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艺术】名家手绘 国博主编 存量稀少 《修筑都江堰》历史挂图回归都江堰

2023-04-25 14: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名家手绘 国博主编 存量稀少

《修筑都江堰》历史挂图回归都江堰

2011年国庆前夕,都江堰市长征书院创始院长李崎得知黑龙江省克山县一位收藏家收藏有20世纪50年代名家绘制的《修筑都江堰》历史挂图,立即与该收藏家取得联系,并高价购回这幅散落在东北边陲小城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挂图。

长征书院高价收回的这幅《修筑都江堰》历史挂图为全开彩色挂图,品相8.5品。该挂图由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主编,徐悲鸿得意弟子、中西合璧一代宗师宗其香手绘,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58年10月印刷发行。《中国历史挂图》(古代史部分)第一辑共27幅图,主要有中国猿人、商代青铜器、战国铁器、河北赵县安济桥、修筑都江堰等内容。据了解,这是新中国美术改革派四大家之一绘制的唯一的一幅修筑都江堰的大型场景画面图。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的早期绘画教学挂图,一般多为绘画大师所作。有刘旦宅、程十发、庞卡、戴泽、芮光庭、李觥、方洞、沈枬、陈达青、刘逸枫、朱梅邨、宗其香、梁玉龙等。这些作品是为配合教学作用,均为命题创作,比画家自由创作难度要大得多。画家除必备精湛的绘画功力外,还需有更丰富的、广阔的综合知识,这时期的作品几乎幅幅都是精品,十分精美。这类画作品种并不多,发行数量也很少。经过半个多世纪,存世量已很稀少。

《修筑都江堰》作者宗其香是徐悲鸿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中西合璧一代宗师。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秦建平说,宗其香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关键人物,中国美术改革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宗先生生于苏宁,得道重庆,师泽中外,立业京城,2017年正是宗先生诞辰100周年。

在20世纪的画坛中,宗其香在中国画、水彩画、油画方面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他用西画中的光影法来展现中国意境,从技法运用到结构安排,每幅作品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色彩方面,彰显了他“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超脱生活的”创作思想,“宗其香的水彩作品还原了生活中的景物,画面中的光感被提的比较亮,这在现实中不会出现,但在创作中它影响了画面的整体效果,带来一种调和后的韵味与美感”。

中国历史挂图《修筑都江堰》回归都江堰市,不仅丰富了长征书院水利历史文化展陈内容,而且也必将丰富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文化,推动都江堰市“天府文化”建设。

《修筑都江堰》历史挂图 宗其香 绘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崎 供图)

扩展阅读

为画而生

——历史挂图《修筑都江堰》作者宗其香艺术风格

描绘解放战争

宗其香是新中国首位创作大型战争组画的画家。1949年8月,宗其香参加完第一届全国美展,从北平国立艺专停薪留职,任第三野战军美术教官,为部队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组织创作了20多幅2米X4米的大型淮海战役的油画。宗其香所绘的大型军事题材油画《全歼杜邱李军团》等组画,一直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当时发表于1950中国历史博物馆初刊和1951年华东战士画报上。1951年作2米X2米油画《不朽的英雄杨思根》获第一届全军美术展一等奖,这幅名作当时被印成明信片发给前线抗美的将士。在动手创作油画《淮海战役史画》组画前,宗其香曾经历了十分艰苦的准备过程:隆冬天气,他从南京出发,有时乘车,有时步行,沿大运河直走到运河铁桥,再沿淮河实地观察。当时战事过去不久,旧战场上还存留着炮火破坏的遗迹。在战争最激烈的碾庄,仍是一片废墟,围子外面水沟中,还沤着死伤者的破衣烂衫。

宗其香的学生,曾随军参加战斗的彭彬在现场向他介绍了当时战斗如何打法。根据这些实地勘察,宗其香构架了组画的几个部分:抢占运河、突破碾庄围,最后胜利。《最后胜利》的创作,曾格外花费一番心思,起初,这幅画的构图,是以受围攻的围子内部情景为体:敌军被团团围在当中,弹尽援绝,乱作一团,空投无效,不得不杀军马充饥。经反复推敲,画家终于改变视角,最后完成的构图是战败的敌军狼狈地鱼贯走出土围投降,围内硝烟弥漫,画面正中偏左侧持枪屹立,肃然警戒的解放军战士,是全画的最突出部分。这样的构图,就使胜负美丑有了合理的布局,作品主题更加鲜明。这幅油画长四米,宽二米半,是当时宗其香最大篇幅的作品,也是他日后大幅“宾馆画”的开端。为完成这组巨画,他练习画了很多小油画和素描,为准确表达俘虏兵的气质,他详细研读了敌军俘虏写下的几百份材料,和俘虏人员谈心,了解他们的种种想法。这批画在美术杂志发表后又印成数万张宣传画,在全国影响广泛,形成宗其香式的军事人物风格画,作品的内容当时被不少画家和青年学子们借鉴学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年画家。

