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数字藏经洞”打开文化遗产价值弘扬新模式
作者: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 丁晓宏
近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推出了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数字藏经洞”一方面综合运用游戏科技在数字世界高精度还原了莫高窟第16、17窟,另一方面又以游戏叙事与交互模式让公众可以“穿越”历史“见证”藏经洞的命运,可以说推动数字文博进入参与式体验新阶段,开辟了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与弘扬的新模式。
毫米级高精度复刻莫高窟第16、17窟
从发展脉络上看,“数字藏经洞”是莫高窟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一次进阶探索。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樊锦诗先生,在一次出差中偶然看到了科研人员用计算机演示图片,立刻联想到如果能用这中技术把莫高窟的壁画拍成图片保存下来,岂不是可以让后代辈辈都能看到,不怕它有一天终究会消失了吗?从此,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和弘扬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数字敦煌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敦煌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在新技术、新方法的驱动下,基于越来越丰富的数字资源,从最初的以图片、网页为主的平面化,到以3D打印、三维复制为主的立体化,从二维和实体为主的单一化到二维与三维、实体与虚拟并存的多元化,再到当下,将传统文化与游戏科技相结合,将真实历史故事与游戏叙事形式相结合,让观众从被动式的接受变为了沉浸式的参与其中,能够真正走入历史的文化场景,深入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一场可视、可听、可感、可触的敦煌盛宴
2006年4月,敦煌研究院成立专门从事数字化保护的部门——数字中心。来研究院工作不到一年的我和几个新入职的同事我被调入了这个全新的部门。院里安排老师带我们看洞窟。从没来过莫高窟的我被洞窟里的壁画所震撼,惊叹于古人的伟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觉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在熟悉了一段时间洞窟内容后,就是开始了数字化工作。每天拎着装有价值不菲相机的密封箱进入洞窟,从搬设备、铺轨道、搭架子开始了一整天的工作。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研究员在洞窟内拍摄
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在有条不紊的开展的同时,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从未终止。在积累了一段技术和经验后,综合考虑了数字化保护需求和数字资源利用的前景,时任数字中心主任吴健研究员前瞻性的提出将壁画数字化的图像采集精度提高到150dpi,在取得了初步成果后,又将采集精度提高到了300dpi,可以满足原大复制和出版印刷的需求。
2008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中,数字化保护的首个成果——原大高保真壁画复制品—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引起了观众了强烈反响,利用高精度数字图像,采用壁画高保真复制技术,将莫高窟最大的一幅实景地图从洞窟里复制到了展场,观众可以不受空间位置和光线的限制,细致的鉴赏这幅壁画精品,这次的展览让更多人看到了高精度数字化成果的应用价值,数字化保护的成果逐渐支撑到了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的各个领域。
随着数字团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技术,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进入到了大规模实施的阶段,紧张而有序。2013年,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累了海量的数字资源。时任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的吴健研究员作为策展人,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策划了首场数字化展览-“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
2014年8月,一场集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可视、可听、可感、可触的,主要涵盖实景洞窟复制、沉浸式展示、彩塑三维重建、主题投影展示、虚拟漫游体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展示内容的综合性展览,在敦煌研究院兰州分院敦煌艺术馆盛大开幕。
这场数字化展览在多种新技术的加持下,从二维的壁画展示到彩塑三维重建,从静态到动态,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数字资源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了数字资源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敦煌艺术也借助数字化技术走出了莫高窟,走向了世界。截至2022年,数字敦煌展览在北京、上海、香港、美国、俄罗斯、阿曼等国家和地区共举办30场次。
数字化让莫高窟从大漠戈壁走向世界
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也为敦煌石窟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为了让世界各地敦煌学研究人员、敦煌艺术爱好者能够足不出户欣赏到不可移动的千年石窟。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网址:www.e-dunhuang.com),敦煌研究院首次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向全球免费共享敦煌石窟30个精品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
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是敦煌石窟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这标志着千年莫高窟在科技与艺术的加持下,从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瞬间走向世界各地,让古老中国的历史通过一个网站,在点击,选择,进入的操作中走进全世界人民的视野中。截至2022年,“数字敦煌”访问用户遍布全球78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超过2000万余次。“数字敦煌”资源库通过互联网,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无限可能,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间的交流互鉴和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
莫高窟第17窟北壁西侧壁画
随着敦煌石窟的数字化保护的稳步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且综合的应用。利用洞窟结构三维数据,结合3D打印、三维雕刻、壁画高清图像和高保真艺术微喷等多种先进的技术,使用多种轻型环保材料构建了石窟复杂的几何空间结构和精美的彩塑三维模型,并结合了传统美术工艺以及壁画绘制材料,高度还原了壁画所呈现的色彩与肌理,再现了彩塑的造型及神韵,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了整窟三维重建艺术复原。利用此技术,三维重建艺术复原的莫高窟第57窟,被科技部推荐参加了2021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观众看到复制洞窟后,都为惊奇的问,莫高窟你们都能搬到北京来?
