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蜀国戏精”惊艳国博!演绎成都第一次崛起史

2018-07-21 11: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最近两个月

传说中的“古蜀国戏精”

正齐聚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

“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

7月19日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展览分为5大章节

时代横跨夏、商、周时期

清晰描绘古蜀文明发展脉络

序章——自然造物

第一章——伴月三星:三星堆文化时期

第二章——金沙光芒:十二桥文化时期

第三章——马家风尚:青羊宫文化时期

尾章——水润天府

此次展览为期两个月,汇聚了四川博物院、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四川省内9家文博单位的210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132件。

来看看古蜀先民怎样建设成都的——

伴月三星:三星堆文化时期

三星堆文化是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层遗存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18世纪初而止于公元前12世纪中叶,大体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夏代晚期至商代晚期。

三星堆遗址是三星堆文化的中心,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古蜀国早期的都城。遗址四面均发现有夯筑城墙,大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城内另筑有小城,著名的“伴月三星”土堆正是大城内划分小城的城墙遗迹。

于三星堆文化时期、十二桥文化时期是古蜀文明发展早期的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又具有显著的传承特征。

青铜纵目面像

高66cm 长138cm 宽85cm

1980年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这……鼓起个“二筒”是几个意思

这件硕大的青铜面像是三星堆文化最具标识特征的器物之一。它是谁?为何纵目?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人的先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三星堆的这件纵目面像,应当是古蜀人对先王传说的朦胧记忆,是古蜀人用以祭拜或供奉的神像。

金沙光芒:十二桥文化时期

十二桥文化是以成都十二桥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十二桥文化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12世纪中叶而止于公元前6世纪,大体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商代晚期至春秋晚期。

已经进行考古发掘的该时期遗址有抚琴小区、方池街、君平街、指挥街、岷江小区、金沙村等,它们与十二桥遗址临近,绵延十余公里,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遗址群。

除金沙遗址外,十二桥文化时期的重要发现还有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在彭州竹瓦街发现的两个青铜器窖藏。这两个窖藏的青铜器,见证了古蜀文明在商周之际直接参与华夏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相比于三星堆文化时期零星的交流,这种互动情形已不可同日而语。

金面具

晚商至西周

金沙遗址博物馆

看嘛,我就晓得,V字仇杀队那个面具肯定不是原创的

这件黄金面具体量微小,大体上与金沙发现的青铜小立人、青铜头像可以匹配。

十二桥文化时期(约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尽管古蜀人在铸制青铜人像或头像的体量大不如前,但以金箔覆面的传统有很深的文化传承。

与三星堆金面具菱形眼廓不同,这件面具的眼廓呈椭圆形,事实上也暗示了权力中心族群的变化。

金冠带

晚商至西周

金沙遗址博物馆

瑞丽昕薇米娜抖音小姐姐纷纷求问~此发带怎样搭配空气刘海

这件金冠带是古蜀文明权力道具的一件重要载体,是十二桥文化时期权力具象的新形态。

冠带上刻有箭射穿鱼、鸟的纹样,是三星堆金杖上纹样的直接继承,表现出古蜀文明两个时期权力的紧密传承。

青铜眼形器

晚商至西周

金沙遗址博物馆

麻麻说,这个肯定是古时候蜀人嬢嬢们去死皮的刮刮儿

这件青铜眼形器的瞳孔近圆形,内眦勾回很明显,显然是从中原地区兽面纹上取材而得。

这种艺术上的解构与重建,反映出古蜀人对外来艺术形式和其精神信仰需求的关系。

蛙形金箔饰

长6.9厘米,宽6厘米,厚0.05厘米

晚商至西周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吃货纷纷猜测,这是古蜀人吃“跳水蛙”时用的……

由于缺乏文献记载,我们对于古蜀文明信仰体系的认知方法并不宜与传统记载直接对照,而往往需要文物间固有的关系来推断。例如太阳神鸟金箔片上的日轮、神鸟并存,可以反映出古蜀人以鸟为太阳借代物或作为人、日媒介的信仰思想。

但蛙形金箔饰并没有其他的共存器物可供参考,我们仍需其他文化中的文献记录进行平行推测。《淮南子·精神训》有“日中有俊乌,而月中有蟾蜍”的说法,说明了中国古代曾有鸟为日之借代、蛙为月之象征的风俗。金沙遗址发现的蛙形金箔饰一共八件,可能是古蜀文明拜月信仰的反映。

石跪坐人像

晚商至西周

金沙遗址博物馆

这应该就是最早的“pā耳朵”了吧

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数个跪坐石人、石虎、石蛇等写实器物并存一坑的现象,虎口与人胸相对,应当是某种重要祭祀仪式的表现。

