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水系调研第547天——走进中条山之九龙沟洪积扇
与五龙峪洪积扇遥相呼应的是九龙沟洪积扇,它们一西一东,居于盐池两侧,共同抵挡着外水的进入。
调研之前,地质专家向运城市盐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了这两个洪积扇的具体情况。
九龙沟洪积扇
九龙沟洪积扇位于东郭镇一带,从九龙沟口到汤里滩止,汤里滩为溢出带,呈扇形展布,区内面积约8.1平方公里,主沟长约6.5公里,分水岭后缘宽约7.2公里,汇水面积约25.32平方公里。物质来源为沟谷中的松散沉积物,由第四系全新统砂砾石及粉质粘土组成,海拔340-365米。
五龙峪洪积扇位于解州镇一带,南起五龙峪沟口,北门滩、硝池滩为洪积扇溢出带,呈扇形展布,区内面积约4.99平方公里,主沟长约9.2公里,分水岭后缘宽约7.7公里,汇水面积约33.8平方公里。物质来源同样是沟谷中的松散沉积物,由第四系全新统砂卵砾石及粉质粘土组成,海拔340-370米。
能够看出来,九龙沟洪积扇比五龙峪洪积扇面积小些。
我们行走的区域就是地处盐池东部的洪积扇,也就是九龙沟和上月沟合起来形成的洪积扇,东郭镇的一些村落(比如下月村)就处在这个洪积扇上。
九龙沟和上月沟相邻,距离很近,所以各自所形成的洪积扇基本上连成一片,范围较大:西端到了上月村一带,东端到了东郭镇一带,北端则到了鸭子池和汤里滩,那里属于这两个洪积扇的溢出带范围,相当于五龙峪的溢出带——硝池滩。上月沟的上边是垃圾填埋场所在区域,是盐湖区和夏县、平陆的交界地带。
在五龙峪,我们居高临下,能够清晰地看出硝池滩与溢出带的关系。在这里,因为有村落的存在,远处视线并不是特别清晰。
与五龙峪洪积扇的作用相同,九龙沟洪积扇的作用是挡住了盐池东部来水。
多个洪积扇会组成倾斜平原
中条山上的峪比较多,有二十多个山峪形成的水道。我们所熟悉的凤凰谷也是其中的一个山峪,但它没有九龙沟和五龙峪大。九龙沟和五龙峪是其中最大的两个山峪,出水量大,沉积物多,最后所形成的洪积扇就大。我们从“earth元地球”电子图上能够大致看出它们的规模。
五龙峪山顶分水岭距离这里有六七公里远,中条山北坡从解州到张店总长20余公里。其中,五龙峪分水岭上也就是沟的最后边(也是最高处)东西方向占了7公里多,九龙沟也占了7公里多,二者各占三分之一,其余所有的沟总共占了三分之一,而凤凰谷是这三分之一中比较大的一个山峪。
洪积扇
盐池以南、中条山北麓沟峪众多,每遇大雨,洪水倾泄而下,由于盐池地处涑水流域低洼地带的最低处,从中条山北麓沟峪下来的洪水大多将向盐池集流,从而对盐池的正常安全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但另一方面,盐池正常生产也需要一定量水的支撑,缺水也会对其正常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地疏导水流、调配水量对于保证盐池安全及正常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此,古人因地制宜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主要目的是不让这些来水进入盐池,同时又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对水进行拦蓄,以备干旱之需。
姚暹渠
鸭子池
北门滩
总体来看,盐池以东来水主要通过姚暹渠的“泄”与汤里滩、鸭子池的“蓄”来消除对盐池的威胁。盐池以西来水主要通过湾湾河的“泄”与硝池滩、北门滩的“蓄”来消除对盐池的威胁。
中部即盐池以南沟峪来水部分通过水堰拦挡就地消化,部分则有计划引入盐池以南的狭长区域(护宝长堤与南禁墙间)予以蓄滞,护宝长堤上的水眼,就是专向盐池补充淡水的通道。同时,盐田底下还有许多硝板,产硝的时候也需要用淡水溶解这些硝板。
远望山体感觉是土质的,但那只是表层,表层之下大部分都是岩石。事实上,再往东走,上月、界滩区域的山体土会变多,当地此前打井时常会挖胶泥,那里的黄沙质量也比较好、比较多。
旁边的一处土体就是在洪积扇冲击作用下形成的,看上去是一层一层的,而且一层粗一层细,比较有规律。这是在河沟里的水作用下形成的,里面有砾石和沙,有粗有细,有的看起来就像土一样。我们从其粗细的不同能够看出水量的大小,水大了就粗,水小了就细。
专家说,这种地貌被叫作河流阶地。
地壳下降后,该地处于下降状态,能够接收河流从上游带来的物质沉积;之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使原沉积地层出露,形成河流阶地。它的形成时间应该比岩石要早一些,有几万年的历史。
在专家看来,这种地貌具有保护价值。但在附近村民看来,它却是“混料”,能卖钱,所以保护刻不容缓。
专家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中条山的基本地质结构及演化情况:
中条山主要由前寒武纪的太古代核部岩浆——变质杂岩、元古代变质岩、火山岩及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岩盖层组成。
古生代以后,地壳以升降运动为主,随着海进海退,形成了较厚的碳酸盐沉积和煤系地层。
中生代早期,运城一带处于冲积平原环境,冲积平原上辫状河、曲流河河网密布。印支运动时期,平原缓慢抬升,遭受剥蚀。后受燕山运动影响,本区随太行山一起隆升,而形成中条山脉,并与吕梁山南段连为一体,遭受剥蚀。
新生代早期,这里的整体仍然处于隆起状态,遭受剥蚀和夷平作用,在这样的整体隆起状态下,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5300万年前左右),在运城南部的平陆、垣曲地区由于差异性的地壳升降,中条山南侧地壳下降,从而形成平陆、垣曲两个山间盆地。
随着喜马拉雅期强烈的构造抬升,古三门湖的决口和逐渐消亡,唯独留下运城南部这一部分。当时形成的湖泊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盐池,只是普通的湖泊,它不断接受来自古汾河和河两岸山区的大量沉积物,直到新构造运动的再次来临。
第四纪时期(250万年前至今),涑水河盆地不断隆升,盆地只剩下西南侧的部分湖泊。之后随着紫金山、峨嵋台地的隆升,造成沟通运城盆地和侯马盆地的汾河河道废弃,缺少了汾河淡水源不断的补充,运城古湖渐渐退出汾河流域并不断盐碱化,古湖迅速发生萎缩,退缩于中条山山前地带。
鸣条岗
随着鸣条岗台地的进一步隆起,使涑水河西迁,也不能注入运城湖,减少了运城湖的湖水与沉积物的来源。由于沉积作用补偿不了构造的下沉作用,形成一个封闭的汇水盆地。
更新世晚期(大约10万年前)气候变干,盐类物质不断积聚,导致盐湖地区沉积了一套含盐地层,也就是盐池雏形的真正形成。
看来,中条山与运城盐池从古至今一直是相伴相生。我们探访其山体奥秘,就是期望能了解它们和谐共处的内在机理,从而找到保护盐池的科学路径。
程丽丽 薛吉信
来源:华夏盐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