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新兴影响

2023-04-29 17: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国绿发会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作为联合国海洋大会的认证机构,持续关注全球海洋治理方面的最新动态。近日,中国绿发会从国外知名期刊获悉一文《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新兴影响(Experts predict top emerging impacts on ocean biodiversity over next decade)》。绿会国际部现将该文整理编译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Credit: Emma Johnston。通过强调未来的问题,新报告指出了今天必须做出改变以保护我们的海洋和沿海环境。)

一个国际专家小组列出了他们认为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可能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的15个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野火对沿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新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随着物种离开这个海洋变暖区域,赤道的“空”区。

剑桥大学动物学系的詹姆斯·赫伯特·里德博士 (James Herbert Read)是该论文的联合第一作者。他说:“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面临着一系列新出现的问题,人们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或了解不足,每一个问题都有可能影响生物多样性。”

他补充道:“通过强调未来的问题,我们指出了今天在监测和政策方面必须做出的改变,以保护我们的海洋和沿海环境。”

地平线扫描涉及来自全球南北11个国家的30名海洋和沿海系统专家。他们背景各不相同,包括科学家和决策者。研究结果今天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

已查明的若干问题与海洋资源的开发有关。例如,深海“盐水池”是一种独特的海洋环境,生活着多种生物,并且含有高浓度的含锂盐。作者警告说,电动汽车电池对锂的需求不断上升,可能会使这些环境处于危险之中。他们呼吁制定规则,确保在开发深海盐池之前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

虽然过度捕捞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地平线扫描超越了这一点,着眼于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作者认为,可能很快就会转向在中层区域(深度200-1000米)的较深水域捕鱼,那里的鱼不适合人类食用,但可以作为食物出售给养鱼场。

剑桥大学动物学系的安·桑顿博士(Ann Thornton)是该论文的联合第一作者。他说:“我们认为,在某些领域,立即改变可以防止未来十年出现的巨大问题,例如海洋中层区域的过度捕捞。”

(Credit: Emma Johnston。各国政府正在推动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但科学家们表示,这些材料可能对海洋生物产生的影响尚不清楚。)

她补充说:“遏制这种现象不仅可以阻止对这些鱼类资源的过度开发,而且可以减少海洋碳循环的破坏,因为这些物种是一种海洋泵,可以从我们的大气中去除碳。”

报告还强调了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对海洋的潜在影响。其中一些材料比传统塑料对海洋物种的毒性更大。

赫伯特·里德说:“各国政府正在推动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但我们不知道这些材料可能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什么影响。”

作者还警告说,由于气候变化,鱼类的营养成分正在下降。必需脂肪酸往往由冷水鱼类产生,因此随着气候变化提高海洋温度,这些营养分子的产生减少。这种变化可能会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并非所有预测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作者们认为,新技术的发展,如软机器人和更好的水下跟踪系统,将使科学家能够更多地了解海洋物种及其分布。这反过来将指导更有效的海洋保护区的发展。但他们也警告说,在大规模部署之前,必须评估这些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赫伯特·里德说:“我们及早发现这些问题及其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将有助于科学家、环保主义者、资源管理者、决策者和更广泛的社区应对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

虽然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许多众所周知的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和污染,但本研究侧重于可能很快对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鲜为人知的新兴问题。

联合国已将2021至2030年定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 (UN Decade of Ocean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此外,第十五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会议将于2022年底结束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谈判。其目的是减缓和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制定到2050年取得积极成果的目标。

原文参看:

https://phys.org/news/2022-07-experts-emerging-impacts-ocean-biodiversity.html

编译/Daisy 审核/Lucy 责编/angel

本文来自“中国绿发会”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