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亲历者口述浦东开发开放经典之作:“资金空转,土地实转”
【编者按】
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如何诞生的,汽车业对外开放从哪里起航,上海浦东开发区有哪些“全国第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一批又一批具有原创性的改革开放措施闪耀着首创精神的光芒。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6月22日起推出专题报道,展现40年来的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
这栋楼是保税区第一楼,当时是高南乡友好小学,“土地空转”创举在这里酝酿。外高桥集团 供图
1990年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上海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由此开启了浦东一次创业的宏伟事业。
回想浦东这一次创业,仿佛历历在目,对外高桥来说,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其中一件事就是创造了“资金空转,土地实转”模式。
为了凸显浦东开发开放的特色,中央决定在浦东设立四个功能板块,分别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时下的现状,决策先行启动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个板块,要求抓紧把三家开发公司尽快组建起来,开展“七通一平”土地开发工作。当时,我在浦东开发办综合发展处工作,组建开发公司的任务就交给了我们处。
要注册一家公司,离不开注册资金,同时“七通一平”等开发建设也需要资金。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就是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有两个办法,要么找财政,要么找银行。但是按照规定,银行借来的资金不是自有资金,不能作为注册资金,而且也没有哪家银行会贷款给你去注册公司。因此,事实上只有一条路径:找财政。
来浦东之前,我曾经在上海财税系统工作了16年,深知当时上海的财政“余粮”不多。浦东财政更指望不上,而且体制上还没有整合。
虽然明知市里财政困难,但我还是抱着一丝希望,硬着头皮去找上海市财政局老领导要钱。一见面一张嘴,就被老领导给顶了回来,“想都别想,一分钱没有,不是不支持浦东开发,财政确实没钱,这个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
或许是碍于情面,老领导又给我想了个办法:要不等到下一年的财政预算再说?但是,一方面,浦东开发的形势催人,不能等,另一方面,以当时上海的财力,就算等,希望也不大。后来又去了几回,包括浦东开发办的领导亲自出面,也都无济于事、无功而还。
这边,资金问题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那边,此前已经任命的三位开发公司老总,其中包括外高桥开发公司总经理阮延华,已经在招兵买马、摩拳擦掌,就等工商注册登记下来。
怎么办?
都说穷则思变,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我们几位同志想出了用土地折价入股的方案。我们没有钱、有土地,能不能以土地折价入股?工商说可以,但必须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事实上,我们不仅没有钱,而且也没有地。因为当时上海土地已经由过去的划拨转为批租,通俗地讲,就是要拿钱买地。那么,买地要多少钱呢?以外高桥来算的话,当时市里出让给外高桥开发公司是4平方公里土地,按照60元/平方米计算,需要2.4亿元资金。要折价入股也必须用钱购买形成价格后才能注册。关键还在钱。
没办法,我们又去找财政,汇报了土地折价入股的想法,心想着财政不给钱,借笔钱总行吧。财政的回答:第一,没钱,有钱早就借了;第二,国家金库里的钱不能随便挪用;第三,作为国有企业,财政必须控股。虽然没有借到钱,但财政局对土地折价入股方案仍给予了支持,表示不管用什么形式、办法,只要走得通,财政都支持。
就在事情再次陷入僵局的时候,一张毫不起眼的记账凭证让我们一下子找到了突破的灵感:能不能以支票背书的方式,实现“资金空转、土地实转”呢?
具体来讲,首先,由政府土地部门与开发公司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其次,由政府、银行、公司在支票上同时背书;再则,进行验资后工商注册登记。
如此一来,各个环节就能走通了。但在操作过程中又碰到比较棘手的问题,当时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帮助我们,因为国家文件里没有写“空转”是否可以,所以各家银行都不敢做。后来,是上海投资信托公司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上海投资信托公司听了我们的想法,认为这是一个创举,浦东开发开放就是要解放思想,只要有利于浦东开发开放,他们就支持,同时还为公司提供了200万元开办费。
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依靠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政府土地部门、上投公司、开发公司,大家坐在了一条板凳上,在一张支票上当众背书,成功实现了“资金空转,土地实转”。此事最终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经典之作。同时,从中体现的那种敢想敢闯、永不言败、从不放弃的精神,也是我们浦东、外高桥以及联合公司二次创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口述人:原外高桥集团监事会副主席 吴震)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