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教育改革丨陕西神木“神招聘”背后的真问题
陕西神木市公益性岗位协管员招聘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神木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的招聘公告(已删除)。 微信公众号@南方都市报 截图
7月17日,陕西神木市公益性岗位协管员招聘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神木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的一则招聘公告引起舆论关注。公告称,该市决定招聘100名公益性岗位协管员(属临时用工),需研究生学历,月薪为2500元,聘用期暂定三年。
这则招聘广告经媒体报道后被称为“神招聘”。舆论的关注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是当协管员(临时工),居然要求研究生学历;二是每月的月薪只有2500元,这低于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公开资料显示,神木市2017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2784元和13918元,而按照这则招聘广告给出的月薪,那些协管员全年的总收入不到3万元。
针对舆论质疑,7月19日,神木市公益性岗位协管员招聘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一则情况说明中表示,在发布公告时,未将招聘条件、步骤等表述完整,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对此表示诚恳的歉意。
神招聘与“寒碜”的研究生就业
有舆论质疑这则招聘广告“寒碜”研究生。很显然,这是把“公益性”协管员(临时工)招聘视为市场性招聘来加以关注的。因为从市场角度看,招聘临时工怎么会需要研究生?给出这么低的月薪,怎么可能招到研究生?这不是“寒碜”研究生吗?
但神木的招聘,根本就不是市场性招聘,而是“故意”设置岗位,是为解决部分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临时就业问题。换言之,就是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政府部门想办法给他们提供临时性工作,每个月给予一定的薪酬。因此,对这则招聘公告,更应该关注的是,当地有多少研究生,毕业而没有成功就业,成了就业困难户,需要地方政府设立公益性岗位来救济?我国研究生毕业后的真实就业情况是什么?如果是研究生很难就业,需要“救济”,那就不是“寒碜”研究生,而是研究生教育与就业存在“寒碜”的问题了。
据报道,此前的5月30日,神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曾发布过一则《在全市就业困难大学生中公开招聘公益性岗位协管员的公告》,招聘40名公益性岗位协管员,当时提出的学历要求仅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岗位补贴也为每人每月2500元。根据这则《公告》,可以了解到,招聘公益性岗位协管员,是为了“解决神木市在册贫困人口中就业困难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招聘对象为“2018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神木市在册贫困人口中获得国家统招的大专(高职)及以上学历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说到底,这就是当地的一项扶贫工程,扶贫对象是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神木为此专门成立公益性岗位协管员招聘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见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不是个别现象。
这次新招聘100名公益性岗位协管员,其实是前述工作的继续。招聘公告称:“根据工作需要,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在我市全日制研究生中招聘部分公益性岗位协管员。其中,招聘生态环境协管员30名,招聘经济工作协管员70名。应聘者须具有神木市户籍,年龄在35周岁以下,并须具有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及以上学历。”公告提到的“根据工作需要”,结合此前的招聘公益性岗位协管员的工作,就是“解决神木市在册贫困人口中就业困难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之所以这次招聘提出的招聘对象为神木籍的全日制毕业研究生,可能的原因是,当地调查发现,存在着具有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贫困户。为此专门面对这一群体“招聘”。
假如当地政府的出发点就是如此,这一工作其实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好事,因为公益性的救济安排,本来就是针对特定人群,遭遇舆论质疑,颇为无辜。只是比较遗憾的是,当地在推出这项工作时,缺乏对社会公众的解释,比如,向社会公开,当地有多少具有全日制研究生学历、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贫困人口、就业困难户等需要救济。这一数据,当地政府部门肯定是知道的,否则就不会推出这样的救济措施了。但他们公布这些数据,可能感到有点“为难”,因为公众也很奇怪:为何那些研究生毕业了,反而发生就业困难?神木官方的情况声明,只是说考虑到神木市仍有部分研究生尚未就业但联系不上他们,却没有指明这些研究生其实属于就业困难户,也没解释清楚当地有多少毕业研究生需要救济。
在笔者看来,当地的工作人员其实没有必要回避少数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完全可以向社会解释清楚:之所以推出公益性协管岗位,让研究生当临时工,是因为这些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难,这与社会理解的招聘研究生干临时工是两回事。
教育事业统计公报传递了什么信息
了解了“神招聘”背后的真实原因,我国社会就应该彻底破除学历“神话”,反思目前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了。
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0年会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可是,社会上还存在很强的“学历情结”。在中西部地区,很多家庭还是把帮助子女考上大学、获得大学学历作为奋斗的目标。但由于学生本人只追求获得学历,而忽视培养技能,有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工作。原来在中西部省份很多地区流行的家庭脱贫模式——“送孩子读书,孩子考上大学、在大城市找工作后挣钱寄回家”——发展到现在,已经难以为继,有的学生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家庭反而更加贫困。这还导致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有的家庭觉得只有孩子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读书才有价值,如果考不上好大学,干脆就不读高中,进而初中辍学。
其实,早在2010年初,《南方周末》就曾以《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为题,报道了甘肃会宁县的困境。在这里,不惜血本培养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曾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改变自身命运的惟一通道,也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立县之本”。在中央财政对西部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背景下,会宁人对“读书脱贫”寄予着赌博式的希望,但却发现“教育立县”已遭遇“教育破产”。大量农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长期举债供养学生的农村家庭血本无归,“因教返贫”屡见不鲜。
该报道本来是要提醒社会反思我国农村的升学教育模式,但这么多年过去,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依旧是“教育改变命运”,农村教育仍旧是“背井离乡”的教育,即教育孩子,考上大学离开乡村才是“成功”。可孩子上完大学,就不了业怎么办?当所有孩子都被教育“嫌弃”乡村,乡村怎么得到发展,当地落后的局面如何得以改变?
