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好中国故事要有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

2023-04-24 14: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3年4月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市鼎石学校副校长贾莉莉在以“新时代青少年国际胜任力培养的需求与实践”为主题的国际学校对话环节发表以下观点:

 

在此,我想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谈谈青少年或者说新时代的青少年有哪些特点。

刚才各位专家都在说,从价值观方面,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在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引导。我们都知道新时代的青少年,他们可能会具有以下的特质:他们不满足现状,他们希望彰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这是一个特点。另外他们也不满足课堂里的学习,他们更多希望能够有机会去在各种不同的领域进行深度的探索,这是第二个特点。第三个特点,他们更加崇尚创新,更加寻求各种不同的学习的机会,他们对学习是饥渴的,注意我用的是“学习”,而不是“知识”,他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知识来学习各个领域,也非常崇尚创新和自由,而且他们更加审辨性地看待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课堂上老师给予的知识。

基于这些特点,我发现他们对国际事务或者国际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一直都有,在新冠疫情暴发后这几年,青少年对这些领域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在卫生健康领域、安全领域、人类文明或者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有在动物保护、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他们的关注度都非常高。这些领域完全是和他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青少年在这些领域远远不满足课堂上学习的,希望可以有自主,有更多机会去探索这些领域。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从几个维度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是关于国际胜任力、全球胜任力,我认为这个“力”可能不光是素养和能力,它其实还代表的一种影响力,即希望通过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让他最终发挥他的影响力。我想从几个维度来谈一下,我们讲到了办学理念,我觉得办学理念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究竟希望培养怎样的人。所以我再回到国际人才,我还想再稍微“解码”一下国际人才。首先,国际人才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理解,必须先国再际,人才先人再才。也就是我们讲的立德树人,价值观培养正确了,再谈才华、才干、才能,然后国际化必须先要立足本土,明白自己的身份,有一个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然后,我们再去看这个际、这个边界在哪儿,在不同的领域、不同文化里发挥自己的胜任力,也就是自己的影响力。

这些搞清楚了以后再看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什么,鼎石学校是一个根植本土的私立学校,准确地说,是一所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民办学校。一开始建校初期我们的理念就是要立足本土,我们非常提倡的一个教学理念就是“中国与世界”。中国与世界甚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还有一整套的课程与之相吻合,让该理念落地,所以对于鼎石来说所有的教学理念和我们的愿景不是我们网站上的几句话,我们在学校不同地方海报上展现的宣传口号,而是一种落地后的理念。

关于如何落地,我认为应该从顶层架构、基础学科的课程设计、学校不同项目三个方向进行推进。鼎石在建校初期就提出了三大基石:第一大基石就是沉浸式的中英双语教育。第二大基石就是于寄宿生活之内外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品格。第三大基石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中国身份的认同。这三大基石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不是三大口号。首先,沉浸式中英双语的课程设计其实是按照沉浸式的中英双语模式进行设置的,有非常细致的考量,什么学科用什么语言教授,在整个教授过程中我们是不用翻译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的是沉浸式的双语。如果是中文授课,学生必须完全沉浸在这个语言环境之下。其次,于寄宿生活之内外培养品格。鼎石学校是以仁义礼智信作为我们学校的价值观。在整个教学和课堂的设置中,无论中教、外教都必须对这个价值观作出自己深刻的理解,并且引导学生对它作出深刻的理解,这个价值观和IB的十大培养者目标我们也做了整合,就是它如何和我们的国际课程做一个整合和衔接。在寄宿生活中其实十二年级毕业的时候,所有的学生必须要做一个展示,向所有的社区做展示,选择五常价值观的某一个展示在鼎石求学多年在这个价值观方面进行了哪些培养。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孩子们的全球胜任力。

真实教学案例有很多。在理念层面,服务型学习、体验式学习,这些从建校初期就开始践行的理念针对的就是全球胜任力的有目的性的培养。我们有一个中国与世界的配套的课程,就是中国的历史和地理,包括世界历史和地理的内容,但是我们做了增加,让它变成一个综合性的课,但是为什么叫中国与世界?因为这一门课是由中外方老师共同备课,但是分别不同教授的,在中国文明史的课堂上老师是全中文的教授,在世界文明史的课堂上老师是全英文教授。但是这门课是共用一个单元计划,也就是说这个单元计划是由中外方老师共同备课备出来的,在这个备课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辩论,甚至是争辩。因为第一,他们必须知道这个单元的概念是什么,因为新课标出来之后这种大概念是一个方向,这个单元的大概念是什么他们必须达成一致。第二,必须知道这个单元是引导学生往什么方向探究,也就是你要探究说明什么,中外方必须达成一致。第三个非常关键的就是学生要出一份总结性评估,这个单元教授结束以后,学生必须要用到他中国文明史册上面学到的对知识或对概念的理解来回应总结性评估中的部分问题,用中文回应。有部分问题是要求学生根据在世界文明史上学到的知识以及对概念的理解探究和调研,来回应这些问题,必须是全英文的。这份总结性评估出来以后,由中外方教师共同对这份总结性评估进行评价,给出一个最终的成绩水平。

我想对备课稍微再多分享一下,因为我们是实施中国国家课程,但是我们同时也借鉴了国际文凭中国项目的单元设计的框架,在这个单元设计框架的要求下,这个单元老师们必须要由三种类型的探究问题去驱动,而这三种类型的探究问题其实就是对全球胜任力的有目的性的培养。

第一种类型的探究体就是事实性的探究体,也就是说并不是国际化的教育就不强调对知识的构建,所以事实性的问题是第一类探究体,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希望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无论是中国文明史还是世界文明史。

第二类型的问题就是概念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希望学生对哪些概念产生理解,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如果我们不是以概念来设计教学,仅仅是以知识点,就没有办法拔高提升学生的审辨性思维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如果这个单元仅仅是两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一些史实和知识点,但是如果我这个单元设计是以矛盾或者争端作为一个重大的概念去对这个矛盾和争端进行探究,我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如果解决纷争、如何解决争议,你有哪些方式方法,这方面的能力是怎么样的,所以这是概念性的问题。

最后一个类型的问题就是辩论性问题,就是说有目的地让学生选择某一种观点而提供不同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整个有目的性地让他进行辩论的过程中,其实就培养了审辨性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说服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以及他需要去综合收集各方面的知识,来作为自己的论据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用三句话分享我对跨文化能力的想法或者是一些观点:第一句话我想说的是,语言肯定是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跨文化胜任力非常重要的一环,但语言仅仅是工具,我们不应该受制于它,语言运用高低更重要的是要达到沟通的效果,因为受众意识是特别重要的,要想达到沟通的目的不在于用了多么精美的词汇,而是要充分了解受众,达到沟通的目的,受众意识远远高于语言本身,语言仅仅是一个工具。第二句和第三句是我们一直在说讲好中国故事,这个“好”除了语言,还有一个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能力,要充分了解受众才能讲好中国故事,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自己与众不同的故事。

(本文根据北京市鼎石学校副校长贾莉莉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