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树木希林与唐圭璋

2023-04-23 12: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水姐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5155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5k+ ·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周末双人物盲盒继续开启。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请允许我首先来讲讲我最近的“一天一书实验室”。

过年从故乡回到上海的第一天开始,八十多天来我泛读了八十多本书,一天也没有停歇,坚持下来的感觉真是太棒了。人生就是一场体验、一场实验,每天都真实坦然酣畅淋漓活着,就挺好。

虽然我现在生活工作依然忙忙碌碌,但是一翻开书,就可以“宅”在书中,隐居在书中,根本就不用切换,一秒入戏,把碎片的时光全部整合到一起。从此我没有了等和耗的状态,等人等车等号时都可以看书,内耗的时候也可以找个角落看书,下载自己的情绪价值。

当你不需要外人外境解决情绪问题,你就能直面自己的生命热情与张力,然后重新热爱生活和世界。生命动力价值比情绪价值,重要的多!

你可以把一本书泛读45分钟,也可以精读4、5个小时,都是弹性的。你也不必流连忘返,有缘分,你还会再读第二遍,不必强迫自己。我通常都能在两个小时内翻完一遍,有时候也不求甚解,无所谓,看进去多少就是多少,反正,你能记得的,就算精读过,多年后也只是那点印象最深的(参见峰终定律)。看本书么,就想看个电影一样,别有那么大的负担,也不觉得是个多大的事儿,就是信手拈来,日常修习。

况且王阳明说得好,“登山即是学。虽登千仞之山,面前只见一步,只登一步,不做高山欲速之想,即是学。”

这周我在医院陪我妈妈的时候,还是看书,隔壁床的一对老夫妻也格外安静,偶尔听见阿姨在播放关于最后的贵族戴西郭婉莹的故事视频的声音,后来发现阿姨也非常平和,是个内心极度有力量的人。叔叔阿姨结婚不久,叔叔便得了淋巴癌,就没要孩子,四十多年来一直是“没有惊喜,只有惊吓”(叔叔语)的生活。叔叔也是个创作者,写过几部话剧和几本书,还创办过慈善互助组织。安静的写作让他得到疗愈,阿姨只是陪着、照顾着,自己还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一直做到六十多岁退休,日子就这么过着,所谓“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杨苡语)。

但叔叔去年还发现了肠癌。阿姨说,感觉最近心力没有那么强了,会开始怕。我说阿姨,您的精神力量已经很强了,不用勉强自己,“面前只见一步,只登一步”,过好日常便是。我看着院区里大片大片开放的杜鹃(正是当季),想起了费玉清唱过的“春雷打过,野火烧过,杜鹃花层层飘落过”……人生的厚度,都是你自己的心力奠定的。

读书写作、关心精神生活,有精神智商(如爱、同情、怜悯、真善美、创造、服务、奉献、付出等)的好处是,时光如何流经你,考验你,淹没你,你也许会自然获得一点超然和超拔,所谓“将要直面的,与已成过往的,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皆为微沫。”(莱蒙托夫语)

“一天一书实验”的另一个收获是,我真的在书中,莫名邂逅了那些我特别喜欢的以前不知道的人物,他/她们都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遗产。到了如今这个年代,物质遗产其实都很丰厚了,中国的80、90后们住房拥有率全球第一;中国人均黄金拥有量也是全球第一。但我们这个年代的精神遗产又能继承什么?

上周我写了《》,艾达就是读书的时候发现的,百度上都没有这个人的资料。这周我又发现了两个很有精神遗产的人物——树木希林和唐圭璋。

树木希林是我看了是枝裕和写的《还是得活在日常生活里啊》,找这本书读的原因是,那天,我在梦里一直翻看各种作者手稿、手札之类、书信、对谈之类的,感觉那些都是特别能保留生命温度的东西。

感觉吧,这本书也非常符合我做这个实验的精神,我们要在日常生活里活得很扎实,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宗旨就是不惑,即便面临问题、意外、打击等等,还是会不惑,那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你心力最好的去处。于是,很多传统的说法、别人的影响和诱惑都会消除掉。

树木,不仅给点阳光就灿烂,还能成为希林!她信奉的大概就是“且玩焉,生于世”,活着就是追求有趣。她也有水哲学,“像水一样,进入三角形容器就变成三角形的,进入四方形的就变成四方形的,进入圆形就变成圆形,以纯净的状态进去试试看,这一点大概很重要吧”,于是她的人生在外人看来是非常悲惨的,离婚,被第二任丈夫家暴,结婚45年,分居43年,晚年还得了乳腺癌扩散到全身,但她却依然爽朗地过着自己想过的日子,称为“国民老婆婆”专业户,从二十多岁开始演婆婆,已经出神入化了,获得了无数的认可和顶级奖章(如2008年获紫绶褒章,2014年获旭日小绶章)。人永远可以追求自己的高度的。

