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新出路大树」:岔路口,藏在大胆的步伐后丨对话自媒体人
从创办到走向正轨,一个成熟的自媒体号是如何诞生的?
艰辛、犹豫、幸福、感动…..究竟哪些是自媒体创立过程最贴切的形容词?
这次,深度营对话自媒体人系列将对话那些深耕于教育、人文、财经、科技、娱乐、体育、泛文化等不同领域的自媒体人,倾听他们讲述关于自媒体的那些事。我们尝试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所见证的,以及所期望的。
本文对话「新出路大树」运营小晴,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自媒体账号背后的故事。
北京夜晚的草坪上,大树与十几位年轻人搭好了白色的帐篷,帐篷上挂有“咖啡哪有上班苦”、“一起去热爱这个世界”一类的字幅。年轻人们在帐篷里席地而坐,白炽灯橘黄的灯光打在大树和分享嘉宾的脸上,他们是这次青年工作分享会的主角。
习惯了在公司一整天对着电脑进行工作,并且到场的还有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的同龄人,作为主持人分享者的大树手心有些冒汗。可大树是个热爱分享和表达的人,当正式进入表达的状态,和嘉宾进行沟通采访时,大树不再紧张,他一边阐述自己的观点,一边用大方的手势动作辅助自己的表达,大树开始享受起了这样的状态。这是大树第一次主持分享会,结束之后,他收到了青年观众朋友的热情掌声和分享嘉宾的点赞。在大树的心里从此萌生了不一样的创业想法。
采访100个看见新出路的大厂人”是自媒体「新出路大树」的简介,也是它的核心内容。如何面对大厂裁员风潮?如何面对不景气的互联网行业?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找到新的大厂人出路?“新出路在大树”以主持人大树连线大厂嘉宾采访的方式,一一回应这些摆在年轻人面前的职场难题。
进入大厂是大学时期大树的目标,非名校毕业的他经历过一系列挫折,终于得到进入大厂工作的机会。可来到大厂后才发现,在互联网裁员风潮下,自己每天都在忧虑自己是否明天就会被裁掉。
工作能否保住还是问题,更别提升职加薪了。一天,大树加班到12点才从公司下楼,打开打车软件发现前面排队还有100余人。大树颤抖着双手,一直埋在心底的想法蹦了出来,他不想坐以待毙。
于是,他选择了裸辞,成为一名半自由职业半创业者。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大树尝试过抖音卖货、私域变现、自媒体IP等等项目,最终都失败了。为了不让女朋友担心,他只能伪装自己早出晚归。实际上,他经常坐在公园的椅子上直瞪瞪地看着天空。在创业的前3、4个月里,大树的项目几乎没有收入。
迫于生活压力,他暂停了创业选择入职一家清华研究院旗下的元宇宙公司,尽管事少钱多离家近,但他心里依然觉得日子过得太舒服,可做的事太少,心里还有一股冲劲不能得到释放。一次偶然机会,他受邀参加一个“私董会群体咨询活动”,在其中担任类似主持人的角色。这次活动里,大树充分表达了内心的想法,直视了自己一直想要创业的决心。
大树再次选择裸辞,这次他将自己的目标需求用户准确定位至当代求职青年,并结合自身优势成为一名“链接者”。起初是邀请身边好友做职场分享,后来随着自身影响力的不断壮大,他成为了"青年社区"的北京主理人,在"青年社区"时常会发起类似于沙龙的活动为年轻人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场所。大树发起了200多场活动,链接2000余人,并成立俱乐部,打破信息壁垒让参与活动的求职青年找到新方向。他将自己的自媒体号设为「新出路大树」,想要将找到新出路拿到结果的年轻人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大树的创业终于有了起色。
大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自媒体账号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新出路,找到新方向。正如他所说的“职业生涯的任何阶段,都应该保持对新机会的好奇心和看见。”
Q:大树做“新出路大树”这个自媒体账号的初衷是?当时受到了什么启发?