2018年7月19日,教育部发布《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下文简称《公报》),其中的几组数据值得关注。根据《公报》,2017年全国共有小学16.70万所,比上年减少1.06万所,下降5.98%。但与之对应,小学招生1766.55万人,比上年增加14.09万人,增长0.80%;在校生10093.70万人,比上年增加180.69万人,增长1.82%。这一数据表明,虽然我国小学的招生人数增加,但小学还在被撤并,这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更多家庭争相送孩子进城上学,乡村的小学难以为继,最多保持教学点。数据显示,2017年小学教学点10.30万个,比上年增加4561个,增长4.63%。
根据《公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萎缩。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82.43万人,比上年减少10.91万人,下降1.84%,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13%。2016年,这一比例为42.49%。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92.50万人,比上年减少6.52万人,下降0.41%,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10%。2016年,这一比例为40.28%。
研究生规模则大幅增加。《公报》显示,2017年研究生招生80.61万人,其中,全日制69.19万人。在学研究生263.96万人。而2016年,研究生招生66.71万人,在学研究生为198.11万人。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大,与统计口径变化有关,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2017年研究生招生、在校生指标口径发生变化,招生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包含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学生。但是,排除统计口径的因素,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也进一步增加。
以上这几组数据传递的信息是,我国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继续沿着升学模式与学历教育导向发展。在升学教育模式之下,乡村学校难以和城市学校竞争,因此家长纷纷选择送孩子去城市读书,希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今后能考上好的学校。但是,升学教育模式,并不能实现所有孩子的升学梦想。当孩子不能考进好的学校时,乡村孩子就会选择辍学:2017年,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8%,比上一年只增加0.4个百分点。
拥有技能比获得学历更重要
中等职业教育的萎缩,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扩大,也是为了满足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之后想读普高的需要——读普高今后可以参加高考考入本科院校。今年前不久,某省领导在调研基层老百姓的需求后,做出决定,减少中职招生规模,扩大普高招生,这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支持。
支持的老百姓没有想过,原来中考分数列前50%的学生进普高(普高招生比例50%),现在扩大普高招生规模,成绩位列所有考生前60%(甚至以后85%)都可进入普高,可未来升学,这些学生不还得进高职院校吗?其结果是,花钱读普高(中职目前全免费,还有中职国家助学金),接受普高教育之后,今后还得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但哪怕就是把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这些地方本科院校也应该进行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
因此,无论从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教育发展看,这都不是什么好的发展思路。正确的思路是,实行普职融合,建立综合高中,给学生提供学术课程和技职课程,供学生选择,让他们在高中毕业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适合的高校。当然,建设综合高中,还需要高考改革的配套,需要高校建立多元招生评价体系,以引导高中学校多元办学。
但扩大普高招生规模的思路受到欢迎,表明我国社会有着极为浓郁的学历情结。这也是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原因。研究生教育面临两方面需求,一是社会对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的需求;二是社会对攻读研究生学历的需求。前一个需求,应该是规划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但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满足的是后一个需求,这导致研究生教育可以不顾质量快速扩张。直接后果是,研究生身份迅速贬值,部分获得研究生学历的学生很难就业。
我国社会一直在讨论学历高消费和人才高消费(后者指用人单位提出与岗位不匹配的过高学历要求,像神木招聘协管员临时工就被质疑是人才高消费)的问题,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只有学历高消费,很多人只时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而去考研读博,而不存在人才高消费,因为获得高学历者并不就是人才,他们往往只有学历身份,并不具有与学历对应的能力和素质。
由于重学历,不重能力,我国教育的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对地方政府来说,解决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工作,以及解决农村孩子辍学问题,就成为棘手的现实难题。但是,继续扩大学历供给,为高学历就业困难者提供临时岗位,并非长久之计。
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改革基础教育的升学教育模式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学历导向。淡化学历,重视技能培养,才能让所有学生感受到求学的价值,而不是以获得学历作为读书的目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毕竟,对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农家子弟来讲,拥有技能比获得一纸学历更重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