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浔声而来 · 不浔常(52)丨家乡小吃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又一次执教苏轼的这首《惠崇春江晚景》,烂漫春光浮现眼前,各种美食也涌上心头。我没有像苏轼一样痴迷河豚大餐,但春天确实有很多美食令人神往。
一、昂楝头泡茶
南浔有三道茶:风枵甜茶、熏豆芝麻茶、绿茶。这三道茶作为南浔的待客之道,家喻户晓。很多人对这三道茶了如指掌,不只是会尝,还会去做。但我知道现在的茶,比以前少了一种最特别佐料——昂楝头。
昂楝头,我开始不知道这三字是怎样写;百度了,也找不到合适的。后来我跟一位我的老领导谈起,他发我这三字,告诉我它的真名叫黄楝头,还给我发了图片。我一看,正是它!看来,它曾经也是一代人的情有独钟,就像今天的网红食品一样。
昂楝头取自于一种类似香椿树的嫩芽。记得小时候,每年开春时节,总有一些妇女包着花头巾,举着绑着镰刀的长竹竿,行色匆匆地穿梭于村子里的树林里,斜背的箩筐里满是这种嫩枝。青青的茎,紫红的叶,鲜活地伸出箩筐,一颤一颤的。这些嫩枝采集回去后,她们会进行一番腌渍、加工。泡茶时,放入一两枝,顿时,茶香里便多了一道别样的味道,咸甜、清凉,又有一股清香。奶奶说吃了这种昂楝头,一个春季都不会头昏。确实,咀嚼一点昂楝头,满嘴清清凉凉,有点像薄荷。那时奶奶每年总会买一瓶放在橱柜里,多数用来招待客人,偶尔会让我当点小零嘴。
我家老屋旁有两棵香椿树,高大挺拔。小时候我曾不止一次问大人,可否摘下来做昂楝头?爷爷说这是臭椿,没法做。每次我总有一种深深的遗憾。
而今,故乡村子里的那种树已经绝迹,割椿头的妇人也看不到她们的身影了。于是,这道茶点辅料便也随之消失了。
后来,我在菜市场上看到过成捆的香椿头。一时兴起,买了回家用它炒蛋,但根本吃不出当年的昂楝头味道。
二、清蒸撩菜
江南的春天,家家户户热衷于吃一种蔬菜,叫撩菜。撩菜,其实是一种菜干,它是由小青菜做成。小时候,常看到妈妈做这种菜干。天晴日子,每家每户的门前、窗台上都晾晒着这种菜,或一棵棵夹在绳子上,或平铺在竹匾里。
做之前,妈妈都要先看天气,因为做菜干需要有持续的晴天,以免焯了水的菜发霉。先去田间地头,收割一些小青菜,这些菜很嫩,有的才开花,洗净、焯水,然后晾晒在太阳底下,连晒几个太阳,它就成了菜干。菜轮廓还在,菜香依旧,只是颜色绿得发黑。
食用时,先将菜干浸泡水中;半晌工夫,就会叶片舒展,绿色重现。剁成末,加入笋尖,重盐重辣,浓油赤酱,隔水蒸。它就成了餐桌上一道最美味的下饭菜。貌不惊人,黑乎乎的似咸菜,但它香嫩可口,南浔人称这菜“挨了巴掌也不放”。
苏轼的《浣溪沙》里有句“蓼茸蒿笋试春盘”,我曾莫名地以为这个菜就是苏轼笔下“蓼茸蒿笋”那道菜。后来专门去查询了资料,发觉不是同一种蔬菜。我们的撩菜,取名是源于做法,材质就是当地的小青菜,有的就是绣花锦。而苏轼的蓼,是一种水生植物,类似药芹。但不管是“撩菜”还是“蓼茸蒿笋”,都应该算是人间餐桌上的一道清欢了。
三、鲜美螺蛳
4月初的某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吃晚饭,餐桌上一盘螺蛳摆在中央。螺丝不大,指甲状大小,青壳,去尾,紧汤,乌泱泱一盆。
“怎么吃螺蛳了?”
“现在正是螺蛳的季节呀!”
“哦哦。”我若有所悟。
螺蛳确实鲜美,饭桌上一片“嘬嘬”声。这声音让我不禁回想起过往——
小时候,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很差。六畜圈养,但都是用来卖钱以补贴家用。即便是再普通不过的鸡蛋,寻常日子里,一般也都舍不得吃。这时候的螺蛳,美味无比。
早春二月,农活还没正式上场。大人小孩都会去搪螺蛳。下水太冷,于是,各家都做了网兜去搪。网兜像个布袋,装在竹竿顶,沿着河岸淤泥滑下去,再提起来。每次总有一点收获:几个螺蛳,几片瓦砾,更多的是淤泥和树枝。拾捡起螺蛳,放入竹篓里,继续捕捞……
就这样,开春的餐桌上,家家户户都开荤了。一盆螺蛳,让一家子吃得不亦乐乎。有螺蛳肉吃,多少给清汤寡水的肠胃一点油水,聊以自慰。那时我们吃螺蛳,整个儿吃下去,什么泥肠、小螺蛳都是一口吞。我们小孩子还边吃边嚷:“嘬嘬嘬,吃你一罐肉,还你一碗壳。”
而今吃螺蛳似乎又成为一种风味小吃,野餐、夜宵上都有它的身影。但螺蛳在餐桌上的角色和以前已是大相径庭了。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每样小吃的兴盛或消亡,似乎都有着它的使命感和归宿。南浔,有着许许多多的小吃。它们是一种美味,但更是一份寄托、一段情愫。它们是一种诱惑,但所折射出的是家乡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即便是苦寒,也要活出一种精致!
原标题:《浔声而来 · 不浔常(52)丨家乡小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