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想当年|《致命ID》:这才是经典“剧本杀”

阿树树
2023-04-23 09:43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一个漆黑的雨夜,小美开着敞篷车在大雨中狼狈地跑着,浑身湿透。雨越下越大,车泡水停在了路边。正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小帅开车路过,小美赶忙求助。但其实小美的真实身份是专门顺走客户财物的应召女郎,而小帅则是一个女明星的私人助理,刚刚在路上开车撞伤了人,现在正要赶往医院求救……大雨积成的河流封住了道路,也阻断了通信,两人只能返回一个小旅馆避雨。在这个旅馆里,各式各样的客人逐渐聚集,这10人不知道的是,一场神秘的谋杀案即将上演……”

《致命ID》海报

如果按时下流行的二传视频体,《致命ID》大概可以配上这样一个旁白解说,再取一个“多重翻转,极致烧脑,不看到最后你猜不到结局”的标题,然后让大家点击。一种快速而有效的传播方式,只是有点浪费了这部影片应有的全部魅力。

这部上映于2003年4月的美国片,并不是什么知名编剧的作品,主要演员大概只有两位男主角还算得上观众能辨认的熟悉面孔。可能值得说道一下的是导演詹姆斯·曼高德,近年来拍摄过《极速车王》《金刚狼3》等片,也只能算是好莱坞比较优秀的一位商业片导演。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从制作班底到拍摄方式都算不上特别出彩的电影,但在豆瓣上却有80万人打出了8.9的高分,现在还排在豆瓣电影前250的92位。

一部极为优秀的小成本美式惊悚片,看起来很常规,甚至过了二十年再看会觉得有些老套,但却有其独特的、足以跨越时间的魅力,哪怕所有的悬念底牌都揭开后,仍然会觉得影片整体非常有趣。

本片两位男主角约翰·库萨克和雷·利奥塔,大概是不多的熟面孔。这是一部没有大片明星的小成本影片。

本片的主要情节——10个神秘客被困在一处类似孤岛的地方,杀人凶手混迹其中,主人公必须在所有人被杀光之前充当侦探,推理找出真凶——这个故事模式,当然最早源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从20世纪初期推理小说流行之时就诞生了。后来经过二战后日式推理的发扬光大,又形成了所谓“孤岛杀人”“暴风雪山庄模式”,到如今在给小学生看的《名侦探柯南》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故事,已经成了小说、动画、影视创作的常见套路。今天线下熟悉剧本杀的不少年轻人,也会对“本格推理”“变格推理”等多种剧本游戏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意。

影片借人物之口说的台词,说明编剧对创意的借鉴直接来自《无人生还》。

本片的底牌其实是——已经是20年前的老片,再剧透似乎也不是什么大罪——这些杀人案都属于“多重人格病患”脑海中的想象,这是一个医生和法官尝试让病人去除多重人格的治疗和审判过程。说白了杀人案都是假的,死掉的统统不是真人,无非就是大脑中虚构的角色。这样本片最初看上去像是能符合现实逻辑的“本格推理”,最后其实变成了一个神神叨叨不讲道理的“变格”。

关于精神病患的故事是悬疑片的常见类型,美国人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就拍了,失忆、催眠、精神分裂都是常规病例,近二三十年开始流行“多重人格症”。包括从纪实文学《24个比利》等受到的启发,导致不仅在美国,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不少类似影片。甚至在强悬疑的风格之外,韩剧、国产剧等流行爱情题材,包括网络小说等等,也会植入这种设定,早就成了一个烂大街的老梗。

多重人格的宿主。虽然是个剧透,但本片的魅力不全在于故事设定。

无论是“密闭环境连环杀人”,或是“多重人格”,都算不上什么新鲜的主题。也许在20年前还能让人眼前一亮,但现在即使加在一起,也并不是能使一部影片立刻脱颖而出的关键。甚至眼下很多网大,也借鉴于《致命ID》,能把这种强设定的悬疑性发挥到不错的程度,但总体影片仍然质量平平,谈不上引人入胜。

《致命ID》虽然以强烈的悬疑性取胜,但本片优秀的地方要比今日许多二创视频强调的“烧脑”更为丰富,也要超越上面所提的基本情节框架。当然这些都是整体悬疑和让人觉得印象深刻的地方。影片真正的紧凑之处还在于把若干组人物放在了一个封闭的戏剧空间内,每个人物的前情和背景、眼下的冲突矛盾,以及未知的恐惧感让所有人物都相当敏感,而产生了一种高度紧张的戏剧性。

好看的不是杀人,而是“戏剧”。

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本片的主要戏剧冲突。他们各自带着前情,都很热闹。

在头三十分钟,也就是连环杀人事件开始之前,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一些让人摸不到头脑的情节片段,即使还没有人死掉,这些情节同样紧张而充满了悬疑氛围。包括:

医生和检察官坐在一起,开会等待法官是否同意暂缓连环杀手的死刑;

一个可以认为是男主角的小人物,女明星的助理,要处理自己意外撞伤人的事情,后面我们会知道他还是个有侦破能力的前警察,在案件中主要扮演正义的侦探;

弱小无助的丈夫,面对重伤的妻子手足无措,一方面努力在平复情绪,另一方面要照顾和安慰自己有些自闭的儿子;

偷人财物潜逃的妓女,其实人品还算不错,有点像女主角;

一对争吵的小情侣,一个坏脾气的女明星,一个好像隐藏了什么秘密的旅店老板;

最后是一个当值的便衣警察,押解着一个凶狠的犯人来旅店投宿。这是最危险的一对组合。犯人可能随时会逃跑,而警察似乎也有自己的秘密,他还带着枪。

除了第一组情节——后来观众会发现这是影片的底牌,其他神秘客人构成了几组基本的人物关系,在一个雨夜的小旅馆,高度密闭的环境之下,一种紧张的人际氛围之中,任何一点小事都可能让这些陌生人产生剧烈冲突,每个人或善良或自私的处事态度,或暴躁或懦弱的个性矛盾,或主动或逃避的行为方式。这些角色的基本差异,恰恰会产生很多“冲突”的戏份。

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即使没找到真正的杀手,各种冲突仍然在依次上演,时刻让观众绷紧了神经。

在曾经那些经典的美国戏中,比如描写陪审员冲突的《十二怒汉》,往往都能让观众看到身份、阶级、个性差异明显,但都有些自我意识过剩的“典型美国人”,是如何在强调独立人格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相互理解和合作的境地,并产生了一种团队式的融洽氛围。这属于一种美国戏的典型套路,也是最具有美国文化特征的人际交互方式。对比之下,比如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或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即使有罪案发生,英国人也倾向于自己躲起来把门锁好,保持一种贵族式的疏离感,而不像美国人一样会产生更为积极的冲突和合作。

戏是现实文化的一种隐喻,即使是高度虚拟的罪案片,甚至是科幻片,人们面对问题和处理难题的方式,也会跟当下的社会环境差不多。印象中的一群美国人总是积极而吵吵闹闹的,至少在影片故事中看起来会很热闹。

有冲突,同样有和解和牺牲。英雄为了让别人幸福下去,选择了自己消失,这仍然足以打动观众。即使到了这里,观众都知道了,死的只是“虚拟人格”。

《致命ID》,英文名其实为Identity,直译为“身份”。住进旅馆的客人们,随着几个受害人相继出现,以及所有受害人身边都有一串神秘的旅馆钥匙,会逐渐意识到这是有联系的罪案。后续的剧情,比如追查逃脱的押解犯人,挖出了旅馆老板的秘密,以及明白了便衣警察其实是假冒警察的匪徒,人物之间又产生了新的合作和斗争组合,同时他们也开始接近了全剧的谜底——所有人的生日竟然不可思议地是同一天,而事件中也开始出现不合理的超自然因素——原来所有的案件和人物冲突,都是虚拟的,只是源自一个“多重人格连环杀手”的想象。

有趣的是,即使底牌揭开了,故事却仍然可以继续。即使角色都是虚假的,似乎谁死谁活都不重要了,但因为之前大量对于角色文戏的铺垫和塑造,观众还是会对“谁能活到最后”这个问题感到好奇,对“谁是真凶”也同样保持了兴趣。在一个“侦探故事”的模式中,即使已经离现实逻辑飞得很远了,但最后还是得有一个动手的“真凶”,游戏还是得等到把他指认出来才能结束。

至于这部分内容,这里先不剧透了。给还没看过本片的观众留下一点悬念。

致命的旅馆钥匙,暗示将有人死去。死神要发牌给你,怎么都躲不过。

虽然眼下有不少新片,因为大量夹杂了人物的对话讨论,以及包含对杀人案的调查和解析,而被冠以“剧本杀”电影的称号,似乎已成为了一种有趣的新模式,但20年前的这部《致命ID》其实在这方面已经走得挺远了。影片关于侦探故事的套层使用,引导观众即使明白“这些都是编的”,仍然可以把探案游戏玩到结束,最后还有些对线索的新翻转和发现。虽然时下不少“剧本杀”的剧本在“不断翻转”这方面走得已经挺远,《致命ID》的悬念翻牌也没那么多,却因为始终保持了不错的悬疑氛围,人物之间的冲突又一直显得可信而合理。所以仍然能吸引观众去关心这些人物的命运。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虽然形式颇为新颖,但在氛围和“戏剧冲突”上做得更为扎实的电影。好电影的丰富性要远远多于二传视频中简述的故事情节。虽然情节也很重要,但打动观众的永远都是影片中的人物,他们面对困境有如何的表现和选择,才是真正让人关心的部分。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