唐圭璋是我在看艾朗诺的《才女之类:李清照及其接受史》里发现的。我读这本书呢,觉得人的精神遗产这件事真的好重要,比如关于李清照有没有再婚这件事,学界都讨论了几百年,某种程度上她真的实现了永存和永生。其中词学大师,南京师范大学的唐圭璋教授的故事格外令人感动。

1980年代,一个日本访问学者来拜访,谈到李清照,问及李清照有没有再嫁,唐教授脸色变得厉害,说“从没”。那时候他已经80多岁了,他从35岁就开始鳏居,从未续弦,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大,接着继续养外孙辈。原来男人也可以像女人一样这般有韧性。

女士优先。先说树木希林。她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大女优”“国民老奶奶”。从70年代开始她为一档电视剧担任演员,20多岁开始,她就开始演老太太角色,几乎演了一辈子奶奶。

那部片子是《寺内贯太郎一家》,久世光彦导演拍的。树木后来说,从那之后,她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演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老奶奶。日本有个童谣里唱着“且玩焉,生于世”,后来久世光彦也出了本书叫《且玩焉,生于世》,这句话,甚至称为树木希林的一种生活理念——且玩焉,不拘一格,不拘泥任何形式,不给自己设置很多束缚、框架和人设,人生只是追求有趣。

她1943年生于东京,18岁进入文学座附属戏剧研究所,艺名为“悠木千帆”。这里面有个曲折是,家人本打算让她申请药科类的大学,然而她对数学一窍不通,认定自己考不上,又碰巧准备期间受了伤,顺理成章地不考了。

不知道未来的路如何走的时候,日本三大剧团战后首次招募见习生(所谓三大剧团是文学座、俳优座和剧团民艺),她去了文学座。1964年,她参演电视剧《七个孙子》,与森繁久弥演绎的风趣对话博得了人气。

当时的人们认为,一流演员是演舞台剧演员,二流演员是电影演员,三流演员是电视剧演员,四流演员才是去拍广告的艺人。

她一直没把自己当成演员,而是一个可塑性很强、什么都可以尝试的艺人。机缘之下,她去拍了广告——“酱油就认准**牌,就是酱么回事”,这个广告拍了之后,她被《SUNDAY每日》评为“年度十大蹩脚广告”第三名。

别人会觉得那是羞辱,但她却觉得非常有趣。注意啊,内心要有真实的、跟世俗之见不一样的感受的时候,要珍惜啊!那就是最真实最稀缺的地方。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一点点渗进到世界的味道,这非常有趣。能把尴尬和蹩脚,负面评价转化成了内心快乐的能力,真的是个人天赋!

她说,与其作为一个演员活着,她更喜欢活生生地在演艺圈有趣地活着。还是那句“且玩焉,生于世”。因为不拘泥于舞台剧演员至上主义,就可以应付各种局面。因为不用刻意追求高雅,而是活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她跟是枝裕和一起创造了那些描绘“司空见惯的日常”的电影,著名的《步履不停》《奇迹》《如父如子》《海街日记》《比海还深》《小偷家族》等。他/她们的四只眼睛捕捉到了流淌其中的滑稽和哀伤的变换。

她对作品、导演和自己都不抱期望,就能很松弛。她说自己没有理想、也没有热情,只是按邀约顺序接活罢了。人世间啊,就是建立在平淡无奇的日常里,而这才是人世间的魅力所在。

她始终追求的是有趣,而不是精湛、有益,在那个强调匠人精神的国度,这个人的人味儿、人文味儿反而更强烈。寿司之神捏的寿司再好吃,必须让你狼吞虎咽吃完,马上翻桌招待别人,也是一种束缚、压力和焦虑所在。

有些人的人生和戏剧总是转折得特别猛烈,突然就跟最亲密的人不和了,突然就生离死别了,突然就绝症了。但这样一定不是好的戏剧。蒋方舟曾讲过类似的话:“在艺术上,靠变故、车祸,意外实现的悲剧都不是好的悲剧。真正好的悲剧是所有事情都是合乎逻辑的,所有人都是正常的,甚至是善良的,事情仍然无可挽回地缓缓滑向溃败。”所以,奥秘都在日常里啊。

人要研究的就是日常,有人说,如果你做到三点,你就生活在日常之中了,那就是——自律、无内耗、极致内观。即便你的人生再起伏,你能做的也就是对命运的全然接纳。其实,那也是日常啊!为什么日常就不能有意外。处处都是草木丛生,野兽出没的故事啊。

树木的人生,在别人看来也是挺多转折的,比如与岸田森结婚又马上离婚,与第二任丈夫内田裕(日本最早的一批摇滚乐手,日本摇滚乐的开创者)也闪婚之后,被家暴,据说“家里的菜刀因此也坏了好几把”,不到两年就分居,还被怀疑肚子里的孩子不是他的。

但她就是不恨他。45年婚姻,43年分居,分居期间,丈夫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找情人,欠下巨额的债等等。2005年她还得了乳腺癌,2013年她公布这个消息的时候,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她不怎么去医院了,但依然非常达观。她说,任何时候都可以死,所以尽量趁活着的时候过得有趣一些。对,还是为了有趣。

