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江奔流·全景日记|长江第一湾:1984年开始的种树之约
7月20日,星期五,晴。
金沙江水激荡回旋在小镇外,一棵棵柳树正随风摇曳。
“种了柳树,风沙少了一点,农田好了一些。”站在金沙江畔的柳林树荫间,67岁的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居民叶世贵正指着身旁的柳树叙说。
7月20日上午,植树活动正在石鼓镇进行。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摄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在云南丽江石鼓镇突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从此一路向东,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丽江石鼓镇居民便在金沙江两岸种植柳树,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后,石鼓镇在二十年间栽种了18万余株柳树。
浩荡东流的大江两岸,一片片柳林随风摇曳,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来到石鼓镇的金沙江岸边时,已是正午时分,云贵高原上烈日灼人,镇子正北方的“长江第一湾”在强烈的光照下更显开阔,细长的柳条涌成绿色的波涛,为汹涌的金沙江增添了几分柔情。
“没种柳树,大家最担心吃饭问题。”遥望眼前的风景,这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人仍对昔日的洪水记忆犹新。人均耕地少、江洪频发的现实让这个群山环抱中的乡镇面临着生存压力。
石鼓镇外金沙江水激荡。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摄“过去的田我们叫江心田,老一辈人是划着小船,载着柳树开发出一千多亩土地的。”叶世贵说,江洪裹挟而来的淤泥堆积在江岸,老百姓通过种树来固牢新土地,土地被洪水冲走的可能性便小了很多。
叶世贵对澎湃新闻说,在1984年,每个村民人均每年种三棵树便成为约定俗成的规定,江边种树能保护农田、防风固沙的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
“2005年8月的一场洪水很大,但如果没有种树的话损失会更大。”叶世贵说,自己有记忆的9次洪水中,对那场上百户农户家里进水的洪水印象最为深刻,但数十年来石鼓镇年复一年的栽种柳树,使得洪水退去后,镇上却并没有损失太多耕地。
远望石鼓镇和“长江第一湾”,江边的柳林仍远远可见。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摄对于石鼓镇的柳树,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和朝明直言“现在一看太绿了”,在他看来,以往山区部分农民靠山吃山、上山砍树的现象已逐步成为历史。
“自2012年至今的6年间,我们农业部门和村民一道栽了7.5万株柳树。”和朝明笑着说。
挥别上山砍树的日子,石鼓镇的村民们或种植烟叶、核桃等经济作物,或做起小生意,生活在改善,而大江两岸的绿色却一抹抹多了起来。
金沙江水激荡回旋在小镇外,一棵棵柳树正随风摇曳。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