A:我们现在主要的业务是做新出路会员俱乐部,会员俱乐部会招募“引路人”和“同路人”加入到我们的社群里。“引路人”多为行业大咖,包含但不限于:创业大佬、IP操盘手、自由职业社群创始人、猎头等。他们围绕转行、职业困境、市场需求等多方面话题,为“同路人”提供经验和实操性强的指导。
我们做社群的项目过程中,会对标一些类似的社群组织,发现他们在做自媒体引流。在运营新出路会员俱乐部的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引流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会员俱乐部,同时也希望在自媒体上打造一点影响力。
再加上大树,他是一个输出能力比较强的人。他个人经历比较独特,从大厂辞职,开始创业,一路上也认识了不同领域的人。所以他能讲出很多比较好的内容,我们觉得是可以向外去输出的。因此就以大树个人为IP,我们的团队开始做一些自媒体内容。
我们们有很多线上的活动,这也是大树开始做自媒体的开端。新出路团队通过直播的形式,联系一些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这些人针对某些话题进行探讨。回看直播录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里面有一些很精彩的内容是可以剪辑出来,发布到视频号上的。然后我们就开始把里面的一些比较好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同时也提高会员俱乐部的影响力。
他还有一个小号叫“大树在生长”,是做自己的感悟分享,那个就比较随意,只是记录一下收获,再跟大家分享情绪。所以说它这个大号和“大树在生长”,两个账号同时运营。只是风格不同,没有侧重于某一个。
大树团队正在进行视频录制
Q:“新出路”的自媒体团队是如何招募的?内部成员都承担怎样的责任?
A:我们会员俱乐部的业务发展到一个阶段之后,为了对外打一点声量,才开始拓展自媒体业务。刚好团队内部有一些之前做过自媒体运营的小伙伴,他们能力也不错,所以内务人员来分担这个工作。
我们的视频号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直播的切片,还有一个是录制大树个人的分享视频。第一个,直播切片的制作。我们直播过程中,会有小伙伴做笔记,也是划重点。直播结束之后,她会把直播内容导入飞书,转成文字稿。团队一起分析文字稿,哪一部分适合剪辑成短视频,再由负责后期的成员把直播剪辑成片段。大树个人的视频会更随意一些。他对某些话题有感悟,或者有一些突发的热点话题,他想表达一下,我们就立刻把这些录下来。
Q:做选题的流程是怎么样的?会有什么选题倾向吗?
A:我们有周例会,这个比平时录制更严肃一些。例会上,大家会讨论选题相关的内容。但是多数时间,是我跟另外一个做内容运营的同事,一起讨论选题。再把选题交给大树,看大树对哪些话题比较感兴趣。
选题会倾向于最近的热点,比如最近大热的AIGC和ChatGPT。我们也做了两场关于AIGC的直播,优先做AIGC的视频切片,再根据直播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选择。近期,结合大树的一些感悟和时下热点话题、经济爆款,团队里有搭建一个选题库,也是我们选题的参考。
我们会倾向于选择让观众更有获得感的内容,再加上一些金句。观众看完之后的收获实操性更强,“术”的层面会更多,“道”的层面相对少一点。可能会总结出一、二、三几个步骤,或者推荐一些领域的入门书籍。
Q:你们会顾及一些职场敏感话题吗?
A:前期,我做选题的时候很怕话题过于敏感。不过在大树看来,只要不涉及被封掉的话题,都是可以讨论的。有时候把更尖锐的问题抛出来,才会得到更精辟的答案,也有更大的反响。我们希望畅所欲言,尽量给大家分享更有矛盾点、更值得讨论的东西。
Q:账号的初步运营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A:最开始,还是蛮难的。因为我们之前从直播里面做视频切片,是很简单的。我们要做的,只是找好选题,挑选话题下的内容。但是做大树个人IP向的视频会更难。我们拆解了很多职场博主的爆款视频,发现他们的脚本感还是很强的。但是大树的表达习惯是松弛的,他喜欢自由随意地表达。如果我们给他写一个脚本,让他照着“演”,大树发挥得就不是很好。
所以我们前期只能采取另一种录制方式,也是视频里常见的——每天找一两段时间录制,比如吃饭的时候,休息的时候,这时候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轻松的氛围。我们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选题,抛出问题让他去聊,根据他聊的内容再去剪辑。而且在集体都休息的时候,大家的状态会好一点。做自媒体如果自己的状态很紧绷,观众看到的观感也不好。这样产出的视频,结构感没有那么强,也没有那么抓人。但是我们前期思考的,只是先把账号做起来,之后再往爆款上面去做。
Q:可以分享一次难忘的录制经历吗?
A: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大树接受了腾讯新闻采访。在采访视频出来之后,我们想去承接这一波流量。所以就让大树制作一个他账号的置顶视频,能够让每个搜到他主页的人,都能看到这条介绍他自己和介绍新出路的视频。这个视频的内容是固定的,大树希望我们可以提前准备好文案和脚本,同时很自然地表达出来。
那个镜头很正式,他打扮得也很正式。给他准备了提词器,怕他讲不出话来。但是我们发现,大树很难自然地把稿子讲出来,他的状态非常紧绷。那个视频并不长,只有三分钟,但是我们录了两天。我们也尝试了很多形式,或者转换录制场景,可是效果都一般。我们最终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其他工作人员都出去,只留我一个人看着两台机器。同时我要把文稿拆分成几个小段,编成问题来问他,启发他的思路,最后才录制出满意的效果。
Q:自媒体运营初期,多平台推广有没有什么技巧?