据说,她跟丈夫两人还一起为一家相亲公司做了广告,试图证明这四十多年的婚姻充满了摇滚精神,有多硬核:“即便是吵了打了一辈子,我们还是活到老了。”真是太有趣了。日本媒体说:“再怎么摇滚,内田死了,都没有跑出树木希林的手掌心”。

她的人生就是一场硬核的实验,敢于承担所有的代价和定时炸弹的风险,完完全全地演绎好了“且玩焉,生于世”。有些人就是能把所有传统说法全部打破。

人是活着的、动着的,内心平和和强大是多么重要啊。

她说,“走在没人想去的地方,是一件无比坚强的事。或许真的是这样,但即便这么做,我也不曾感到孤独呢!”

很多苦难,其实很普遍,原生家庭苦,情苦,事业苦,生老病死苦等等,人不能求全,就只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价值便好了。

唐圭璋,被称为百年中国学界的“情圣”。他的生命起点,是不幸的,11岁就完全成了孤儿。“无家空有泪。谙尽天涯味。万里一灯前。娇儿眠未眠。”他写的诗词里,充满了一种沧桑,无奈和平静。

《梦桐词》是他的词集。

早年,他跟南京大行宫利济巷内有名的尹家花园里的大小姐尹孝曾有美满的幸福生活,只是后来妻子病逝了。他追忆过:

“人声悄,夜读每忘疲。多恐过劳偏熄烛,为防寒袭替添衣。催道莫眠迟。”《忆江南》。

三女儿唐棣棣回忆:“爸爸喜欢唱昆曲,也会吹箫。每当炎热夏季,夜晚在门前梧桐树荫下纳凉,妈妈总是为他点上蚊烟,坐在一旁替他轻轻扇着扇子,爸爸吹着悠扬悦耳的洞箫,妈妈轻声和唱。”

1936年旧历除夕,尹孝病逝。唐圭璋埋葬了妻子,还是继续日常上课,然后空了就去坟上吹箫,有时候一呆就是一天。

在给学生讲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他写板书的时候,开始颤抖,然后就说“苦啊”,学生看到了他满眼的泪水。

他写过的悼念词包括:

“西风一箭成迟暮。消得斜阳顾。背人已自不胜愁,那有心情、再系木兰舟。”(《虞美人·柳》)

“挑尽孤灯孤雁诉。莲心不抵人心苦。”(《蝶恋花》)

后来,他的大女儿二女儿,也意外逝世,他也抚养了她们的孩子。

在他1988年的遗嘱中,他写到:我的爱人尹孝曾于1936年病逝留下三个女儿唐棣华(十岁)唐棣仪(八岁)和唐棣棣由我一人抚养。1956年棣仪病逝,留下儿女三个:吴寅(六岁)、吴祥(四岁)由我抚养,吴大明(未满一岁)由其父抚养。1967年3月棣华病逝,留下一个女儿唐倩竹(十五岁),也由我抚养……

他的人生真的历经百劫,当抗战胜利之后,中央大学迁回南京,他却收到了解聘的通知。于是,他失业了。……但他没有像苏东坡那样豁达,能够不念过往,不滞留,他太执着了。

有时候我想,人千万别把自己活得太苦兮兮了,像树木一样活得开心有趣就好,就把苦难幽默化(当然这里面需要巨大的财力心力才华支撑),像苏东坡一样,乐观豁达,用不懈怠不折腾不执着的儒释道精神,消化人生千百劫,又享尽百科才华。

唐圭璋极度专注在词研究里,一生只爱一个人,一生只做了词学家,不免太过执着。他是第一个正面、系统地对王国维及现代词派进行批评的词学家,是“现当代词学大师”,也是民国时期传统词派的主将。

唐圭璋词的思想内涵主要有飘零异乡的愁绪、思念亡妻的感伤以及驱除鞑虏的热血三个方面。他的词风逐渐由“梦窗”向“苏辛”转变,并带有杜甫“诗史”式的爱国主义精神。

另外,他主张词要“雅婉厚亮”。作为“词林宗师”,他从知人论世、回归现场、阐释意义等角度,建构了以“人”“事”“文”为结构体系的词学批评模式。赤子孤独了,便创造一个词世界。

啊,一个个人生版本,都是实验啊,其实都是自己选的,很多不必如此,也不必借鉴,关键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那种方式,持续打开自己的生命情感。人生何其复杂,量子力学也说,在被你看到真相之前,它是多种状态的叠加,一旦介入观测,就会坍缩成一种固定状态。是不是“你所有走过的路都会把你带到这里”,可能是吧,所以大胆无畏地活着吧。

作者:清华硕士,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上海作协会员。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视频号名为:水姐一天一书实验室。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qspyq_biz@163.com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视频号】

原标题:《树木希林与唐圭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