科技赋能文化,让传统文化绽放新的活力。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发展,以及数字化成果的不断丰富,敦煌研究院在实现文物数字档案建设的同时,创造性的开发数字资源来满足着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合作,充分利用数字化保护形成的海量数字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和艺术加工,结合腾讯的区块链技术,于2022年12月8日,上线了“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素材库以洞窟壁画内容和藏经洞文献为主的素材,包括高清的壁画图像、提取的壁画元素、绘制的壁画线描,以及敦煌研究院与合作单位共创的创意内容,总计超过6500份。“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库借助互联网,让研究敦煌、喜欢敦煌、从事敦煌相关工作的人“能用、会用、爱用”数字敦煌资源,极大的扩展了素材使用领域,丰富的素材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了文物保护、研究、弘扬等多方面的应用需求,有效助力推动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文博进入参与式体验新阶段
新科技、新理念助力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再次升级。2022年6月,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建立“腾讯互娱x数字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加深了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联合实验室发布了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同时,启动了“数字藏经洞”项目。
“数字藏经洞”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利用敦煌研究院数字化技术和成果,以腾讯前沿的游戏技术为基础,以云游戏为产品形式,打造了风格化的数字场景,1:1高精度还原了百年前发现的、藏有数万卷珍贵文物的敦煌藏经洞,将真实历史事件与游戏叙事的形式相结合,以直观、互动、场景化的方式呈现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流失的历史,并演绎藏经洞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故事,让每一个进入“数字藏经洞”的人都能沉浸式的深切感受到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数字藏经洞”是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应用领域全新的探索,是文物数字资源与腾讯互娱技术结合的全新形态,推动数字文博进入参与式体验新阶段,开辟了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与弘扬的新模式。
在数字世界再现藏经洞室藏万卷的历史场景
放眼全球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的演进脉络,从“数字敦煌”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文化弘扬方式进化最底层的驱动力是科技。随着技术的积累与突破,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现方式一直在持续进阶,具体可分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以图片、视频为主的单向数字化静态呈现时期。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兴起后,数字技术采集和记录逐渐应用在各类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和记录领域,这一阶段数字文保多以图片、视频为主的单向数字化静态呈现形式。
其次以轻交互的数字化形式动态呈现时期。随着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文博形态逐渐由2D转向3D,更多轻交互的数字化动态呈现。
现在,随着游戏引擎、虚拟人技术、云游戏技术等游戏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文博形态逐步从数字化保护进入数字化体验阶段,彻底突破了以往的时空和设备显示,实现用户深度交互体验、文化内容永久保存和完整重现历史。
从这个演进脉络中可以看到,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的出现,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不断推进至新的阶段。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团队在三十年的探索的发展中,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从未终止。我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时任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吴健研究员常说,探索未必成功,但是成功必须探索。只要保持着这种拥抱新技术的勇气和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大放异彩。
原标题:《“数字藏经洞”打开文化遗产价值弘扬新模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