A: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频号本身建立在熟人圈子上,运营相对容易。只要你输出的内容是有价值的,你的微信好友刷到视频,出于人情关系很多人会来支持你。大树在做新出路俱乐部之前,做过露营的项目。大家基于对他个人的了解和信任,会有一些人来点赞。他身边的人可能不认识大树,但是因为视频号的推广机制就能看到我们的视频,好友的推荐也增加了一层信任基础。所以大树视频号的数据是最好的,刚开始做的一两周,视频号就有八千多位粉丝了。
就小红书而言,封面会更重要。我们之前做的封面太死板了,给大家一种机构或官方组织的感觉,不亲民。我观察小红书那些高播放量的内容,他们的封面更生活化,风格更亲和,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调整的方向。
我们现在还没怎么运营抖音,短视频看重前五秒,所以我们后期做抖音,也会把最炸裂的金句放在前面。
除此之外,我们也在哔哩哔哩上传了视频,但是这个平台目前的发展重心不确定性很大。之前哔哩哔哩的中长视频比较多,封面和标题是网友对视频内容的第一印象。现在它又转战短视频,还要保证视频内容的反响力度,难度相对大一点。哔哩哔哩的用户,会给出更多正向的反馈。我们观看量和点赞量并不多的视频下面,也收到了很多善意的长评。
Q:你们是如何看待持有反对意见的评论?
A:大树接受腾讯新闻采访的视频下面,有很多人在骂他。比如说“三十天营收二十万,里面有多少成本?你们在画饼”,“就是有你们这种人……”。那个视频有160万的播放,大树当时的心态有点波动。我们讨论这些言论,大树说,他通过这次舆论事件发现这个社会的人是多元的。我们之前做俱乐部接触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人,而且多数人来自同一层次。他会觉得你说这话还挺正常,蛮有道理的。但是我们把范围扩大到更大、更广,再去看他们的观点,很多人会基于他自己的状况和经历,给你做评价。某些尖锐的回应并不是针对我们团队,而是他自己的生活状态。观众受到周边世界的影响,借你的视频来表达他自己,而非恶意地对视频评价。
Q:你们有通过账号运营和粉丝建立起其他的链接吗?
A:我们做账号的最初目的是把俱乐部推广出去,目前看来效果还是蛮好的。大家看到我们的视频内容,我们又进一步把流量引导到私域,所以引流了很多人关注会员俱乐部。我们在社群做直播的时候,跟观众互动,明显感受到很多人是通过视频号、小红书关注到我们的。
而且粉丝的反馈会影响我们的视频风格和内容。我们起初的风格是两个人,一人一半屏幕,但是如果是中途进入直播间,观众就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所以就加入了一个PPT,这个PPT展示当前在聊什么内容。我们之前展示的PPT很丰富,包括嘉宾的个人经历和正在讲的内容。大家进来又觉得信息量太大了,我们再次修改,改得更简单,直接是一个实时更新的话题。大家的反馈是我们调整的风向标。我们的短视频是每周复盘,主要是根据热度调整话题。
我们内容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总结了我们最热门的视频,第一个特点是非常短,只有30秒,其次是讲解人很帅,发现帅哥是流量密码。而且结合了大厂裁员的话题,“大厂光环”和“精英幻想”这些话题本身有热度而且敏感。所以,视频简短有力,话题引人注目是非常重要的。
Q:“新出路”会邀请很多朋友来进行分享,这些朋友都是怎么结识的?
A:很多是大树之前的朋友,也有一些是加入到会员俱乐部的成员。我们的社群本身就有一些优秀的人,能作为老师来分享。有想做的话题,我们会优先去社群里找合适的人。社群里没有,我们就去社交媒体上找。首先优先他做出一点成果,可能他粉丝量比较高,或者说他在这个这个小圈子,比如在AIGC的这个圈子里比较知名的博主,那我们就去和他聊。
直播AIGC对谈的那个嘉宾叫卡卡,他就是我们在直播前才找到的嘉宾。他要对这个行业了解,对相关话题有洞察力,同时能够输出好的内容。
我们寻找嘉宾的标准基于我们的社群,目标人群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关注什么话题。我们会邀请已经在这个赛道上的人来分享。很多朋友是自带话题的。一些大厂人裸辞,裸辞之后做数字游民。我们发现大家在关注数字游民,我们就来找这些人访谈。负责对接在直播之前跟这些嘉宾大量地接触,他们本身特点也很多元。我们之前有一期嘉宾在大厂上班,同时有副业,这二者结合得非常好,就会侧重于让他分享生活状态。
Q:直播过程中是如何引导嘉宾,并进行话题的挖掘呢?