北平艺专合并成中央美术学院后,惜才如金的徐悲鸿时时关注着这个亲手培养的弟子。当初,他赞同并鼓励他深入部队体验生活,为部队培养人才,为宗其香停薪留职,但希望在适当时候回到美院教学。这样宗其香回到了美院工作,首任中央美院绘画系水彩科主任及调干班导师,培养了杨之光、王乃壮等学生,宗其香的学生,解放军部队文艺组的杨中流、彭彬、徐天敏等人都到美院进修深造,又成为宗其香在调干班的学生,杨村去了解放画报社,吕迈和王会庸分到杭州工作,吴敏分到海军政治部。这批学生中,后来有几位成了中国著名油画家。

1961年,宗其香主持中央美院山水科教学,任山水科主任,山水科教师有:何海霞、李可染、梁树年、陶一清等,培养出张凭、王文芳、张仁芝、贾又福、李宝林等学生。宗其香在中国美术上取得的成就,已载入20世纪美术史。

美术改革派 名传大江南北

提起宗其香,20世纪40年代初,他的名气已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他最初成名于南京,后成就于重庆与北京,是最早用西方绘画改造中国山水画而获得成功的画家,与蒋兆和、李可染、李斛是新中国美术改革派四大家之一。1942年,宗其香在重庆举办了“重庆夜景”山水画展,独创了中国的夜景山水画,打破了传统中国画不能表现光感的限制,徐悲鸿亲自主持画展开幕式,并著文说:“宗其香用贵州土纸,用中国画笔墨作重庆夜景灯光明灭,楼阁参差,山势崎岖与街头杂景,皆出以极简单之笔墨。昔之言笔墨者,多言之无物,今泉君之笔墨管含无数物象光景,突破古人的表现方法,此为中国画的一大创举,应大书特书者也!”(引自《徐悲鸿文集·徐希画集序》)

宗其香5岁学画,在父亲指导下研习临摹宋元四大家的山水画。经过十年的学习,于1933年绘制传统山水作品入选南京全国美展,展览结束后就被吸收为中华全国美术会会员。第二年,他又以自己创作的《双鱼》和《白孔雀》入选加拿大温哥华为纪念开埠而举办的中国画展,两幅作品售出,得到两百银元报酬,这是尚未满17岁的宗其香平生赚到的第一笔大钱。此后,他还参加了美术界画家作品赈灾义卖活动。1937年,他的山水画再次入选民国政府教育部第二届全国美展,作品在展览中获奖,在会场上被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选购。次日,南京《民生报》就此事发表头条新闻,全国美术界一时为之轰动。宗其香从此成为了南京的少年才子佳人,名字被收入1935年沪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1937年,宗其香从南京逃亡到武汉,为报效祖国参加抗战,考入民国政府“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期”,毕业后留校任职。1939年7月,步行至重庆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黄君璧,从此开始了中西美术改革的道路。

1942年,宗其香作品《风雨同舟》入选民国政府第三届全国美展并获奖。李元元先生在回忆父亲李逸生文章《同盟国画展杂忆》中写道:“1942年春,反法西斯同盟美术义展在重庆成立筹备委员会,李逸生任筹备会管理组组长,徐悲鸿、张道藩(政府文化部长)、黄君 璧等任主任委员,这个展览在重庆展出了一个多月,好评如潮,当时在会场中最受美术界人士喜欢的就是宗其香的作品《风雨同舟》。画面画的是一艘帆船遇到大风浪,象征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在展览会上徐悲鸿大加赞赏,给予了很高评价。这幅作品获奖后,展出结束又同其它的获奖作品一起又运到英、美、俄等国展出,各国的著名画家都有作品参加,作品中在国外义卖,所得款项全部给国内抗战。”

1941年至抗战胜利四年间,民国政府教育部连续四届表彰美术类最高创作奖,宗其香连获二次奖励,政府拨出专款鼓励他们创作,当时获得此殊荣的还有“陈树人、黄君壁、吴作人、常书鸿等名画家”。

1944年,宗其香毕业后任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1946年,随徐悲鸿北上,29岁的宗其香任北平艺专讲师,已是悲鸿先生身边最得意的弟子,与蒋兆和、叶浅予齐名于京华。北平艺专开课第一天,徐悲鸿就任命宗其香任国画科毕业班导师,宗其香上课的第一天就带上学生到城郊写生,打破北平旧的教学体系,当时毕业班的学生就有后来成为天津美院院长的孙其峰先生。

