺观音阁上层斗拱和屋檐
独乐寺观音阁内部斗拱
独乐寺观音阁本尊观世音菩萨
独乐寺观音阁右胁侍帝释天
独乐寺观音阁十六罗汉壁画
独乐寺观音阁十六罗汉壁画,以与佛教相关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为主要题材,每幅壁画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观音阁有十六尊罗汉像,形态端庄。元明时期以及之后,经历了多次的修饰和加工,壁画的下层还覆盖着其他壁画。
第一幅罗汉,身披红色袈裟,右手掐指,面颊丰满,双目凝视。前站四人低首作礼:一人身着官服;一人是身着蓝色长衫的儒生;一人是头戴七梁冠,身着红色长衫,双手持笏的道士;一人是头戴黑色僧帽,身披紫色袈裟的僧官。这些构成一幅朝廷献官和儒、道、释礼佛图,体现“三教合一”场景。
第二幅罗汉是长眉僧,披红条绿色袈裟,双目前视,两手托举长至腰间的双眉。身旁一弟子持香炉恭候,左右各有一位信士。身后水浪中有一神兽,浮出半身。
第三幅罗汉,头戴风帽,身穿红色袈裟,左手持净水瓶,右手作前召请印,庄严慈悲,侧身施舍四名饿鬼。
第四幅罗汉,面目苍老,双耳坠环,着绿条白色袈裟,左手握袈裟一角,右手捻珠,神情严肃,关注身旁的两名妇女。
第五幅罗汉,面庞饱满,蓄有胡须,身穿绿条红色袈裟,肩背绿色褡裢,系口处挂“佛”字红牌,左手直指一个罪犯和一名解差,用法力打开罪犯头上的枷锁。画面生动表现劝人弃恶向善的主题。
第六幅伏虎罗汉,披蓝条绿色袈裟,胸半袒,托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以及身后的十六支蜡烛,表现佛教“传灯”主题,寓意佛法能破除黑暗。罗汉的左侧身后,有两只被降伏的猛虎。
第七幅罗汉,身披绿条粉色通肩大衣,头戴风帽,圆脸大耳,左手提拂尘,右手向种福田的人抛去能够超越生死轮回的阿罗汉果。
第八幅罗汉,面颊清瘦,身披绿条红色袈裟,右手掐指,左手持有柄莲花香炉。左侧有三男二女正向其弟子递交经卷、积德还愿。
第九幅罗汉,身穿红条蓝色袈裟,面颊丰满,双目圆睁,交手合掌于腹部。罗汉右侧,有一群男女老少围在一水潭边喝圣水,体现普济众生的主题。
第十幅罗汉,身穿蓝条紫色袈裟,面颊瘦削,络腮胡,脚踏莲台,侧身站立,左手握有经卷,右手拿着系经卷的绳子,再现潜心攻读佛法、为世人指点迷津主题。
第十一幅罗汉,身披紫条绿色袈裟,侧身站立,面目清秀。左手捋袖,右手为一位信众摩顶。
第十二幅罗汉,身穿绿条粉色袈裟,高鼻,穿耳环,西域梵相,左手捋袖,右手伸开,双目正注视着刚从手中掷出的一支神笔。
第十三幅罗汉,披绿条红色袈裟,头戴风帽,面庞方正,脚穿草鞋,右手扶着肩上锡杖,正四处化缘。左手托钵,观看左手托钵招引来的一群小鸟觅食,体现福佑世人的主题。
第十四幅是降龙图,罗汉双目圆睁,右手托宝珠,左手指二恶龙,身后海浪中还有三条龙在翻腾。画面表现佛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主题。
第十五幅罗汉,身穿着绿条白色袈裟,面颊消瘦,高鼻深目,手捻佛珠,倾侧身体说法。身后人,胡人相貌,身着汉服,拱手作礼。画面体现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题。
第十六幅罗汉,身披蓝条白色袈裟,面庞圆润,大眼高鼻,左手掐指,右手提袈裟一角,探身俯视人间。画面再现相信佛法、虽愚必明的主题。
从十六罗汉壁画的图像内容来看,包括传法题材、救度题材、教化题材、神通题材等,生动描绘十六罗汉行走世间,传承佛法并教化、救度众生的景象。
从表现手法来看,壁画上人物共有70多个,但整个画面井然有序,气势宏大。究其原因,一是注重处理罗汉与世俗人物的比例关系,世俗人物最高不超过罗汉一半身高,以突出罗汉为主要目的;二是罗汉大多是正面,侧身角度小,而且每位罗汉袈裟条纹与底色同中有变,罗汉之间相隔1.5米左右,为连环画式结构,适合壁画观赏移步异景的特点;三是每位罗汉身边的世俗人物一般不超过7个,以每位罗汉为中心组成各自独立的画面与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独乐寺观音阁观世音菩萨头部
独乐寺观音阁右胁侍帝释天头部
独乐寺三绝
独乐寺是由山门、观音阁、韦驮亭、乾隆行宫等建筑构成了规模壮观的古代庙宇建筑群。
独乐寺以“三绝”著称。
一绝为独乐寺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辽代山门,“当心间”
面阔6.17米,两旁的“梢间”面阔5.23米。正脊两端鸱吻形态古朴,气势威武,生动逼真,是现存最早的鸱吻造型实物;梁柱粗壮,斗拱硕大。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有穿堂。前两梢间内有两尊辽代彩色泥塑金刚力士像,后两梢间内绘有“四天王”清代彩色壁画。
二绝为独乐寺观音阁,是我国仅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
三绝为观音阁内的观音菩萨像,是我国仅存的最大的古代泥塑之一。
《亭台楼阁——千姿百态的俊美》上海辞书出版社
宋辽金时期,泥塑工艺和铁艺迅速发展,采用漆和金属制作佛像的情况越来越多,佛像的形体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更加高大的佛殿。这座高16米的泥塑观音像,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为“十一面观音”。观音像面如丰润慈祥,两肩下垂,虽制作于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时期。
(本文节选自《亭台楼阁——千姿百态的俊美》,标题为编者所拟 )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