A:在选题开展之前,我们会有一次简单的对谈。看嘉宾擅长输出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否有一些特别的经历,再拟定初步的大纲让他来修改。有时候嘉宾会加一点自己的想法,我们再开语音会议跟他沟通,直到定稿。
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怎么让直播效果更好。前期准备一些金句,在直播过程中抛出来。直播过程中的宣发,比如赠礼、抽奖作为一个钩子,吸引大家留下来。同时会关注聊天区的实时话题,负责人在聊天区引导大家参与互动。直播结束之后,课代表会把比较好的内容整理出来发在微信群里。
Q:“新出路”未来的商业规划是怎么样的?
A:我们的自媒体账号和会员俱乐部是分不开的。潜在用户会在自媒体平台围观,围观之后再加入我们。做那个《八千大厂转型》的作品的时候,团队里只有三个人,最开始我们就打算把自媒体作为一个钩子,吸引大家来更多关注我们的社群。
除了线上直播,我们还会开发很多的线下活动。都说“线上聊千遍,不如线下见一面”,在这种面对面产生的链接中,社群成员的收获是最大的。
新出路俱乐部线下活动
Q:大树本人平时的工作状态是什么风格?会影响团队氛围吗?
A:大树是从大厂辞职创业,他辞职的一个原因是他不喜欢大厂的工作氛围,用他的话说“把人当工具,当螺丝钉”。所以我们团队没有明显的上下级,都是分工不同的朋友,不工作的时候什么都聊。但是在复盘会之类具体做事的时候,我们是严肃的。只要大家把事儿做了,想干嘛就干嘛。平时上班时间也很随意,他们一般十一点过来,我离办公室比较近,就会早一点去。如果大家晚上有事,那完成今天的任务就可以下班,大家都很松弛。
因为我们是轻松的氛围,前期就会导致我们团队的数据导向、结果导向没有那么强,大家没有那么关注数据。突然发现这点之后,大树很严肃,要我们去关注数据,不能自嗨。我们有时候也会有矛盾。第一次录视频的时候,效果不好,大树很生气。但是我们会沟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问题,如何解决。团队工作,沟通是很重要的。
Q:大树会树立一些人设吗?你们怎么看待人设?
A:每个人的特点非常多,如果在自媒体面前一一展现是展示不完的,只能抓住一个特点。他特别希望自己是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的。这种展示出来很亲切,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个形象的接受程度很高。我们要跟粉丝保持一个平等的连接,如果一板一眼地讲,大家就会产生一种心态:你在教我做事?
但是大树又喜欢开玩笑,录制过程中总是破功。我们跟他说:“别装了,做你自己挺好的。”
Q:作为一个自媒体人,大树身上有什么优势和特点?
A:其实我们很多嘉宾都比他厉害,但是他能链接到这些人,就是因为那些人感受到他真诚地在做项目。虽然有盈利,但最核心的是他不吝啬帮助别人。在接受腾讯新闻采访的时候,他推荐了一些我们的嘉宾,以及社群里做自媒体的年轻人。
作为一个创业者而言,他会积极地拥抱新事物。他前两天才开始用ChatGPT,从零开始请教怎么做,怎么申请账号。他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分享,而是很坦诚地讲我的经验和我的看法。所以大树的内容,虽然他会说一些比较严肃的话题,会抛一些看起来有点偏激的观点来吸引大家,但是你点开会发现很多观点还是包容的。
其次,在团队里,他会给你提升自己的机会。我刚到“新出路”的时候,担心自己接触不到核心工作,学不到什么东西。大树主动说让我们负责自媒体运营,他很关注你适合做什么岗位。我们团队很讲究共生感,我之前也产生过要做自媒体的打算,一直没有勇气。大树和团队里的小伙伴都来支持我,要来当我的第一批用户。
他认为团队里的实习生“迟早要离开”,他认为我们在“新出路”的成长像是播种种子。他帮助我们,并不是为了马上得到成果。你种下这个种子,它总会在某一天你需要的时候,会反过来帮你的,所以我们之间是一种良性的成长关系。
真格基金负责人(左)和大树(右)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对话「新出路大树」:岔路口,藏在大胆的步伐后丨对话自媒体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