追随徐悲鸿

徐悲鸿在美术教育中极力主张深入生活,“以造化为师”,并在中国画教学中安排写生课和素描课,借鉴西画的表现手法,解决中国画的创新问题。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遭到某些保守人物的攻击和诽谤。面对一场“倒徐运动”,徐悲鸿于1947年10月15日举行了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发了一篇书面文章(发表于1947年10月16日北平《世界日报》),以不可争辩的事实驳斥了种种谬论,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反击了保守派,他指出:“……新中国画至少人物必具神情,山水须辨地域,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但所谓师法造化者,非一言既能兑现,而诬蔑重素描便会像郎世宁或日本画者,乃是一套模仿古人之成见。试看新兴作家,如鄙人及蒋兆和、宗其香、叶浅予诸人之作,便可征诸此成见之谬误,并感觉新国画可开辟之途径甚多,有待于豪杰之士发扬光大……”同年10月,宗其香也做出了积极响应,在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鸡鸣早看天》,参加新旧文化之争,最终是新文化取得胜利。

1949年8月,宗其香任第三野战军美术教官,为部队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组织创作了20多幅淮海战役的大型油画,其中宗其香所绘的大型油画《全歼杜聿明军团》等组画,一直收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当时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美术杂志上。1951年创作的大幅油画《不朽的英雄杨思根》获第一届全军美术展一等奖,作品内容当时被不少青年学子画家们借鉴参加美展,五六十年代影响了中国一代青年画家。

影响中国画坛

宗其香是继他的老师徐悲鸿之后又一位艺术全才,在中国美术上的成就,就象宗其香众多山水科毕业的弟子所说:“五六十年代宗先生影响着中国整个画坛,是全国美术院校师生所崇敬的名师。”

1949年北平艺专改组,原有的音乐系分出去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留下的国画、油画、雕塑、图案4个专业和华北大学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国画油画合并,改为绘画系.不久,图案系吸收西湖艺专的图案教师,改为实用美术系;雕塑系仍旧。绘画系主要课程是:素描、勾勒、水彩、油画。四大科主任有:蒋兆和任素描科室主任,宗其香任水彩科主任,叶浅予任勾勒科主任,艾中信任油画科主任。勾勒课的任务明确规定为年画、连环画的线描打基础,水彩科也是后来彩墨画系的前身。为什么不设国画而设油画科室?因为当时认为山水花鸟不能为工农兵服务,只有人物的勾勒有保留价值,而画革命领袖像必须用油彩。1950年,宗其香彩墨画《修复永定桥》在第一届全国美展中获奖。

1953年,宗其香首任中央美院水彩科室主任,同时兼任干训班导师,培养了杨之光、王乃壮、彭彬等学生,暑假赴朝鲜战场写生创作抢修大同桥,1953年参加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水彩画大展与李斛、古元、吴冠中、李剑晨、阳太阳等获奖,也是中国杰出的水彩画家。

承前启后作用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中国画的改革中,中央美院把国画系改为彩墨画系,宗其香与李斛两位是中国彩墨画代表人物,他们在改革大潮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主将,当时美术界人士把中国彩墨画称之为宗其香式的彩墨写生画。宗其香是徐悲鸿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是中国美术改革潮流中最具代表的画家,他贯彻徐悲鸿的教育思想,深入生活,热爱自然,走遍祖国大地几十万里,画了数以万计的写生,是中国深入生活长期写生为数不多的几个画家之一。在山水画领域中,他与李可染发展和丰富了徐派体系,不愧为徐悲鸿的高足。

1955年,全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美展分为国画、西画二大展览,宗其香的国画人物《突破碾庄》和李斛的《工地探望》获得优秀创作奖,他们的作品因个人风格突出,当时引起浙江传统派画家的非议,引发了徐悲鸿去世后的第一场新旧国画论战。同时展出的二届全国美展西画展上,宗其香、李斛在新中国第一届水彩画大展上获奖的作品《抢修大同桥》和《长江大桥钻探工程》,被中国美协特别选送参加全国第二届美展西画展,同时在展览中获奖。

1956年,宗其香远赴云南、贵州、四川写生数月,行程万里创作了《长江三峡》《西双版纳组画》《巧渡金沙江》等名作。中国美协、中央美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宗其香、李斛、萧淑芳彩墨写生画展,展览轰动一时,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有影响的画展之一。展览结束后,中国美协又组织在全国各省巡回展出一年之久,并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画集。

1957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军3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联合举办大型油画展,组织全国400位画家花费18个月创作革命题材,宗其香巨幅油画《强渡大渡河》在众多名作中获奖,该画作与王式廊《井冈山会师》、艾中信《红军过雪山》、王盛烈《八女投江》,一同被载入新中国油画史册。

隐居去世

宗其香是中国画改革的开拓者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改革派的一面旗手。1980年,宗其香离开北京城,在桂林山水间过起了隐居的平民生活。1999年,宗其香去世。在人生最后20年隐居的日子里,他创作了数不尽的桂林山水,与李可染、白雪石共同创立了桂林山水画新风。

宗其香简介

宗其香(1917.11.30—1999.12.29),江苏南京人。幼家贫,自学美术。1937年当徒工时,《山水》即入选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展。1939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1944年毕业,被徐悲鸿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水彩教研室主任、中国画系山水科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人物、山水画,尤长夜景。代表作有《艺君像》《漓江夜》《寺前小集》等。有《宗其香画集》行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