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提升社区医院诊疗水平?上海:鼓励配超声、开展小手术
海报设计 郁斐
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在做客“2023上海民生访谈”时透露,上海即将印发《关于提升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他表示:提升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闻大翔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坚持以全科服务为导向,提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鉴别诊断和分诊、转诊服务能力,包括:
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适宜外科手术,比如清创缝合、切开引流等小手术;
放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用药比例的限制,促进社区用药目录与二、三级医院目录逐步衔接,方便居民在家门口配药;
根据各区域的人口特征、功能定位和居民需求,新建改建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影像、超声、心电图监测等检查检验设备等。
开展适宜外科手术、扩大用药目录、配置超声检查……这系列动作,引发大量上海市民关注。
多地均有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的情况,为此,全国层面推行分级诊疗多年,但成效难说突出——大量病人依然倾向选择大医院。这背后的原因之一便是基层诊疗服务能力薄弱。
近年来,在分级诊疗制度的探索中,其着力点在于“强基层”。医改的深入推进,使得各种“强基层”的方法不断出现并完善,但在此过程中,部分医疗机构走上了“重公卫、轻诊疗”的道路。
如果基层医院临床诊疗质量下降,那么患者本可以在家门口解决的常见病,不得不跑到上级医院。这加重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矛盾,与分级诊疗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在“强基层”的实践中,还需注意避开“轻诊疗”的误区。
实际上,公卫和诊疗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可以做到二者兼顾。近几年,医联体建设、全科医生培养、特色科室创建等,都在强调基层医院不再只是公卫的承担者,其诊疗能力同样受到重视。
上海市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适宜外科手术,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基层医院的角色定位在发生改变,未来基层医院巩固公卫的同时,更要加大力度提高诊疗服务质量。
具体如何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以上海市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适宜外科手术为例,这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从硬件和软件上都要加大投入。
在硬件方面,上海已经走在了前列,在经历了去年年底的一轮疫情高峰后,上海包括闵行、嘉定等多个区的基层医院都已经安装上了CT设备,目前,上海市已有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CT,占总量的20%。
而社区医院要开展外科手术,还需更多配套举措,并非简单地投入资金、装配硬件。
据有关调查显示,一部分基层医院的手术室使用率极低,有的乡镇卫生院一个月也做不到1台手术。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基层医院外科医生配备和能力不足,无法开展手术,出于避免承担医疗风险的考虑,也会变相推脱回绝要手术的病人。
其次,基层医院缺乏相关的报销优惠举措。再次,临床用药范围受限,很难满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手术后服药需求。
随着医改持续推进,如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手术能力与水平,对于各地卫生健康部门是不小的挑战。不少业界人士在呼吁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手术室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的扶持力度。
二是鼓励开展日间手术,费用按门诊统筹费标准报销,不受次均门诊费用制约。
三是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小手术所需的各类药械及时、足量供应。
在过去三年疫情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选择家门口的基层医院。疫情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凸显了重要性,也为基层医院诊疗服务的提升奠定了一定基础。
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张文宏就表示,目前疫情处于低流行阶段,接下来是继续强化基层医疗体系的最佳时间节点,中国在处理疫情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为未来打造平急转换、三级联动的医疗网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总诊疗量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2.5亿人次,占比超过50%,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3亿人次。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民众对于基层诊疗服务有更多需求、更高要求。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主要人群是老年人,他们中很多人患有多种慢性病,需常去医院看病、开药。同时,他们消费节俭,不愿意多花钱,家门口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便捷、人少、报销比例相对较高,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未来,期待更多的患者、居民可以在家门口解决常见病。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