这样的石人在上个世纪早期也发现于三星堆遗址,但金沙遗址的发现十分集中,场面细节保存完好,是对古蜀文明礼仪珍贵的补充材料。

“覃父癸”铭青铜觯

西周

1959年彭州市竹瓦街窖藏

四川博物院

不知道拿它喝勇闯,是个啥子赶脚……

十二桥文化时期,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武王伐纣并建立周王朝。据《尚书·牧誓》记载,巴蜀之师参与了灭商的战争,是古蜀文明跨出四川盆地,直接参与华夏文明建设的记录。

1959年与1980年,彭州市竹瓦街先后发现了两组青铜器窖藏,两组铜器均包括容器、兵器两类,兵器是典型的巴蜀式兵器,容器则是中原地区常见的尊、罍等酒器,是中原文化与蜀文化交融于此地的证明。

尤其珍贵的是1959年窖藏中发现了两件有铭青铜觯[zhì],根据器物风格和铭文推测,这两件铜器应是蜀人随周人灭商后得到的前朝战利品,是《尚书》记载巴蜀之师参与灭商战争的见证物。

马家风尚:青羊宫文化时期

青羊宫文化是以成都青羊宫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青羊宫文化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而止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即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战国时代至汉代早期。

青羊宫文化与十二桥文化的考古学衔接并不十分紧密,加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后,古蜀国灭亡而蜀文化尚延续至西汉早期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之后,因此这一时期的古学文化也被统称为“晚期蜀文化”,是相对于以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为代表的“早期蜀文化”的一种习称。

从整体上来看,这一时期蜀墓中发现的文物依旧表现出古蜀文明瑰异的文化气质,并与同处四川盆地的巴文化产生了难分你我的文化面貌,且与盆地之外的中原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地域文化产生了愈加密切的交流。

“邵之飤鼎”铭青铜鼎

高26cm 口径22cm 腹径25cm 

战国

新都马家乡木椁墓

四川博物院

盖盖上有3只牛,是一次能煨3斤牛肉的意思吗?

这个罐罐儿……呃,看着真的赶脚不到啥子“王者之气”,可是它绝对是这次展出中众多“古蜀国戏精”中的一个重磅!

这件鼎的盖内有铸铭“邵之飤[sì]鼎”,一般认为此“邵”即楚氏之“昭”,与屈、景并称楚国三大氏。

青铜鼎附耳蹄足,盖顶伏有三只卧牛,铸制精美,带有典型的楚风。铜鼎上聚焦的楚文化风格,可能正反映了开明王朝王族来源于荆楚地区的历史渊源。

水陆攻战纹青铜壶

高40厘米,口径13.4厘米

战国

1965年成都百花潭十号墓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这个666...战国风情,一“壶”读懂

该铜壶呈侈口、斜肩、鼓腹、圈足,其肩上有御环两兽耳;铜壶上的图像采用“嵌错”制作工艺,其嵌错精致、工艺高超、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是四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壶身满饰嵌错图案,以三角云纹为界带,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戈射图,下层为水陆攻战图。画面反映了战国时代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解读这些图像,可领略到2300多年前的战国风情。 

带盖双耳青铜鍪

高43cm 腹径37cm

战国

1955年成都羊子山

四川博物院

我很“月半”,我是巴蜀原创……

青铜鍪[móu]是巴蜀文化的创制,约在春秋战国之际起源于巴蜀地区,是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类器物。

秦并巴蜀后,青铜鍪被秦文化吸收,并随秦国的武力扩张向各地传播。青铜鍪的传播过程,是巴蜀文化融入华夏文明的侧影。

虎纹青铜戈

长25.3cm 胡长8cm 阑长13.6cm

战国

郫县红光公社独柏村

四川博物院

除了拿来打仗,看上去刨土豆也蛮好用的样子

这件青铜戈带有中原地区青铜戈的造型特征,装饰纹样却以虎纹为主,胡部与援脊下部也铸有巴蜀符号,是巴蜀式戈的代表装饰。

其精绝之处在于正面的援脊上部有一行巴蜀符号的刻铭,带有很强烈的文字意味。

《蜀王本纪》称蜀人“不晓文字”,但从这行巴蜀符号来看,应不同于胡部的浮雕象形符号,也不同于援脊下部的浮雕抽象符号,可能已经是未能破解的文字。

从三星堆到金沙

展览从文物的角度

通过国家博物馆

向全球展示

成都第一次崛起的历程

四川大学何一民教授此前撰文介绍了成都的四次崛起,他写到: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新闻链接

古蜀文明的源头目前在岷江上游已发现端倪。至新石器时期,成都平原上繁荣的宝墩文化已初现文明的曙光。进入文明时期后,古蜀文明历经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青羊宫文化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在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这一历史事件后正式终结,随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一系列开发项目的推行,全面融入了华夏文明的版图。

今天的成都,正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以文扬韵、以德润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文明,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塑造别样精彩的人文魅力和城市气质。全力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内容来源:综合华西都市报 川报观察等

编辑:雕刻时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